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陈皎眉

性别角色与性别刻板印象-陈皎眉

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陳陳皎眉教授(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教授)壹、前言二次大戰後,德國開始將男女分班改為男女合班上課,目的是為了促進兩性自然互動,並實踐法律上保障﹁男女平等,不分性別﹂的原則。

但由於傳統上對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長期的合班上課,反而使得女性受到壓抑,自我發展受到限制。

研究指出教室內上課不公平的現象包括:老師叫男生回答問題的機率,比叫女生多一倍;由於男生的主動性,不論責罵或讚美,老師關注的焦點明顯的放在男生身上;女生發表意見較容易被打斷;女生的作業成果較易受到男生取笑;男生功課好,老師認為他天資聰穎有才氣,女生功課好,老師認為她用功守規矩。

奎思娜(Lee krasner ,1908 -1984)是美國一個出色的抽象畫派先驅,求學時便已展露出獨特的才華。

但在那個充滿性別歧視的年代,即使她所畫的畫再好,卻常常得到﹁畫得好極了,一點也看不出來是出自女人手筆﹂這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讚美。

台灣早期(例如日本時代),老師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與醫生一樣,一般人都尊稱他們為﹁先生﹂隨著時代的變遷,國民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國民所得增加、新思想的傳入,女性受教育的機會也隨之提高,教職這個行業相對的有愈來愈多的女性投入。

現在教師人數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是女性。

令人不解的是,老師這個職業聲望,不但不如以前那樣的受人崇敬,反而常有被貶抑的傾向。

這到底反映了什麼現象?男生真的就比女生聰明,比女生特別嗎?女生做的事情或職業就比較不重要嗎?一個人的性別天生就決定了他做什麼比較適合,或應該做什麼嗎?還是一切都只是社會傳統的偏見?因為兩性在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重視,而影響了兩性的發展,造成日後明顯的差異?貳、性別與性別認同性別(sex)是指一個人生理上的性別,即在生理上是男的或女的,因此染色體是決定性別的主要關鍵。

而專門指個體在心理上的性別,認為自己是男的或是女的,以及對性別的概念,則通稱為性別認同(genderidentity)。

性別與性別認同在概念上的區分,主要就在於生理上的性別特徵可能與心理上的性別認同不一致。

有的人生理上是男的,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是女的;有的人生理上是女的,心理上卻認為自己是男的。

這些人常常都覺得自己在一個錯誤的身體裏(in the wrong body),而會有些想要改變的欲望。

那麼,到底性別認同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綜合過去的研究(Schaffer ,1988;林惠雅,民82),當兒童約兩歲的時候,他們就會以一個人的髮型、衣服等外表上的特徵來判斷對方是男的是女的。

但這時候的他們還無法確定自己的性別。

對性別的基本認同(basicgender identity)大概要到兩歲半、三歲左右才開始,才知道自己是男生或是女生。

可是這些時候他們還不知道﹁性別是無法改變的﹂這個事實。

性別穩定期(gender stability)約出現在四歲左右,此時的兒童雖然知道女生會變媽媽,男生會變爸爸,但是他們卻認為只要一個人改變了髮型、外表或所從事的活動,還是可以從男生變成女生,或從女生變成男生。

對他們而言,性別是可以依照個人的意願而改變的。

例如一個四歲的小孩可能就會認為只要從站著尿尿變成坐著尿尿,就會從男生變成女生。

這樣荒謬令人發笑的想法,一直要到六、七歲左右後才會消除。

此時,到達性別恆定期(gender constancy)的他們開始明瞭性別是不會隨著一個人的外表或所處的情境而改變的。

他們已經知道一個女孩子即使穿褲子、留短髮,還是不會變成男孩子,她還是一個女孩子。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兒童性別認同概念發展是從認為性別可以隨外表或個人意願改變到瞭解性質是無法改變的。

Kohlberg(1966)認為這種發展的過程是隨著兒童認知能力的成熟而來的。

只有當他們的認知能力發展至一定的成熟度,對性別的認識與瞭解也才能發展到相對應的程度。

一個人對事情的觀念連帶的影響其相關的行為,性別認同的發展也影響了兒童一些與性別有關的行為,研究(Smith&Daglish,1997)發現十四到二十二個月大的男孩比較喜歡玩卡車、小汽車,女孩子則就比較喜歡玩洋娃娃和小布偶。

在選擇玩伴方面,上了幼稚園、托兒所的小孩比較會跟同性別的孩子一起玩(Hartup ,1983)。

除了個體本身的觀念影響其行為外,社會化代理人的教導也影響兒童的性別行為。

通常父母會禁止兒童做不適合他們性別的行為,例如禁止男生玩芭比娃娃,女生玩槍、玩劍。

而男孩子的不適性行為比女孩子的不適性行為更受到關注。

如果一個男孩子表現出一些女性化的舉動或從事女性化的活動時,他會被貼上﹁娘娘腔﹂的標籤,以社會的主流價值來判斷,﹁娘娘腔﹂含有貶抑的意味,它意涵著﹁跟女人一樣是不好的﹂的意思。

這個詞背後的含意很明顯的可以看出男性在社會所具有的優勢。

從性別偏好的研究上也發現有較多的女孩希望自己是男孩,但希望自己是女孩的男孩子卻很少;這個結果更說明了社會給予男性的正面評價甚於給女性的。

一直要青春期,女孩子才會漸漸開始喜歡自己的女性角色,開始關心自己的形象,希望成為一個淑女。

參、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差異隨著性別認同的發展,兒童除了開始偏好不同的玩具、玩伴或遊戲外,對不同性別的人應該會做什麼行為、會有什麼樣的特質也開始形成一個固定、刻板的看法,即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

兩歲半的小孩就已經有這樣的特徵了,他們大都認為女生比較愛說話、不會和人打架、常常需要幫助、喜歡幫媽媽做家事、煮飯、洗衣;而男生喜歡玩車子、喜歡幫父親的忙、喜歡打人。

隨著孩子學到愈來愈多男性、女性的行為,他們開始依心理向度來區分兩性。

一項泛文化研究︵Best etc ¸1977︶也發現,英國、伊朗、美國的四、五、六年級學生一般都同意女性是軟弱的、情緒化的、心軟的、有感情的,而男性有野心的、果斷的、富攻擊性的、強勢的、殘酷的。

對於男性、女性特質的分類,幾乎就是陽剛、陰柔這兩個類別的區分。

此外,刻板印象的強弱會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

大致上年齡愈長,其性別刻板印象也會較有彈性一些。

性別恆定概念剛形成的六、七歲兒童刻板印象最強烈,認為每個人都該遵守有關性別的標準,因此他們可能會堅持說護士是女生的工作,男生不行做。

到了十一、二歲,青春期的時候,青少年的刻板印象會較有彈性,他們會認為雖然護士是比較適合女性的工作,但如果男性願意,他們也能從事護士這項職業。

即使如此,對於過於偏離常規的不適性行為︵例如男生擦指甲油︶,青少年還是無法容忍的。

成人的性別刻板印象雖然又更有彈性一些,但仍然相當強烈,不但認為男女在人格特質上有差異,甚至適合的科系與職業也有不同︵陳皎眉,民76;關永馨,陳皎眉民78︶。

存在於兒童至成人的這些刻板印象是否正確呢?男女兩性的人格特質真的是如此明顯可分的嗎?Maccoby 與Jacklin ︵1974︶分析一千五百多篇有關性別差異的研究,發現性別刻板印象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可能正確的,兩性確實有差異的,第二類是有待證實的,兩性也許是有差異的;第三類是所謂的文化迷思︵culture myth︶,毫無根據的偏見。

他們認為可以歸於第一類的,即男女真的有差異的只有四項:︵1︶語文能力:女孩子的語文能力發展較男孩子早,但一旦開始發展,兩性差異並不大,至青春期後,女性才比男性有較佳的語文能力;︵2︶空間能力:男性在視覺的空間能力及數學推理測驗上表現較女性佳,但此差異若從整個生命週期來看,不見得成立;︵3︶男性在青春期後數理能力超過女性;︵4︶男性較女性具攻擊性。

而其他人們所認為兩性有差異的部分,例如女生較膽小、順從、自尊較低、較缺少成就動機,較易接受建議等,其實都完全沒有或至少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除了Jacklin與Maccoby的研究外,McMahon 與McMahon ︵1982︶也從四方面來探討男女兩性的異同:1.人格特質︵personality︶:如人們預期的,男嬰比女嬰愛動,較常使用肌肉,女嬰則比較愛笑。

但從攻擊性來比較男女的差異,卻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發現男生並沒有較高的攻擊行為或敵意︵Frodi & Macaulay ,1977︶。

其他研究發現有差異的可能原因是它們都採用自我報告的方式收集資料。

由於社會較不贊許女性的攻擊行為,因此女性可能害怕受到社會處罰,而沒有報告出真實情形。

可見男女天生在攻擊性的差異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社會化的影響才是促使他們差異益加擴大的原因。

2.智力︵intelligence︶:研究發現兩性在嬰兒期時的學習能力、記憶力、語文能力或空間能力並無差別,直到十一、二歲後才出現明顯的差異:女性的語文能力較強,男性則在空間能力上表現較佳。

其實這樣的差異主要是環境導致的。

由於父母或師長提供較多與空間操弄有關的活動給男孩子,如積木、機器人等;對女孩子則鼓勵她們從事與語文能力有關的活動,例如扮家家酒,差異因而逐漸產生。

3.被動性、順從性與自信心︵passivity, suggestibility , self-confidence︶:一般女性比較被動、容易順從他人,比較缺乏自信心,研究結果卻顯示出兩性在小時後,其時是有相同程度的自信、好奇與探索外界的行為,受人影響的程度也相同。

大概至高中之後才有明顯的男女差異。

這個現象也同樣說明了後天環境對兩性差異的影響。

4.母性行為︵maternity︶:一般都認為女性天生就較具母性,較會照顧人,但是研究發現無論男女似乎都具有母性本能,女性較明顯的原因可能是使她們較早和嬰兒建立依附關係,而生產時賀爾蒙的改變也使他們對嬰兒的反應更敏感,但並不表示男女在照顧人的能力上有差別。

綜上所述,男女雖然有生理上天生的差異,但是造成男女特性不同的最大原因還是在於後天環境的影響。

面對社會的期許與壓力,兩性表現出符合社會的行為,社會化代理人提供兩性不同的學習環境,使得男女兩性開始有明顯的差異,造成兩性在所讀科系與從事的職業明顯的不同,而符合了社會錯誤的性別刻板印象。

肆、性別角色理論既然人們對兩性的許多刻板看法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根據,那麼,這種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能持久不衰呢?到底性別角色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呢?學者們提出了幾個理論來解釋:一、生物學理論︵biological theory ︶認為男女因為在染色體、賀爾蒙、性腺組成、內在生殖系統、外在生殖器官的差異,而導致了行為上如睡眠、活動性、說話早晚等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導致人們對待他們不同;循環影響的結果,使得兩性愈來愈大。

此理論認為由男女天生的性質不同,使得社會的對待有所不同。

但根據Margrate Mead ︵1975︶對三個原始部落的研究,發現三個部落有完全不同的性別角色分化:Arapesh部落不論男女均具備我們所謂的女性特質;Mundn-gmor 部落則不論男女都具備我們所謂的男性特質;Tchambuli部落則有著與我們正好相反的性別分化,男性具有我們的女性特質,女性則具有我們的男性特質,顯示生理因素並無法充分解釋性別角色的發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