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

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

• “盖以‘华’自也,华也,夏也,亦吾先民所啧啧自诩 ,斤斤自号,黾黾自勉,而为文化之胚胎者。至于或称 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穷本溯源,要皆人 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故略而不论也。”——陈登原《 中国文化史·卷首·叙意》
• 图腾,是某一特定族群内的文化象征物,它被该族群内 所有成员所认同,进而成为该族群的代称。本质上是某
A
1
• 史学的意义:彰往·藏往·察来
• 借《易经》的说法,史学首先要“彰往”,不能让人类 的往昔湮没;然后要“藏往”,维持人类的历史记 忆;进而还要“察来”,知道人类怎样可以比过去 更好。历史之“有用”,亦在于此。过去不少人以为藏往
即是想要复古,察来则是妄图预测,这是极大的误解。负 面者如此,正面的亦然。知道历史成败的教训,或有可以 摹仿或规避之处,但历史的重要不在于此。我们认识和了 解到自己或他人过去的成败,不仅是可摹仿,也不仅是可 规避,更不必是想要预测未来;温故知新的意义在于,过 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机会和选择,也可以提 示我们是否进行了足够努力,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怎样可 以做得更好。 • 历史需要被表现出来,因为史事如果不被记住,就可能被 搞忘了。当然有人说,没被记住的历史也在我们血液里, 就像盐化在水里一样。但是能展现出来还是比较好,如果 我们知道自己的血里有多少盐和什么样的盐,当然更好。
• 吾国文明,实先发生于山岳。古代诸部兴于山岭者多,而起于河 流者少。如天皇兴于昆仑山,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人皇兴于 刑马山。出暘谷,分九河之类,实吾民先居山岭,后沿河流之证 。”——柳诒徵
A
4
• 世界上迄今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没有缺 环。在距今6000年左右,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 一样璀璨。在甘青地区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区有红 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区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江中游地 区有石家河文化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系统, 在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 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明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统 一的文明。——苏秉琦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 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
• 多:贪多好胜,不求甚解。少:孤陋寡闻。
• 易:浅尝辄止。止:畏难不前。
• 文化的四层结构由低到高,依次为:
• 物质文化层:典型代表:衣食住行
• 制度文化层:典型代表:法律
• 行为文化层:典型代表:民俗
瑞典人安特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仰韶遗址发现彩陶。安氏
当时是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矿业顾问,从1914来华至1925离
开,在中国待了十年,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安氏发
现,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安诺及东南欧的
特里波里等地的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制作时间上也在中亚
与东南欧之后,故认为仰韶文化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由于安
• 心态文化层:典型代表:文A学艺术
5
清代科举考试层级简表
自下而上:生员、举人、贡士、 进士。对应的考试为:县试 (童试)、乡试(省会举行)、 会试(首都)、殿试(皇帝亲 试)。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延 至清末,是我国古代影响最深 远的选官制度。特点:平等公 正,教考成本低廉。考试形式 (以八股文为典型)单一疆化, 流于形式,但强调出新意于法 度之中,契合中国传统文字的 特质,并非一无是处。
氏是以考古发掘的实证来说话,因此在中国文化界形成了具有
很大冲击力的新一波“西来说”。
A
3
• “大学之法”四原则:预防、适时、循序、观摩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强调 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这里的“知道”是动宾短语,与现 代文中的“知道”不同,强调学习的目标是“道”。
A
2
古书描述帝王的三个倾向:1、古帝王降生神秘 2、容貌非同 一般,3、绝顶聪明 “古帝王降生之神秘,容貌之非常,聪明之逾恒,皆可使古帝 王之人格,与神相混。良以桀酋首出,非饰词无以动听;非假 神无以威众。后之史人,取千年以前之传闻,记篝火狐鸣为实 录,以致古之帝王,率含神之意味,即此故也。”——陈登原 《中国文化史》
• “学不躐等”:《礼记·学记》中的教学七原则之一。强调学习不能 跨越其应有的阶段,应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是“中庸中节”思想 在教育领域的典型体现
•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礼记·学记》提出的重要观念。强调学 生应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才能激发出主观能动性,才能易于有 所成就
• 中华古文明的特点:1、兴于山岳 2、多元共生
一特定族群对祖先的崇拜。
• 史: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 。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
• “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
•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 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
尊地要,可知已。”
——王国维《观堂集林》
A
6
• 传统科举制度下,虽然真正能够中式任官的人比例极低,但 它的优点正在于人人都有相对较平等的机会,不问贫富贵贱 ,个人平步青云的可能性永远存在。科举制的另一特点是教 育和考试成本低廉。读书人只需要准备经学、诗词方面的两 三本书即可应考,纸、笔、墨等学习用品相当廉价,更可用 其它更简易的方式替代。这使贫寒子弟完全可以将改变自身 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上。正因成本低 廉,民间人士可以成为兴办教育(私塾、家塾等)的主要力 量。近代兴起的西式学堂学校在教学内容、管理方式上确实 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其办学成本却大幅增加,远远超出中 国传统农业社会所能承载的负荷限度。
• 其实,传统的诗文格式如八股文、律诗等,其共通的核心旨
趣,正不外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亦即要求我们在一定的
规则限制下,从事创新。这种办法,理想与否,我不敢妄下
论断。但是,就像体育竞赛一定要有大家共同遵循的游戏规
则一样,治学为文也要有固定的章法,才能决定胜负、衡量
优劣。而一有规则章法,自然免不了设下若干限制。人才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