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系别: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商务英语
班级: 14商务英语1班
姓名:廖楚仪
学号: 1440115125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李付安
定稿日期: 2015 年 6 月 25 日
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正如作者牛贯杰在《原来李鸿章》一书的开篇中说道那样,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政治人物,能在近四十年的政治漩涡中始终屹立不倒,着实不易。
李鸿章却在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做到了。
尽管世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能够一直被众人热议,甚至全方位深入探究,可见李鸿章的确不简单,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对李鸿章这样一个历史风云人物的最原始印象就是中学历史课本上一幅滑稽的漫画。
画一个人儿拿着浆糊艰难地修补一间破烂不堪的房屋,旁边有一句话,既是李鸿章那段经典自嘲的总结,又是对他的政治生涯最生动的描述:大清皇朝的裱糊匠。
后来我查了资料,他原话是这样说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第一次读完这段话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能够体会到他的洞察灼见,他的勇敢担当,他的无可奈何。
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虽然最初的动机是他要为自己组建的淮军准备银两购买武器。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
新。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几乎没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机的大清国里,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依然拖着辫子的李鸿章,能够如此细致地观察蒸汽机的运转原理,这着实令人惊叹。
这反映出了他内在的智慧。
于是后来,就有了李鸿章主持洋务派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一个李鸿章政治生涯的重要方面——外交。
大清国没有“外交”的概念,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
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他的过程中得到宣泄。
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的谈判。
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在外交上走一贯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
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
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是一件“值得惊诧”
的外交事件,但从烟台回到直隶总督府的李鸿章还是因为赔款和开放口岸而背上了卖国的罪名。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1895年2月17日的威海卫一战使举国愕然。
朝廷顾不得“天国颜面”,再令李鸿章去日本议和。
4月,带着《马关条约》草约和脸上的绷带回国的李鸿章,发现他成了举国的“公敌”: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官员说他丧权辱国,民间暗示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更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每一次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被国人目为卖国者,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中说过“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因为说到底,以卵敌石,岂能幸免?
1900年8月15日,大清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此前,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正在攻打这个国家的洋人议和。
朝廷为此将李鸿章调任为大清国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0年7月17日,当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国家少受些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李鸿章来到天津,看到昔日熟悉繁华的天津城已是残破不堪,不禁失声痛哭,而他在北京的待遇,顶多也就算一个受到礼遇的俘虏罢
了。
就这样,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拖着衰朽的身躯,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而在他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他写道:“臣等俯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
”一位老人,在写下如此文字时,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恐怕是我们这等人无法体会的。
两个月后,李鸿章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伤心离开了人世。
起家源自淮军,没落始于甲午。
在这部讲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书本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家所认为的卖国贼,而是一部关于李鸿章的又悲又壮的历史。
他大半生的心血,都花在了洋务身上。
沉暗暗的大清帝国,涌进来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海军力量,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官员首先提出加强海防。
每当清廷把这个巨大的帝国毁灭的边缘,他们最先想到的人总是李鸿章,他们想要得到的总是从天而降的好消息,却未曾见过这个老人在面对蛮横无理的列强时的渺小与虚弱。
于是他们一次次的将其革职,又一次次的把他推向风口浪尖,他便一次次的曾为了国人眼中的卖国贼。
于是李鸿章便像清廷、帝国主义乃至国人之间的玩物一样,而这个“玩物”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的一生算不得成功,但却是绝对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寥寥三句,便道出了李鸿章这个饱受
争议的大清重臣的难言之苦。
同时,日本人对李鸿章有着很高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而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我则认为,我们无需往李鸿章身上贴任何标签。
一个人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
大多数时候,人是很复杂的,甚至会有自己都不能够看透自己,清楚自己的内心的时刻。
那么,我们谁又有资格为别人的人生盖棺定论呢?再者,一国之兴衰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的。
他做好了,人人鼓掌恭维;搞砸了,人人叫打。
这不公平,即使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有言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我们应该多点借外物的反映从内心去反省自己,做到“日三省乎己”,而后仍有精力的话,再操心如何评价别人吧。
论文题目饱受争议的李鸿章
学生姓名廖楚仪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