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分析
小说
2014-11-21 18:03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与命题规律。

2.掌握探究题的解题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一、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及解读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深层剖析类)
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解读:要求考生的答题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角度不能单一,须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意蕴。

解读:“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一般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文本蕴含的这些深层含义。

2. 探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写作意图类)
要求从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性解读类)
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

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经典再现
1.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的情感取向。

(6分)
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

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

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

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

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角度四:“我”和领队。

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

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三、回顾常见探究题型(5分钟)操作:师述——生记——生诵
·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探究本文“……”的深刻意蕴。

·通过阅读本文,你领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的复杂感情。

·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请结合全文分析。

·请你就对“……”“……”“……”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说某某值得同情,有人说某某罪有应得;有人说某某忠于职守,有人说某某背叛了友谊。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四、一轮复习存在问题
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师综述——生记
1.“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

2.“浅入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写几句答案。

3.“泛化解题”,没有个性化阅读,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独特的认知,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

4.“角度单一”,解题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

“多元无界”,一味多元,没有界限,甚至胡思乱想。

五、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

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

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 “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六、课堂训练操作:生练——师评——生订正
1.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7分) (文本见附录材料一)
答案:是对朴素本色、忧伤深刻的麦子的称颂;(2分)也是对那些像麦子一样平凡地生活着的人的称颂;(2分)更是对麦子代表着的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自然的称颂。

(3分)(意思对就可)
2.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6分)(文本见附录材料三)
答案: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6分。

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满分6分)
方法提示(深层剖析类):
层次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到一般、由此及彼、由物及人
复杂情感抓对象,常见情感有:赞美、肯定、称颂、批评、否定、讽刺、担忧、同情、悲伤、思念、勉励
3.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6分)(文本见附录材料四)
答: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

(所处时代)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

(经历)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创作动机)(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

意思对即可)
方法提示(写作意图类):
从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4.本文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的态度?请作简要阐述。

(5分)(文本见附录材料五)
答案:同意。

江南才子总是沉溺于“秦淮八艳红楼裙钗”的温柔之乡,才子皇帝李煜荒淫亡国,对他们的轻薄庸俗尽情讽刺;北方男人粗犷豪迈,有与生活抗争的阳刚之气,对此纵情赞美。

不同意。

言之成理即可。

方法提示(个性解读类):
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

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

做好此类题目,研读文本是基础。

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的,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

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我们平时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则不能;课堂可以无结论,但考试必须有答案。

七、课后巩固
1. 结合本文内容,请你探究在文章中寄托了哪些情怀?请简要阐述。

(6分)(文本见附录材料六)
答案:(1)对水乡美丽风景的喜爱;(2)乘船、喝酒、吃枇杷等行为表现出泛舟的优雅悠闲;(3)雨中乘船的雅趣;(4)对城市生活的排斥,寻找古人之风,表现出对古人的追慕,对原始纯朴生活的向往;(5)难以逃离城市的苦闷与无奈。

(要结合文章有关内容简要阐述,答对一点得2分)
2.本文题为“像桃花一样胜利”,有人建议改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依据本文的内容,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恰当?请谈谈你的理由。

(6分)(文本见附录材料九)
答案:选用“像桃花一样胜利”。

要点:①意在传递美好信念,激励我们克服自身的心理劣势;②无论身处何境,都应像桃花那样,无畏世俗的眼光,保持真诚纯美,③这个题目能突出人向桃花学习的主动性,也做一个胜利者。

而题为“胜利的永远是桃花”,言外之意“我们”只能做桃花的欣赏者。

(符合相关要点即可,每点2分)
选用“胜利的永远是桃花”。

要点:①让我们在与桃花的对比中,明白“痛苦的永远是我们”,引导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②揭示出桃花超越世俗眼光,依旧坦然绽放的可贵;③这个题目逼着我们去思考,去反观,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因而更具有启发意味和现实意味。

(符合相关要点即可,每点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