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历史下册试题

初三历史下册试题

初三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І卷(选择题)和第ІІ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І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列宁说:“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2. 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 夺取十月革命胜利B. 探索资本主义发展道路C.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D. 推动工业化建设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4.《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他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根据是《凡尔赛和约》A.没有充分满足法国等战胜国的要求B.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的新秩序C.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D.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权益“工作付酬的美国”,5.罗斯福新政时期,工程规划署印发了一张海报:其宣传的是新政的哪一项措施A.《全国工业复兴法》B.调整农业C.贬值美元、刺激出口D.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6.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B.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D.私人资本主义受到限制7.下表是某研究报告的一部分。

由其内容可见,该部分的研究主题应是A.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B.凡--华体系的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D.绥靖政策的表现8.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议,这一事件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该“阴谋”直接损害了下列哪个国家的利益 A.波兰 B.法国 C.捷克斯洛伐克 D.意大利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A.德军入侵波兰B.德军入侵苏联C.斯大林格勒战役D.诺曼底登陆10.右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海报。

图上“united”(团结)、“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A.《权利法案》 B.《凡尔赛和约》 C.《九国公约》 D.《联合国家宣言》1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的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12.右面漫画生动地反映了两极格局下的较量,其为首的两大国是A. 英国、苏联 B .美国、中国 C .苏联、美国D. 德国、苏联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 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 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13.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C.东欧剧变的影响D.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14.根据右边资料卡片提供的信息,你可以推断出A.珍珠港事件B.诺曼底登陆战役C.斯大林格勒战役D.攻克柏林战役15.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16.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这里的“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指A.两极格局形成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C.欧共体成立D.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17.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目前由欧洲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A.国际联盟 B.联合国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18.下列措施中,既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又值得我们借鉴的是A.大力发展军事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寻求美国大力支持D.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19.某班同学开展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三位历史教师分别作了《冷战政策与美苏争霸》、《“一超多强”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专题报告。

你认为该班探究活动的主题应是A.“二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变化B.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C.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D.“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20.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信息化、全球化B.高速度、低通胀C.高速度、低失业率D.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2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B.匈牙利事件C.东欧剧变D.布拉格之春22.初三学生小明暑假随爸妈去某地区旅游,发现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

该地区最有可能是A.东南亚 B.西欧C.北美洲 D.南非23.世界格局体现了各种力量的对比。

右图反映当今国际形势呈现出A.两极格局B.冷战格局C.多极格局D.“一超多强”局面24.Iphone 5S是美国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时尚智能手机,该手机却是由深圳工厂的流水线将来自美国的无线网络接入模块、韩国的微芯片、台湾的触摸屏模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100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

这最能说明当今世界的A.贸易自由化B.经济全球化C.区域集团化D.政治多极化25.右边图示反映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B.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C.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D.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与促进初三历史试题第ІІ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个小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

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

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1)依据材料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处。

(3分)材料二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⑵材料中的“明智试验”具体是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分析该事件的深远影响。

(3分)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

”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⑶依据材料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5分)⑷美苏两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对20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1分)27.(12分)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回顾两次世界大战,它既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19年 1月,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

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

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

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

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最后裁决,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均让给日本,并列入对德和约。

——《一战实录》(1)材料中的《对德和约》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分析巴黎和会的实质。

(2分)材料二日本的法西斯运动与德国、意大利一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产物,它既是为了对付国内民主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发展,又与日本悠久的军国主义传统相联系。

在明治宪法体制下,日本军方作为级右势力的大本营是日本政体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20世纪30年代初期,借助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发展,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契机,日本以军部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空前活跃,促使日本快速地迈开了法西斯化的步伐。

1936年3月,广田弘毅内阁成立。

此后,军部法西斯独裁开始确立,日本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2)依据材料概括日本军部法西斯独裁确立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对世界的危害。

(5分)材料三德总理默克尔首访达豪集中营旧址安倍晋三参拜存放有二战甲级战犯骨灰的呼吁青年勿忘二战历史靖国神社(3)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反映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感想?(5分)28.(14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