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教学目标】1.紧扣线索,梳理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文章的双线交织之美。

2.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3.抓住冲突,赏析情节的“生发—突发—爆发”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从细节、情节的突发事件和危机爆发入手探讨文章主题。

2.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文章的深刻主题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细节品读法。

【课例实录】一、导语引入,创造学习氛围(课前准备:由于大赛规定,学生进场时并不知道自己将上哪篇课文,教师请一个学生在黑板正中画一个大葫芦。

)师: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说:“大人往往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但大人什么都懂却不懂孩子。

”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就曾经是这样一个孩子。

他因人生追求得不到父亲的理解而与父亲断绝了关系,他深深苦痛于父子的隔膜,于是,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着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对人的尊严和意志的捍卫。

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日本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

二、梳理情节,感知双线魅力师: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其实,小说还有一条暗线,是“大人与葫芦”的故事。

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扣住“清兵卫与葫芦”和“大人与葫芦”的线索,用含有“葫芦”的短语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点文段,梳理情节线索。

)生1:老师,我读完了,想发言!(评委、在场老师和学生笑了)这篇文章讲了清兵卫热衷葫芦的故事。

(师在黑板上葫芦图形的中间板书:热衷)师: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生1:清兵卫喜欢买了葫芦来玩,走在海边心里依然想着葫芦,上街的时候喜欢看葫芦。

有一次买到了一个葫芦,因为上课忍不住,偷偷藏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

师:热衷葫芦的清兵卫最后怎么样了?生1:他的葫芦被老师没收了,被父亲砸碎了,最后清兵卫和葫芦断了关系,热衷于绘画去了。

师:从你的叙述里,我们听到了清兵卫与葫芦之间起伏跌宕的故事,清兵卫玩葫芦、想葫芦、看葫芦、买葫芦,以致于最终舍弃了对葫芦的热衷。

(教师在画的葫芦左侧竖条板书:清兵卫玩想看买舍)师:大人和葫芦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生2:教员没收了葫芦,父亲砸碎了葫芦。

(在黑板画的葫芦的右侧竖条板书:大人没收砸碎)师:还有哪些大人和葫芦发生了关系?生2:客人和父亲谈到了葫芦,校役和古董店老板卖掉了葫芦。

(板书:谈论卖掉)师:清兵卫和大人之间因葫芦发生了冲突,说到底,这原来是清兵卫与大人的故事。

文章两条线索由分而合,交织冲突,使情节斗折蛇行,有摇曳之美。

请大家将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将板书的明暗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以理清文章内容,再次熟悉课文。

)三、品读细节,体会人物情感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赏读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

思考:哪些细节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请大家选择片段朗读,圈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读一读你选的细节,把你圈出的词语用重音传达出来。

生3:我想说说“玩葫芦”这一段。

师:你觉得哪些词应该读得重一点?能不能融入重音读一读?生3:“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已有十来个了。

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

……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师:我听到你把“常常”“已”“十来个”“能够自己”“不停地”等词语读得很重,为什么?生3:这些词显出了清兵卫玩葫芦的水平很高。

师:清兵卫的“玩”葫芦,让我们看到他制作葫芦技巧的高超,他可是玩出了葫芦之“道”的!生4:我觉得清兵卫“想葫芦”一段能让人看到他对葫芦的热衷,他竟然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太有意思了!师:“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怎么会被错看成葫芦?生4:因为清兵卫太喜欢葫芦了,老头子的秃脑袋是“光彩奕奕”的,而清兵卫玩葫芦常常“不停地把表面擦亮”,太相似了。

师:我每次读到这里都忍不住笑,大家也来齐读一遍,看有没有同感。

(学生齐读,教师观察学生表情,读完后点一位满面笑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师:我看到你笑了,你笑什么?生5:清兵卫看葫芦看得太专心了,结果看错了,他自己后来都觉得好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起来了。

师:小说连用了四个“笑”,像在湖面投入了一枚小石子,让情节泛起了阵阵涟漪,也荡起了我们心里的笑意。

生6:文章4、5、6 段反复写清兵卫“看葫芦”,表现了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到了痴迷的程度。

师:文章五次写到“看葫芦”,请大家把这五“看”画出来,体味一下每次“看”突出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6:“呆呆地站在门前望”,“呆呆”说明他看得非常专心。

师:这是指专注的程度。

生6:“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常常”可见他经常看。

师:看的频率,这是看的频繁度。

生6:“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迫不及待。

师:这是看的急切度。

生6:“永远不倦地看”,这是看的时间长度;“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这是看的数量多。

师:看的广度。

师:作者放慢笔速,把一个“看”字,描摹得浓墨重彩,回环往复,情节出现了微波荡漾之美。

生7:我来读一读“买葫芦”。

(此生读“买葫芦”,重读词句有“一个一个仔细把玩”“喜欢得什么似的”“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跑回家去”“红着脸”“喘着气跑回来”“跑着回去了”。

)生7:读到这里,我也生怕葫芦被别人买走了,清兵卫那么急地跑来跑去,能看出他对葫芦的痴迷。

师:这里作者用了两个“喘着气”,三个“跑”,一波接一波,使情节走向了激动急切,摇摆的幅度渐渐加强了。

师: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是盲目的吗?你们看出清兵卫痴迷的是什么样的葫芦了吗?生8:模样看起来很普通的葫芦,约五寸高。

师:可就是这种葫芦后来竟然被卖了高价。

瞧,清兵卫不仅制作葫芦的技巧高,而且他对葫芦的热衷是有独到的审美标准的,和茶道一样,清兵卫也有自己的“葫芦道”。

四、研读冲突,理解小说主题师:对葫芦爱之有道的清兵卫,大人却不懂他,以至于两者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得情节横生波澜。

我们转个身,走进“大人与葫芦”的故事,看看清兵卫与大人的矛盾是在哪个情节生发的?由什么突发事件激化?又在哪个情节爆发?生9:“谈论葫芦”是矛盾生发,“没收葫芦”是矛盾激化,“砸碎葫芦”是危机爆发。

师:清兵卫和大人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父亲、客人、教员各自的代表意义是什么?我们分成三个小组,围绕这两个问题探讨。

第一组探讨“谈论葫芦”,第二组探讨“没收葫芦”,第三组探讨“砸碎葫芦”。

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分角色朗读“谈论葫芦”一节。

师:谁来说说父亲、客人和清兵卫对葫芦的看法分别是怎么样的?生10:父亲很不高兴,说“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而客人说“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父亲和客人喜欢马琴那样的“又大又长”而且“奇特点”的葫芦,而清兵卫喜欢形状“很周正的平凡”的葫芦。

父亲、客人和清兵卫对葫芦的审美标准不同。

师:原来大人们也有自己的“葫芦道”的!从马琴的葫芦“有名”可以知道大多数人的审美倾向,而清兵卫却有独到的眼光。

不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把父亲的话换一种语气读一读,好吗?(生笑,再读。

)师:“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师范读)言外之意是父亲觉得小孩子该喜欢什么?生(齐):学习。

师:我读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父亲和客人称呼葫芦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从这个不同里可以看出父亲和清兵卫的矛盾的原因还有什么?生11:客人说的是“这种葫芦”,客人和清兵卫的矛盾是彼此的审美标准不一样。

而父亲改成了“这种玩意”,父亲还可能认为葫芦不过是“玩意”,也就是玩的东西,小孩子玩葫芦是浪费时间。

师:“这种玩意”!在父亲看来,小孩子玩葫芦就是玩物丧志,正像志贺直哉的父亲认为志贺直哉写作是不务正业一样。

父亲与清兵卫发生冲突的原因重在担心他的前程。

师:父亲还有一句话,跟朱德庸说的很相似,“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到底是谁“不懂什么”?你怎么知道的?生12:清兵卫的葫芦后来被转卖了六百块,可见懂的是清兵卫,不懂的是父亲。

师:你觉得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为什么会被转卖到“六百块”?生12:形状“很周正”,表面“擦得很亮”“光彩奕奕”“带皮”,这种葫芦外形应该是自然的,线条和谐,看起来很美。

师:清兵卫的审美标准在当时是富有个性的,是与众不同的,展现了一个小孩子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在黑板葫芦图形中间板书:个性)而父亲因为自己对清兵卫爱好的无知和对清兵卫前途的担心而反对他喜欢葫芦,这场谈论以清兵卫的沉默告终。

清兵卫会放弃对“这种玩意”的热衷和痴迷吗?我们请第二小组展示自己交流的结果。

生13: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教员喜欢的武士道和清兵卫喜欢的葫芦道发生了矛盾冲突。

师:大家了解武士道吗?它和清兵卫喜欢的葫芦道到底有什么不同?生14:以前听说日本武士失败了就要剖腹自杀,觉得很残酷,“武士道”是不是强调绝对服从国家、民族、集体的精神?而清兵卫喜欢的是富有个性的葫芦,他们的思想不一样。

师:武士道借用了儒家的忠义思想,哪怕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也要捍卫集体的利益,绚烂地生,壮烈地死。

日本人常用樱花比喻武士道,一朵樱花是美的,但一树一树的就更美,武士道就像成片的樱花一样强调集体和共性。

课文里的“名伶云右卫门”就是表演歌颂武士道精神的节目的演员。

“他倒要去听三天”,可见教员喜欢宣扬武士道精神的戏;按道理来说,“学生在操场里唱戏”比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本身错误应该更大,但是教员“也不会怎么生气”,而清兵卫上课玩葫芦他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

可知教员气愤的真正原因是“武士道”和“葫芦道”的冲突,是教员与清兵卫人生价值观的冲突。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讨论的是“砸碎葫芦”一部分。

父亲“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能不能换成“就全部砸碎了”?生15:不能。

每砸碎一个,就砸到清兵卫的心里去了,粗暴地伤害了清兵卫的心灵。

师:父亲砸碎葫芦的动作有哪些?对清兵卫造成了什么伤害?生15:父亲的动作是“立刻抓”“使劲揍”“骂”“一个一个地砸碎”,像疾风暴雨一样,对清兵卫身体和精神造成了双重伤害。

师:父亲、客人、教员代表了什么力量?生15: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师:文章里的校役、古董店老板和当地富家能不能删掉?生15:我认为不能删掉。

证明清兵卫爱葫芦有道,有鉴赏力;也能看出先前大人们的无知和粗暴扼杀了孩子的个性;“终究没有人知道”“隐瞒到底”“当然不会告诉”反复强调,说明清兵卫对自己喜欢的葫芦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也不了解,使故事多了悲剧的味道。

五、对话人物,体会现实意义师:清兵卫喜欢绘画去了,此时,你想对清兵卫或者清兵卫的父亲说些什么呢?生16:清兵卫,坚守你的梦想,让它开出绚烂的花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