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定量基础:朗伯-比尔定律 研究对象:多为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 光谱区域:其研究对象大多在200 -380nm 的近紫外光区和380
-780nm 的可见光区有吸收 测定的灵敏度:由吸光分子的摩尔吸光系数κ表征。
特点:仪器设备简单,应用十分广泛。
如医院的常规化验中,大量定量分析都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法。在化学研究中,如平衡常数的测定、求算主-客体结合常数 等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饱和烃的C-C键和C-H键属于这种跃迁。 如,甲烷的λmax=135nm。 由于它们在200-800nm 无吸收带,所以在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分析中常用作溶 剂(如己烷、环己烷等)。
(2)n→σ*跃迁:
其能量比σ→σ*稍低,在近紫外端200nm附近。 含杂原子(O,N,S,Cl等)的饱和烃,如C-OH中,除了 σ→σ*外还有n→σ*跃迁。 κmax小。
22
各跃迁对应的光谱区:
远紫外光 5 4 σ σ* n π* n π* π π* 近紫外光 可见光
lgκ
3 2 n 1 σ*
10
100
200
300
400 λ/nm
500
600
700
800
图2.4最常见电子跃迁所处的波长范围及强度
2016/6/20
23
(1)σ→σ*跃迁:
需要的能量较高,相当于真空(远)紫外光。
光学分析法分类:
光谱分析法:测量试样光谱的波长和强度,利用物 质组分的吸收或发射光谱与物质结构及含量的内在 联系,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方法与分类:
分子光谱 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 紫外-可见、红外 分子荧光、磷光 原子光谱 原子吸收 原子发射
定性:红外、原子发射、紫外 定量:紫外-可见、原子吸收/发射、红外、荧光、 磷光
2016/6/20
25
(4)n→π*跃迁:
含杂原子的双键化合物C=O、C=N等,杂原子上有n电子, 同时又有π*轨道,形成n→π*跃迁。
吸收光波长在近紫外区,亦称R吸收带。属于禁阻跃迁, 吸收较弱, κmax≤102 L· mol-1· cm-1,如丙酮的吸收峰 在280nm, κmax=10-30 L· mol-1· cm-1
第二章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016/6/20
1
目录
§2-1 §2-2 §2-3 §2-4 §2-5
概述 分子吸收光谱 紫外吸收光谱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计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2016/6/20
2
光谱示意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吸收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016/6/20 3
κ称为摩尔吸收系数:单位为L· mol-l· cm-1,它表示物
质的量浓度为l mol· L-1,液层厚度为l cm时溶液的吸 光度。
A bc
κ =Mα
注: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 κ值是不同的。在最 大吸收波长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 κmax 表示。
κ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
2016/6/20
20
一、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的价电子跃迁产生。因 此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决定于分子中价电子的 分布和结合情况。
1.有机物分子中与光谱有关的价电子:
形成单键的σ电子,
形成双键的π电子 未成键的孤对电子称为n电子。
2016/6/20
2016/6/20
26
(5)电荷转移跃迁 分子同时具有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吸收能量使电 子从给予体轨道向接受体轨道跃迁。实为一个内氧化过程。 谱带宽,吸收强。
二、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由电荷转移跃 迁和配位场跃迁产生。
1.电荷转移跃迁 电子由配位体的轨道跃迁到中心离子相关的轨道上。 过渡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所生成的络合物、水合 无机离子及含d10电子结构的过渡元素形成的卤化物和硫化 物,均可产生电荷转移跃迁。 κmax > 104 L· mol-1· cm-1,定量。
红外光谱:吸收0.025ev-1ev的光辐射产生的吸收光谱。对应于红
外线(0.78-50μm)。分子内发生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有转动能 级跃迁,又称振动转动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吸收1ev-20ev的光辐射产生的吸收光谱。对应
于紫外线和可见光(200-780nm)。分子内发生电子能级的跃迁,同时 伴有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又称电子光谱。
表2.2 吸收带的划分
跃迁类型 s n s* s* 吸收带 远紫外区 端吸收 E1 p p* K(E2) B n p* R 特征 远紫外区测定 紫外区短波长端至远紫外区的强吸收 芳香环的双键吸收 共轭多烯、-C=C-C=O-等的吸收 芳香环、芳香杂环化合物的芳香 环吸收。有的具有精细结构 含CO,NO2等n电子基团的吸收 >200 >10,000 >100 <100 emax
h 为Plank常数,h=6.626×10-34Js。
2016/6/20
8
光学分析法
利用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的性质以及物质与电 磁辐射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物质(组分)成分分析和结构 分析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此类分析方法是仪器分析中较早且重要的一类。
电磁辐射区域划分
图2.1 光学区电磁辐射区域
2016/6/20 9
2016/6/20
24
(3)π→π*跃迁:
双键、三键上价电子跃迁到π*上形成,吸收峰大多在紫 外区,在200nm左右,κmax≈104属于强吸收。如乙烯的 λmax=165nm ,κmax=104 L· mol-1· cm-1。 共轭烯炔中的π→π*跃迁的吸收峰成为K带,比非共轭 烯炔的π→π*的波长更长。
价电子运动 分子内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
分子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能级: 分子和原子一样,也有它的特征分子能级。
电子能级 振动能级
1-20 ev 0.025-1ev
转动能级
0.003-0.025ev
2016/6/20
15
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是带状 光谱:
分子对电磁辐射的 吸收是分子总能量 变化之和。
分子光谱
分子吸收光谱:
当光辐射通过吸收介质时,辐射能因被介质选 择性吸收而使其透过后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 损失的能量转变为介质的内能,这种吸收的结果就产 生了分子吸收光谱。 利用这种吸收与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量的关系 可以实现物质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2016/6/20
14
分子内部的运动:
2016/6/20 28
2.配位场跃迁 含3d、4d、4f、5f轨道的过渡元素,在络合物中,由于 配体的配位场影响, d轨道和f轨道分裂,如果轨道未充满,吸 光后会出现d-d 跃迁和f-f跃迁。 κmax < 100 L· mol-1· cm-1,研究。
三、常用术语
生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基团。具有不饱和键和含有孤 对电子的基团。 π→π*,n→π*。 如: 生色团的共轭效应:两个彼此相邻的生色团形成共轭体系, 原生色团的吸收带消失,同时出现新的吸收带,位置移向长波长 处,吸收增强。 助色团——本身不产生吸收峰,但与生色团相连时,使生色团的吸收峰 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且加强。 如:-OH , -OR , -NH2 , -SH , -X 等。 红移和蓝移——取代基、溶剂的变化导致λmax变化。
吸收曲线:
测量某物质对不同波长 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 ()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 纵坐标,绘制吸光度随波长 的变化可得一曲线,此曲线 即为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①进行定性分析 用 途 ②进行定量分析 ③选择吸收波长 ④判断干扰情况
2016/6/20
λmax=525nm
KMnO4溶液的光吸收曲线
21
2.电子跃迁:
当这些价电子吸收一定能量ΔE后,将跃迁到较高的能级(激 发态),此时电子所占的轨道称为反键轨道,而这种特定的跃迁是
同分子内部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的,一般可将这些跃迁分成如下四
类:
σ→σ*
跃 迁 能 量
n→σ* π → π* n→ π*
图2.3 电子能级及电子跃迁示意图
2016/6/20
10
2016/6/20
非光谱分析法:不涉及光谱 电磁辐射与物质(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电 磁辐射在传播方向或物理性质上的变化,如,折射、 反射、色散、干涉、衍射、偏振等,利用这些变化与 物质结构及含量的内在联系,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 量分析。 例如: 测有机物的折射率——定性分析
X-射线衍射——测定晶体结构
4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
根据物质对光的 最大吸收波长, 可进行定性分析。 一定的实验条件 下,物质对光的 吸收与物质的浓 度成正比。根据 物质对光的吸收 多少可进行物质 的定量分析。
λmax=525nm
KMnO4吸收光谱
2016/6/20
5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 当一束强度为I0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长度为b、 浓度为c的液层,通过溶液后光的强度减弱为It ,则:
2016/6/20
11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原理:物质与光的作用可看成是对光子能量的授受,
即 hν=Ei-E0,该原理广泛应用于光谱解析。
本质:物质吸收(或发射)光能后发生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