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金山镇地质构造概述

第一章引言
一、实习目的
在课堂教学和室作图实习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质图的能力,按要求编制构造纲要图、图切地质剖面图和地质报告能力,使学生能充分把地质平面图与剖面图联系起来,把地质图和地质报告的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要求
1、分析金山镇地区构造形态、构造特征及构造运动史。

2、明确该地区沉积环境及演化史。

3、初步掌握具体分析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的方法与步骤。

三、实习任务
1、绘制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

2、绘制金山镇地区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

3、概述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

四、区域地理概况
所读金山镇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1:100000,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总体地势较为起伏。

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1000m,海拔最高处为北部的诸岭,海拔为1800m左右;同时分布有多个高海拔点,如西部偏中的奇峰(1600m)和雨峰(1500m)、西南部的下白垩统砂岩高地(1700m);海拔最低处应为东南部的河流下游,海拔在800m以下。

该地区水系较为发育,支流较多,多条支流首先汇入两条主支流,两条主支流最终再汇入干流。

沿干流有多个村落分散,金山镇便坐落于其岸边。

第二章地层
金山镇地区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依次为:中泥盆统(D2)砂岩、上泥盆统(D3)页岩、下石炭统(C1)灰岩、中石炭统(C2)灰岩、上石
炭统(C3)灰岩、下二叠统(P1)灰岩、上二叠统(P2)灰岩、中三叠统泥(T2)灰岩、上三叠统(T3)灰岩、下白垩统(K1)砂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现列表对各出露岩层进行概述:
其中侏罗世与T1岩层发生缺失。

出露地层面积较大的有C1、C2、C3、P1,较小的有D2。

由上表可知,该地区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又有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P2—T2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K1与下伏地层则表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岩层之间则表现为整合接触。

第三章岩浆岩
该地区东北角陵庄附近有有γ花岗岩体及η斑岩脉产出。

一、γ花岗岩体
γ花岗岩体主要产出于⑦-⑨褶皱处,规模相对较大;图出露面积约为4km2,与围岩呈
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白垩系前期和三叠系后期,即褶皱形成之后逆冲断层形成之前。

其西部被标号为F4逆冲断层切断且被其上盘标号为⑤的褶皱覆盖。

二、η斑岩体
η斑岩脉主要产出于γ花岗岩体之上,呈脉状分布,出露面积较小,图面积约为1km2,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入时代为K1之前逆冲断层形成之后。

其向北覆盖过逆冲断层F4并被K2岩层覆盖;向南覆盖于γ花岗岩体及⑨号向斜的南东翼上。

第四章构造
金山镇地区地形构造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第一节褶皱
该地区褶皱发育较为完整,为阿尔卑斯式褶皱。

从该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2)上可知主要有五组背斜和六组向斜,轴向均为北东—南西方向。

下面对纲要图中标号①—⑾的褶皱列表概述:
其中:
①号向斜位于西北角处,其北西翼部被K1岩层覆盖,并沿东北方向延伸到图幅外围。

该向斜在图延伸长度约为7km,出露宽度约为2km。

②号背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2km处,其南东翼至核心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1切断,从而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1的上盘。

其枢纽向两边倾伏,褶皱呈长椭圆状形态。

在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0km,出露宽度约为1.5km。

③号向斜位于奇峰—雨峰西北方向约1km处,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

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1切断,整个向斜成为逆冲断层F1的下盘;枢纽向两边扬起,而使向斜宽度由中部向两边逐渐增加。

在图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2km,出露宽度从1km到2km左右。

④号背斜位于奇峰—雨峰处,南东翼岩层发生倒转并被逆冲断层F2切断,使整个背斜成为逆冲断层F2的上盘;且其在奇峰与雨峰南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

该背斜枢纽向
两边倾伏,褶皱形态应为长椭圆状。

在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4km,出露宽度约为
1.5km。

⑤号背斜位于诸岭位置,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向两边倾伏,整体呈马鞍状形态。

其东北处背斜即为诸岭,西南处背斜的南西翼发生倒转。

整个背斜的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上盘。

在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6km,出露宽度为2km-3km左右,且其东北角处被K2岩层覆盖。

⑥号向斜大部分被⑤号背斜覆盖,组成逆冲断层F4的下盘。

⑦号向斜位于诸岭东南部约2km处,其枢纽在中部向两边倾斜,在两侧向两边扬起。

其北西翼被逆冲断层F4切断而成为逆冲断层F4的下盘。

在图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10km,出露宽度约为2km,且在其西南方位有飞来峰出现。

⑧号背斜枢纽向东北方向产生倾伏;图延伸长度约为4km,出露宽度约为1km。

⑨号向斜西南侧枢纽向上扬起,其东北部被γ花岗岩体覆盖,且其南东翼局部被η斑岩脉所覆盖。

图该向斜的延伸长度约为5km,出露宽度约为1km。

⑽号背斜地处村位置,其枢纽在中部位置向两边扬起,在两侧则产生倾伏,整体呈马鞍状形态。

沿轴向背斜被五条正断层切断,沿西南至东北方向,第一条与第二条正断层构成地垒组合;第三条与第四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合;第四条与第五条正断层构成地堑组合。

整个背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且在其西南位置有河流经过。

图该背斜的延伸长度约为6km,出露宽度为2-3km。

⑾号向斜位于东南角处,沿向斜沿轴向向两边延伸到图幅外围。

在图幅的延伸长度约为3km,出露宽度约为2km。

根据大规模的背向斜组合可知金山镇地区曾受到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强烈的挤压作用。

第二节断裂
金山镇地区断层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其中F1、F2、F4三条逆冲断层伸展整个地区。

现列表分别对地质构造纲要图中的F1—F6断层或断层系进行概述:
其中:
标号F1逆冲断层沿②号背斜轴向纵切其核部地层,并沿其走向延伸至图幅外围。

标号F2逆冲断层沿④号背斜轴向纵切其核部地层,且其中部位置被两条滑移断层错断,其东北部被K2岩层覆盖,西南部延伸到图幅外围。

标号F3的两条滑移断层为同一性质的断层,它们的滑动方向相反并断错④号背斜与F2逆冲断层。

标号F4逆冲断层为图中规模最大的断层,其纵向穿切⑦号向斜与γ花岗岩体,并沿其走向延伸至图幅外围。

标号F5的两条滑移断层为同一性质的断层,它们的滑动方向相反并断错P1、C3岩层。

标号F6五条正断层横切⑽号背斜,并共同形成地堑与地垒构造组合。

同时,该地区南部偏中部位有构造窗和飞来峰出现。

构造窗出露岩层P2、T2,海拔800m 左右;飞来峰残留岩层为P2、T2,海拔为1200m。

第五章构造变形史
根据对金山镇地区地层不整合接触及出露岩体的分析,可将该地区地层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3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

因P2与T2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接触,又可将D2—T3构造层分为D2—P2构造层和T2—T3构造层两个亚构造层。

D2—P2构造层中,D2的中泥盆统砂岩属于湖泊沉积岩;D3的上泥盆统页岩和C1—P2的灰岩是滨海沉积岩。

由此可推测D2—P2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后地壳有轻微的抬升,但幅度很小,沉积过程稳定,岩层连续,沉积环境从浅海沉积向湖泊相沉积过渡。

P2与T2之间因缺失T1而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由此可知在T1时段,由于地壳开始快速垄升而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从而造成T1岩层缺失。

T2—T3沉积过程中,岩层又继续接受沉积,仍属于滨海沉积,处浅海沉积环境。

可猜测该时段地壳又开始下降或海平面开始上升。

T3—K1过程中缺失侏罗纪造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发生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金山镇地区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大型褶皱;褶皱后期,γ花岗岩岩浆侵入岩层,喷溢出地表形成γ花岗岩岩体;随后形成数条大型逆冲断层和各种滑移断层及正断层;接着η斑岩侵入岩层并溢出地表形成η斑岩岩脉。

K1—K2期间又继续接受沉积,沉积岩为砂岩,因K1、K2岩层在其他地区并未出现,可知K1—K2属于滨海沉积岩,处浅海沉积环境。

在图北部略偏东位置处,由于K2沉积时发生海侵,K2沉积围扩大,K1被覆盖在K2下部,所以只出露K2而并未出露K1岩层。

第六章结束语
在班主任朱老师的辅导下,通过这两周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学习,我对地质学习的认识丰富了很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绘制地质构造纲要图,并通过构造纲要图大概了解了金山镇地区整体的构造概况。

其次,通过绘制A—B和C—D图切地质剖面图,进一步熟悉了绘制剖面图的要点,并开始通过定轴面来准确绘制褶皱产状,从而在正确的基础上力求准确。

最后,通过这篇地质构造概述,我清楚了构造纲要图和剖面图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初步掌握了地质构造概述的一般步骤、容、方法;弄清楚了金山镇地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

我想,这两周的学习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它预示着我在地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