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 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④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 2010年10月30日,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举行,我省800多名企业职工、部队和武警官兵代表现场聆听了郭明义的先进事迹,把雷鸣般的掌声送给这位可敬可爱的新时代“雷锋传人”。
郭明义事迹启示我们()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②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③人生贡献越大,价值越大④要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否定个人利益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 该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A. 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需要选择自己的行为B. 要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人生理想C. 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D. 要以自身利益为标准来衡量人生价值4. 在广州亚运会志愿者队伍中,90%是在校大学生;在各个比赛服务站点志愿者队伍中,1/3以上也是在校学生。
广州亚运会正在为新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终身受益的实践舞台。
这主要表明()A.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贡献B. 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于个人奋斗C. 只有在重大社会历史事件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D.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5. (2011·厦门质检)2010年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灾区活跃着一群第一时间汇聚的热血“志愿者”。
他们向灾区人民伸出“手与手相连、心与心相印”的援助之手,使“风雨同舟、坚强不屈、大爱无疆、众志成城”的暖流在这里成为永恒。
“志愿者”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下列人生哲理()①有价值的人生是不应考虑个人利益的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是第一位的④奉献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A. ②③B. ①③C. ①④D. ②④6. 2010年12月1日,山东省日照市机关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市开展机关职业道德模范和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
此举()①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③引导人们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的统一④有利于人们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A. ②④B. ②③C. ①④D. ①②7. (2011·盐城模拟)“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该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 价值观决定社会存在C. 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D. 价值观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 2010年11月29日,坎昆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峰会开幕,中国政府积极参加以“低碳城市”为主题的边会,与各国代表“学习并交流经验”,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③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规律A. ②④B. ①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9. 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而今却成为“白色污染”的代名词,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从一场科技革命到“最糟糕的发明”说明了()A.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B.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C. 事物的性质具有不稳定性D. 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多样性10. 2010年11月28日,云南互联网手机实行专项整治行动,净化网络环境。
此项整治活动不但加强对垃圾文化的清理,更加重视网络文化中精神价值的构建。
这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是()A. 社会意识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B. 价值的实现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C.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D.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有制约和导向作用11.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科学家钱学森不仅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学森的事迹启示我们()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②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贡献③要在正确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1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③必须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升自身素质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13. (2011·浦东质检)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
上海世博会诸多“壮举”刷新多项世博会历史记录,兑现了“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承诺。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用汗水、热情、微笑,默默地付出,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
从志愿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先贡献后索取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14. (2011·沈阳模拟)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
某市民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某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这说明()A. 正确的价值判断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B. 价值判断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C. 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价值判断也不同D.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具有客观依据15. 2010年7月12日,海小平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0年3月13日,海小平同志在连续追捕逃犯、加班工作后,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塞而不幸牺牲。
他的事迹说明()①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④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 伴随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追求人生幸福已成为国家、公民个人共同关注的热点。
为了让学生感知人生的真正幸福,珍惜幸福生活,某校组织了一次人生幸福的大讨论。
下面是讨论中的两则案例,请你一同参与。
【追求人生幸福】人民网“今日谈”栏目:2010年12月2日刊发了《郭明义的幸福观》一文,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共鸣。
网友纷纷通过留言表达对“幸福”、对郭明义幸福观的理解。
网友“大漠飘雪”:我也常在问,幸福是什么?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帮助别人获得的幸福感,看似毛毛雨,可是人人做到了,我们这个社会将是多么的其乐融融啊!网友“杨维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幸福的认知越来越多元,但郭明义的幸福观值得所有人学习——因为这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幸福观;这是一种用善良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幸福观!网友“窦永堂”:郭明义的幸福观兼顾了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眼前与长远,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光芒,值得全社会珍视。
幸福观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但前提和基础不能少,核心价值观不能缺失。
(1)如果你参与了此次讨论,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追求人生的幸福?(8分)【同票同权】1953年,中国制定第一部选举法时规定: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位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量比例为8∶1。
当时,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只有13.26%,做那样的规定是为了体现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工业化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人口的比例大大的减少,城镇人口已经达到46.6%……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同票同权”时代。
(2)选举法的修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哪些道理?(8分)17. 为了感知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某校组织了一次课堂讨论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观点碰撞】目前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求职走向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
有的同学认为: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1)你对此观点如何评析?(12分)【感悟成功案例】小赵大学毕业后,立志新农村建设,被选聘为碧螺村村长助理。
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办起了一家化工厂。
由于碧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没有销路,而且污染又大,村民普遍反对。
小赵认真反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
然后从本村实际出发,他指导村民种植翠冠梨,效益很好。
他还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帮助村里开通了网站,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碧螺村的翠冠梨。
在发展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还带领农民开办起梨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大为提高;小赵因此也成了一位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2)小赵的经历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理的?(12分)第十二课6. C【解析】材料强调日照市机关建设领导小组组织评选表彰先进个人,这有利于人们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故①④符合题意。
此次评选不是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舍去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故③错误。
选C。
7. C【解析】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可见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不同,凸显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故答案为C。
8. A【解析】“加强低碳建设”这一社会意识的产生是由变化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见证了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故②正确。
重视低碳建设,维护环境,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故④正确。
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排除①。
此题没有涉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排除③。
9. A【解析】从一场科技革命到“最糟糕的发明”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故A符合题意。
此题没有凸显人们立场不同,认识不同,故排除B。
此题没有展现事物性质的变化,排除C。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故排除D。
10. D【解析】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指导人生道路的选择,故A错误。
此题没有涉及个性的发展,只强调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故排除B,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