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服务贸易》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导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导论
– 二战后,尤其1960年以来,随着以微电子技术 为核心的技术革命的开始,西方国家的经济结 构开始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成 为社会经济的主导部门 。
• [富克斯 ] 服务就是在生产的一刹那间消失,它是在消费者 在场参与的情况下提供的,它是不能运输、积累和贮存的, 它缺少实质性。
• [希尔] 从服务生产入手,认为就服务来说,实际生产过程 一定要直接触及某一进行消费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单位,以便提供服务。
• 服务是指以活劳动的形式满足经济单位或个人的 需要,服务接受者增加价值或效用而服务提供者 获取报酬的经济活动。
形态上的无形和不固定 事后感知性 物化服务
质量的差异性
服务的质量会随着 时空、条件、感受者 的不同而不同
生产与消费过程的不可分割性
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 时空上的一致性
服务产品 的特性
不可储存性
不消费服务就会给生产者带来损失 这种损失并非像实物那么明显
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
相关介绍:产品的品质
2.服务提供者的四种类型。 1) 家庭或企业 2) 市场 3) 自愿组织(包括宗教组织、慈善组织等) 4) 政府
四、服务产品与现代经济
• 服务产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随着分工和生产力向前发展,由初始阶段的服务劳动 发展到现代服务劳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发展和扩大, 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以生产 服务产品为主体活动的第三产业已经占据了大半江山,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二、服务产品的要素
资本 (实物及资金)
劳动力
知识与技术
他们共同构成了服务产品的
基本要素
[Image Info] www.wizdata.co.kr
- 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
《国际服务贸易》 第一章国际服务贸易导论
课前介绍
第一章 国际服务贸易导论
第一节 服务及服务产品 第二节 服务业及其分类 第三节 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发展历程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分类与统计
第一节 服务及服务产品
一、服务的定义
自由物品
物 品
free goods
经济物品
economic goods
商品(货物) goods
第二节 服务业及其分类
一、服务业的含义及分类
1 服务业早期被称为第三产业,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第三产业 ”这一概念的提出起源于1953年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 尔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
2 正式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概念,在统计上采用三次产 业分类方法,始见于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所著《 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
服务(劳务) service
– [自由物品]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 如阳光、空气等
– [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通过付出代价方可得 到的物品,这是相对于自由物品而言的。
– 经济物品又可分成两类:实物形态的,即商品 或货物;非实物形态的,即服务或劳务。
– 经济学中一般把提供非实物形态的经济 物品称为服务。
– 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日益增 多的提供,诸如家政服务、财会、营销、咨询 等服务的专业化公司,服务业这种“内在化” 向“外在化”的演进趋势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 化、市场经济逐步升华的必然结果。
• 服务业的分工演进
– 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 务业的分工演变。
– 首先是商业等一些服务行业先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然后才是手工业的渐渐分离。但服务业的 规模扩张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多 是在工业化之后。
• 对三要素的进一步说明
– 根据服务产品与一般有形商品的不同特征, 这里强调生产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所需基本 生产要素的不同,特别是将人力资本看作是 重要的生产要素。
– 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一 种互补的关系,人力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互补 性就是这种情况。
三、服务产品的特性
无形性或不可感知性
3 我国学者许宪春于2003年用一个公式形象得对二者进行区分, 即:服务业=第三产业-国际组织+农、林、牧、渔服务业
• 理论界对服务业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 但人们对服务业的内涵或其所包含的内容没有
太大的分歧。
• 服务业就是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或 企业的集合。
•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狭义的服务业是指传统服务业。广义的服务业
• 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服务产品密不可分
– 服务产品和现代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后工业时 代取代工业产品成为现代经济的主体产品。
– 首先,是人们需求的发展。 – 其次,由于现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分工的发
展和市场的扩大。
– 再次,分工的发展,又促进新的服务产品的产生,如 融资产品,由个人活动的融资行为发展为证券公司、 证券经纪人等专业活动。
经济学家对“服务”概念的不同定义
• [亚当·斯密](它们)在其发挥职能的短时间便消失。(服 务)很少能留下什么痕迹和价值。”
• [萨伊] 无形产品是人类劳动的果实,是资本的产物。 • [巴斯夏] 在萨伊的基础上,认为劳务可以转让。 • [马克思] 服务也是商品,也有使用价值与价值,其形式是
“活动”(服务体现为一种活动)。
1.寻找品质:顾客在购买之前就能够确认产品的 属性(如颜色、款式、手感、硬度、气味)及 产品的价格;
2.经验品质:那些只有在购买之后或者在消费过 程中才能体会到的产品属性(味道、耐用程度 、满足程度);
3.信任品质:顾客即使在购买和消费之后也很难 作出评价的属性。
服务工作与服务交付机构
1.概念: 服务工作:从事服务的职业或岗位。 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机制或制度安排。
还包括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的分类
消费者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 分配服务业、政府服务业
生产资料服务业、生活资料服 务业
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15 类
二、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与分工演进
• 服务业的发展过程
– 服务业自身发展过程,存在一个规律性的趋势, 即由[内在化]向[外在化]演进,或由[非市场化] 向[市场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