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图书?为什么说图书文化具有双重性?①现代的图书概念图书的四个基本要素:1、知识(信息),以传播和交流为目的2、文字和图画(信息符号),传播信息的媒体3、材料,信息的物质载体4、形式,信息载体的外观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且具有一定篇幅的著作物和汇编本。
②图书的双重性: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文化现象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既相对独立;又不断被复制、加工、传播图书文化的内容不同时期的图书形态(简帛、卷轴、雕版)图书的流传(禁书、藏书、买书、读书)2、文字发明之前,原始记事的方式有哪些?用实物记事:结绳,讯木(信木),实物交流符号记事图画记事口耳相传3、什么是陶符?陶器刻符:汉字的源头陶符就是陶器和陶片上刻画的符号4、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成熟的文字(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第一人(1899))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简言之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发展阶段:一、雄伟期;二、谨饬期;三、颓靡期;四、劲峭期;五、严整期。
)甲骨可分为龟甲和兽骨两类。
龟甲以龟腹甲为主,兽骨以牛胛骨为主。
5、甲骨卜辞由几部分组成?甲骨占卜的程序:整治龟骨;钻凿;灼兆;读兆;契刻卜辞。
完整的卜辞由四部分组成:叙辞(记叙时间、地点和占卜者);命辞(即陈述要贞问的事情和期限);占辞(通常包括国王对卜兆的解释);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的事实)。
6、什么是金文?金文(金文分为四种:东周金文、殷金、西周金文和秦汉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
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称为吉金。
商周时人们对钟鼎彝器非常重视,所以在上面铸上政令、契约、诸侯贵族还常铸上他们光荣事件的一些文字做为永久纪念。
这些青铜礼器上面铸的铭辞、款识等文字称为钟鼎文。
这种文字也普遍地铸在青铜兵器、货币、符玺上,统称为“金文”,亦称钟鼎文。
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商周时代。
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在相当一部分中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但在同时,它又以飞跃的形式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西周三大青铜重器毛公鼎和散氏盘,虢季子白盘8、现存汉代以前著名的石刻文有哪些?秦国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9、简述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叶)制度。
这三种书籍制度大体上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也有交叉。
第一阶段简牍制度(简书)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简册形制的书,其编连长度要视书籍内容的长短而定。
但如果太长,抄写、阅读和收藏都不方便,因此就需要分成若干“篇”。
每一篇往往是由若干支简编成的一册,然后合为一书,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第二阶段卷轴制度(包括帛书和纸书两种形式)卷轴制度书籍,包括帛书和纸卷书两种形式。
帛书与后来的纸卷,质软而薄,卷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轴,粘连在卷子的末端,以此为中心,从左向右卷。
而竹木的简册,质硬且厚,最末一根简就起着轴的作用,所以无须另用轴。
这也是卷轴形制书籍之所以不包括简册的原因之一。
卷轴制书籍所用的轴,要比卷子的宽幅稍长,卷起之后两头在外。
纸卷的质地远不如缣帛柔韧结实,所以也更需要保护。
于是,在帛书卷轴上已开始采取的一些保护措施,到了纸卷时代,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纸卷的卷头,除了自身留有的空白“赘简”外,往往要加一块“包首”(后称“包头”),来保护书卷。
包首或者用坚固的硬纸,或者仿效帛书,用绢帛之类的丝织品,中间系上一根带子,用来捆扎卷子,叫“带”。
为避免与他书混淆,并保护卷子不受磨擦损伤,还要用“书衣”包裹,叫作“帙”。
架上的卷轴如果很多,为便于寻找,就在轴头上挂一个小牌子,上写书名和卷次,叫“签”。
这样带、帙、签连同卷、轴,就构成了卷轴形制书籍的各个组成部分,这种卷轴形式一直沿用到唐代末年,才演化为折叠形制,如经折装、旋风装,并进而发展为散页装订,导致了书籍形制上的一次革命。
第三阶段册页制度(印刷书和抄本)唐代发明雕版印刷之时,书籍形制渐由卷轴向册叶过渡。
唐代后期出现了经折装、旋风装,不过有的书籍也还用卷轴。
所以早期的雕版印刷书籍,不像后世那样单独成页,而是用比后代书版长而窄的长条形木版来刻字印刷,再把印好的印张粘连起来,卷成卷子或折叠成经折装、旋风装。
大约从五代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采用散叶装订的形式了,首先是蝴蝶装,后来改用包背装,最后是线装。
蝴蝶装出现以后的散叶装订书籍,彻底改变了沿续一千多年的卷子式样,是我国书籍制度上的又一次革命。
其方法经不断的改进、革新,一直沿用到今天。
10、什么是简牍?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既指用竹片和木片制成的书写材料,也指在这种材料上书写的文字。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其他形式尚有觚、检、渴等。
)。
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
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
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
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
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
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
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11、什么是帛书?马王堆帛书《老子》中国古代写在绢帛(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上的文书。
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12、早期图书的特点。
1、古书多无书名,以单篇流传《史记·韩非传》:“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2、古书不题撰人,托名之作甚多3、古书分合无定《老子》通行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西汉帛书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战国楚简本不分篇。
4、古书文字不统一13、中国古代造纸的原料主要有哪些?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桑皮、藤皮等植物原料14.如何看待造纸术与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几个世纪后,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北非传到欧洲。
造纸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又称“蔡侯纸”),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节约用于印刷的人力、物力、财力;方便编排和修改;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有利于知识与技术的推广。
(体积小、重量小、容量大、承载的文字多,便于携带、传播、交流,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速度和量与竹简和木牍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从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为文艺复新创造了条件。
)15、古书的装帧有哪些形式?卷轴装,旋风装(龙鳞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与包背装、线装16、简述雕版印刷的程序。
1、写出样本;2、挑选木板:梨木和枣木3、雕刻反字;4、试刷:朱印本、蓝印本5、正式刷印:松烟墨17、古书活字本有哪些类型?(一)泥活字(二)木活字(三)铜活字18.活字本的主要特征边栏不衔接页面有断版排字不整齐墨色有浓淡l、活字本在栏线四角的横线竖线衔接处,连接的不是那样严密无缝,多数有隔开的缝隙。
雕版印本却无此现象,因版刻栏线地在上版稿纸上预先画好镌刻的整体。
2、排字行气不整齐,有时倾斜不直、有些字排列歪扭,甚至个别字倒置或卧(横)排。
3、字的大小不一致,笔画精细也不匀,版刻系写稿上版,字体大小一致且刻工一气呵成,因而大小匀整,字与字间可以互相照应。
活字刻本却完全不同。
活字是一字一刻,这个活字与另外的活字照应的不好,难免有大小不匀之处。
一行之内,不但字有大小,且笔画粗细有时也难一致。
4、墨色轻重(浓淡)不均。
拼字排版,会出现版面凹凸不平,因此印刷出来,墨色就有轻有重,浓淡不均。
5、活字与活字的笔画之间绝不交*。
雕镌书版时,是将一页之内的文字写成书稿,粘在版上进行刊刻。
因此,在书写上版时,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笔画交*相互照应。
这是为了行气整齐,字体结构美观。
而活字则不然,它是每字一刻,自为整体,字与字之间没有交*的可能。
因此,拼接成版时,不会有字与字笔画间的交*现象。
6、书口上下栏线整齐。
版刻印本由于印刷涂黑,书版会出现涨缩,或版心大小不一,致使装订成册后,栏线不齐,装订规矩是齐下齐上的,活字印本拼版时,上下栏线尺寸一定,故装订成册后,从收口看来,上下栏线均整齐。
7、活字印本无断版裂版现象。
雕版有的因刻成年久,经刷印施墨或遭风吹日晒,常会断裂。
活字印书,印完,版即拆散,如需再印,即行再版,不会有象雕版那样现出断裂的情况。
因此,在鉴定古籍时,遇不断版裂版现象的,即非活字印本。
8、行格界线时有时无。
活字要行格界线亦系拼排,因而也会不平,从而着墨不匀,故出现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现象。
19、什么是聚珍版?20、比较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优缺点。
雕刻印刷术:a.优点: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b.缺点: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