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李鸿章
评说李鸿章李鸿章的功与过诗评李公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1)功绩1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简评:虽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的内战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试问哪个国家的崛起是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无数的史实证明只有先保证国内局势的相对平稳才有机会实行改革使国家休养生息并逐渐走向富强。
而李鸿章正是这么一个结束战争的人之一。
是他使清朝那本已摇摇欲坠的政权又延续了近百年。
2 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
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
大清帝国早已没有昔日的辉煌,只留下一个外强中干的躯壳。
中国人名被赋予了一个耻辱的名字——东亚病夫可是即使这样,清政府内部还有一批顽固分子仍不知变通,死守祖宗之法。
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来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且不论他兴办洋务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单就他创立了中国近代早期军工企业和中国近代的民用企业这点来看,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 维护国家利益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有资料为证:面对日方提出的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而丝毫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目的了,又说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甚至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
可以说他是忠实地执行了清廷的电旨: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但
人家根本不为所动。
老人家何等可怜!日方更以中方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李氏父子只得无可奈何的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4 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
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
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正是由于他同样抱着救国的决心,致使他甘愿冒着杀头的危险暗中保护维新人士,甚至在孙中山游说他造反后也没有杀他。
可见李鸿章内心深处还是支持革命的。
只是由于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的和清政府对抗。
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2)过失1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关于李鸿章这位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和改革家不平凡的一生,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信通过研究,我们一定能对他有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的评价。
最后我想引用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来结束本组的开题报告。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试评论李鸿章.doc试评论李鸿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伴随着历史的巨轮慢慢地驶向前去,带走的是晚清这位老人的一辈子的忧愁,留下的是世人对他的褒贬不一,而老人特别的历史背景,却将他背上了一辈子难以洗抹掉的罪名,世人对这位的评价大多是卖国贼之类的言语......而这位老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李鸿章,这位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时间就像筛子一样,将历史的实质慢慢地筛淡,最后淡出我们的视野!其实,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故事,而我们站在现代的角度上去看历史,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100年前的历史,留给世人的只有那书上记载的寥寥几笔带过,而我们看到的却只有这寥寥几笔的历史。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掩人耳目的瞬间。
而当我们全面地考虑问题时,觉得不可思议!在众人的评价下不加思索,人云亦云,于是留下了当今的真论不休!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所以世人对他的评价难免受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李鸿章一生的事迹时,从出生到去世,不免发现他所处的是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大清国在最后的关头做着垂死挣扎!而李鸿章就成了大清国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而晚清时期,光绪皇帝只是一个掩人耳目的摆设,权利的主导者却是慈禧太后,主宰晚清命运的人物。
权利欲望永远也填不满慈禧的口味,想做中国第二位女皇帝的慈禧却没有想到,如今世道已经变了。
李鸿章只是清王朝的一个臣子,虽然是晚清军政重臣,掌握这大权,但幕后的权利操控者是慈禧。
李鸿章对外签条约,代表的是大清国。
其实操控清朝命运的慈禧一手造成的后果,最后去收拾残局的却是李鸿章。
这让我想起精忠报国的岳飞,害死岳飞的真的是秦桧吗?论秦桧和岳飞的在朝中的地位,秦桧有这么大的权利竟然能将岳飞害死吗?其实不然,要岳飞死的是皇帝。
皇帝最忌的臣子功高过主,而岳飞便是其中一个代表。
皇帝要杀忠臣,总得找个借口吧!皇帝不可能自己去背这份黑窝,于是他便找秦桧出面,一合一唱,以正当的理由掩盖不正当的行为。
李鸿章的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有这个权利吗?真正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是清朝的国家领导人啊!当然李鸿章也是国家领导人之一,但他有上司啊!他的上司就是慈禧!《马关条约》签订中,日本要求割让台湾,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斡旋,在谈判日方要求李鸿章只能回答允或不允。
李说:我如果不肯,又将如何?伊说:如果所让之地必须兵力所到之地,我兵如果深入山东各省将如之何?意思说你不给我台湾,我要你山东。
面对对方的强势,李鸿章又有什么办法,是牺牲台湾,还是山东呢?李鸿章只能选择牺牲台湾。
最后日本人吵着要办手续,日本要求一个月办好手续,李说:头绪纷繁,两月放宽,办事妥当......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说:尚未下咽,饥甚啊!其实李鸿章在日本是受了很多窝囊气,他愿意将台湾割让给台湾吗?不愿意。
他背后的全是慈禧的命令。
李鸿章在谈判途中中了日本青年一枪,差点丢了性命,日本这才稍微降低的气势。
李鸿章替慈禧收拾八国联军的残局,《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
又成了慈禧的替罪羊。
在签约两个月之后,李鸿章被压力所拖垮,临终时双眼炯炯不能闭眼,呆着无限的遗憾,走完他人78岁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作为维护晚清统治的重臣,在晚清的历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李鸿章从结交恩师、湘军幕僚、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外交事件、洋务重臣、建设海军、甲午战争、不履日地、东南互保、最后谢幕、身后哀荣!李鸿章这一生中都在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其实当我们在评价李鸿章时,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影响了中国近代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