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评价1.序言 (1)2.李鸿章简介 (1)3.生活的时代背景 (2)4.为华工争取权利 (3)5.李鸿章与太平军 (4)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5)7.洋务时期贡献 (7)8.简评 (9)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10)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10)1.序言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
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
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4.为华工争取权利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
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
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
……中国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
而你们的《格力法》不但不给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等的权利,还拒绝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不喜欢经过以这种方式对待我同胞的地方……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不是很为你们作为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也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这不是自由!……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当时的《伦敦每日新闻》曾有报道:“……他以最强劲的语言声称,中国政府一如既往地强烈反对鸦片贸易。
这种贸易是列强通过战争强加给中国的,中国政府根据条约不得以允许印度鸦片进入大陆。
……李总督最后明确宣称:你们也许明白,如果你们停止毒害我的人民,我们就会立即禁止他们获得鸦片。
我(约瑟夫)告诉他,英国议会已经通过投票,将指定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华调查鸦片是否真的像有人指控的那样有害时,他气愤地回答:‘荒谬绝伦!’似乎十分的愤怒和蔑视,缓和了一下语气又说:‘任何人都知道,鸦片是有害的。
’当我起身告辞时,他仍很善意地用热情的语言赞扬了英国公民为使中国摆脱鸦片所表现出来的仁慈。
”这位秘书结束访谈时还发表了一通感慨:……中国的政治家们反映出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热爱和平的精神,如果任何制止战争的手段可以找到,他们不可能为了报复而认可战争的持续。
(以上资料出自同时代的《纽约时报》)————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对这种方法我们还缺少研究)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种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Tradition)来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5.李鸿章与太平军他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可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作为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自古“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再说当时他的太平军真的能代表中国先进的领导吗?答案是显然的,也是肯定的不能,不然他也不会失败,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把战争寄托在了外国人身上,从而失去了战争的最佳时机,但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个人。
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一个落后腐败的封建专制和一个近代文明的强国,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
(如果他成功了则是偶然、奇迹,失败了是一种必然,中国抗日战争的失败就是一种偶然同时也是一种必然。
)我感觉太平军想好没有胜利,他不能代表中国新进的阶级从他定都天京以后做的就可以看到,你们知道辛丑条约中虽然有大量赔款为什么没有割地吗?据我所查到的资料记载因为当时清政府的理由就是义和团叛乱相要挟最后屠杀义和团,当时清政府也不能消失他也必须存在以为一旦没有国家将陷入无政府的状态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个更加灾难(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没有死,在华容道诸葛亮派云长去)当一种新的文明没有到来一种制度诞生时或者不足以取代旧文明旧制度时这个旧文明旧制度还必须存在。
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根据我所收集的资料,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与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是公认的卖国贼)相比,李鸿章是代表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大臣。
其中《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辛丑赔款》本为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名中国人赔款一两,“卅九年还清,年率四厘,母子利息”,共约十亿两库平银。
另加民间赔款二千多万两,以关税、盐税作保。
中国从此失去关税主权,国内工业倍受摧残。
由此看,李鸿章似乎真的是十恶不赦,犯下了滔天大罪。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李鸿章不签这些条约,这些条约就不存在了,不会被签定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国门,他们只要求与中国签定条约,而不在乎是谁来代表中国签定条约的,当然了,对他们而言,中国代表越懦弱越好。
有人引用石勒对王衍的评价——“你到了那个位子,就要为这个政权的兴衰荣辱负责”——来发表对李鸿章的批判。
可是,我觉得一个政权的兴衰荣辱并不能由一个人来负责。
说白了,清政府姓“爱新觉罗”又不姓“李”,要负责也得由爱新觉罗氏负责啊!一个政权的兴衰荣辱代表着一段历史的兴衰荣辱。
历史,谁能来负责?换一个角度,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是由谁来决定的?是最高统治者。
“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在现在都很吃香啊!在那个时代,最高统治者比李鸿章官大几级?能“压死”他多少次?李鸿章毕竟只是由八股文出来的儒生,不是超尘脱俗的圣人,反抗上级的命令,借他一百个胆估计他都不敢。
说到底,李鸿章只是一枚棋子,权利再大,也要受制于人,这是幸还是不幸?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让李鸿章背负了洗不去的污名,他也是受害者啊!,我们想一想这些跳跃大多数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也就是所谓的侵略者他们需求的是什么,是由谁向他们签订条约?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他们需求的是利益,假如没有李鸿章了这些条约就不存在了吗?答案同样是否定,难道这些条约都可以定身到他一个人身上吗?我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他的错不在于他。
是历史的责任,不是某一个人可以承担的,也是他们承担不起的。
(大家都看过王贵与安娜吧,你们说安娜没有考上大学是她的错吗?不是历史的错误,是历史的悲剧,)的确作为封建的代表李鸿章在有的条约签订时为自己的利益谋划,于国家于人民他都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在这点上他就是自私的同时也是失败你的。
历史就是一种探索,作为后来人我们没有资格把他定性为“卖国贼”。
历史不是某个人所能左右的,对于他的功绩我们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
才算公正。
史界奉行“盖棺定论”,举目试观历史,某人身亡业消、某事时过境迁数十年数百年而仍未有定论者,比比皆是。
都说中国人厚古薄今成性,殊不知口口相传、人云亦云的怪僻更有甚于前者。
历史有远近之分,功业有前仆后继之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也,处在今天的中国,怎能不饮水思源?回眸历史,灯下漫笔,不求合肥含笑九泉,半夜托梦于我说“孺子知我”,但求无愧于案上经史腹中点墨:知而不言,视而不见,我所不为。
7.洋务时期贡献在中日战争以前,李鸿章呕心沥血,专办洋务。
前人心血,不可丢弃,今列之于下: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上海同治二年正月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同治四年八月设机器局于天津同治九年十月筹通商日本并派员往驻同治九年闰十二月拟在大沽设洋式炮台同治十年四月挑选学生赴美国肄业同治十一年正月请开煤铁矿同治十一年五月设轮船招商局同治十一年十一月筹办铁甲兵船光绪元年十一月请遣使日本光绪元年十一月请设洋学局于各省,分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诸门,择通晓时务大员主之,并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光绪元年十二月派武弁往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光绪二年三月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学习光绪二年十一月始购铁甲船光绪六年二月设水师学堂于天津光绪六年七月设南北洋电报光绪六年八月请开铁路光绪六年十二月设开平矿务商局光绪七年四月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光绪七年六月招商接办各省电报光绪七年十一月筑旅顺船坞光绪八年二月设商办织布局于上海光绪八年四月设武备堂于天津光绪十一年五月开办漠河金矿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北洋海军成军光绪十四年设医学堂于天津光绪二十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