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班级姓名学号——原始农耕、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的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4.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
这个“新发现”距今约A.1000年B.1万年C.10万年D.300万年5.史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农业起源也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下列最能体现该特点的是A.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C.陕西半坡、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粟和水稻遗存D.除黍、粟、水稻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6.“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
”《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A.神话传说,基本上没有史料价值 B.原始史料,证实了原始音乐起源C.神话传统,但能够印证农业革命 D.一手史料,印证了人类进化历程7.炎黄传说是A.早期先民创世的历史B. 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C.早期先民创世的英雄事迹D.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8.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9.右图是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3850年—3550年文化遗存中的宫殿复原图。
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印证传说中A.“家天下”的出现B.“公天下”的昌盛C.“邦国制”的产生D.“大一统”的形成10.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时代转变突出地表现在A.禅让制的沿用 B.世袭制的出现C.察举制的施行D.内阁制的建立11.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型宫殿,有些历史学者推论这个社会已初具“国家”形态,极可能是文献所记载的夏代晚期王都。
这些学者的推论依据是①文献中夏墟的位置与考古发掘的位置相符②二里头遗址的地层年代与传说的夏代相当③二里头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夏禹治水的传说④大型宫殿建筑说明强大权力机构已经存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登上了王位,“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象C.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 D.是一种历史倒退的现象13.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
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图一:司母戊鼎图二:甲骨文图三:《史记》①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③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④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4.右图为中国商朝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饰。
它反映了商朝人A.依赖图腾保佑B.宣扬等级制度C.讲究礼乐文化D.希望沟通神灵与祖先15.“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16.据考古发现,甲骨卜辞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以“禾”为部首的文字,如禾、黍、秬、穫等。
据此,可以推测殷商时期A.文字书写较为随意,结构还不够成熟B.当时气候较温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C.农作物种类已经多元化,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D.人们相信这些谷物能帮助他们与先祖或神灵沟通17.《史记》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这一现象大约发生于A.公元前21世纪早期 B.公元前17世纪早期C.公元前11世纪中期 D.公元前8世纪早期18.“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A.王位继承制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19.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20.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联盟到封邦建国C.从方国联盟到郡国并立 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专制21.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2.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
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到“封国”C.从“封国”到“帝国” D.从“帝国”到“共和”23.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具体指A.诸子百家争鸣B.私田大量开垦C.商人地位提高D.诸侯重视教育2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25.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是A.仁义道德B.追功逐利C.清静无为D.兼爱非攻26.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典章,称“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文中的“二代”是指A.夏代、殷商 B.商朝、西周 C.西周、东周D.春秋、战国27.在孔子看来,要纠正他所生活时代的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A. 人人应重义轻利B. 重建周礼的权威C.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D.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28.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说:“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其:A.“仁政”的主张 B.“爱惜民力”的主张C.“王道”的主张 D.“克己复礼”的主张29.“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一观点属于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30. 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是A.孔子B.老子 C.孟子D.荀子3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3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33.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34.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
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班级姓名学号二、非选择题1.长期以来,夏王朝的建立被看作是华夏民族告别史前孩提时代的成人礼,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但对T夏朝的存在,史学界却有学者提出质疑。
材料一:《史记·夏本记》引《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云:“太康居斟鄂: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郡在洛河一带)材料二:1 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
……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郡的所在地。
材料三: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 028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
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继商之后是周朝。
问题:(10分)(1)从已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哪些基本特征?(3分)(2)根据材料一、二,史学界为什么质疑夏朝存在?(1分)其论证的依据是什么?(2分)(3)材料三认为商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试分析其依据的史料价值。
(2分)2.东周时期的根本变革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10分)(1)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多事的时期”?(不得照抄材料)(1分)(2)“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3)这一时期呈现出的哪些趋势决定着此后的“中国发展进程”?(3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现代史学名家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⑴为什么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请你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7分)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班级姓名学号——原始农耕、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的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4.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
这个“新发现”距今约A.1000年B.1万年C.10万年D.300万年5.史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农业起源也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下列最能体现该特点的是A.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C.陕西半坡、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粟和水稻遗存D.除黍、粟、水稻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6.“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