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资科目二中的分类

中学教资科目二中的分类

分类篇
导语:在资格证考试中的分类,常以客观题单选题的形式考查大家,需要大家认真识记相关的分类依据和具体的分类。

天道酬勤,让我们一起努力出发吧!
(一)学制类型
1.双轨制:分为两轨:一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代表地区:欧洲
2.单轨制:自下而上设置,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

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代表地区:美国
3.分支型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

代表地区:苏联、中国
【口诀】双(双轨制)欧、单(单轨制)美、分(分支型学制)苏联。

(二)我国现代学制
1.壬寅学制:首次颁布但并未实施
2.癸卯学制:首次实施
3.壬子癸丑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承袭美国学制;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

【口诀】壬(壬寅学制)颁布、癸(癸卯学制)实施、资本主义丑(壬子癸丑学制)男女、长期戌(壬戌学制)美国。

(三)课程类型
一、根据固有属性不同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二、根据组织方式不同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根据实施要求不同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根据管理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根据课程任务不同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六、根据呈现形式不同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口诀】属性(内容属性)动动学学、组织(组织方式)分分合合、要求(实施要求)必修选修、主体(管理主体)国地学校、任务(课程任务)基拓研研、呈现(呈现形式)显隐结合。

(四)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定义: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主张分科教学。

2.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定义: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教会学生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以教育目标为核心,通过实际结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符合程度来对课程的价值进行评判。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CIPP 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步骤。

(六)教学评价类型
一、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例子:摸底考试属于诊断性评价;随堂测验属于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属于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例子:水涨船高、公务员考试属于相对性评价;驾照考试属于绝对性评价;某生英语口语能力强但笔试成绩差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根据主体不同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七)教学测验指标
1.信度
(1)定义: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

(2)例子:一个人在两次心理测验中分数保持稳定。

2.效度
(1)定义: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

(2)例子:阅读能力测验测出了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

3.难度
(1)定义:难度指试题难易程度。

(2)例子:一份试卷的试题偏多,题目又难,好多人没考好。

4.区分度
(1)定义: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

(2)例子:在一次测验中,学习好的同学考得较好,学习差的同学考得较差。

(八)教师专业素养
一、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指具体的教育理论知识。

3.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

4.文化性知识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九)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内容和经验不同
1.形象记忆指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指以概念、公式、规律等各种有组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指以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动作记忆指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二、根据保持时间长短
1.保持时间1秒钟左右的记忆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2.存储时间不超过1 分钟的记忆称为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

3.存储时间1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叫做长时记忆。

三、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四、根据参与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十)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凭借物不同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逻辑性不同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根据指向性不同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四、根据创新程度不同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十一)注意的分类
按照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1.无意注意
(1)定义: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例子:正在上课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望向飞进教室里的小鸟。

2.有意注意
(1)定义: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独有的。

(2)例子:人们开始学习外语时,常常觉得记单词、学语法很单调、很枯燥,但一旦认识到掌握外语对出国留学的重要意义后,就能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地学习。

3.有意后注意
(1)定义: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例子:熟练驾驶汽车、熟练织毛衣都属于有意后注意。

(十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根据动机来源不同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二、根据社会意义不同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三、根据动机作用与学习活动关系的远近不同分为间接远景性动机和直接近景性动机。

例子:小学生为了将来参军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属于远景间接性动机;为了设计好航模而努力学习属于直接近景性动机。

四、奥苏贝尔把成就动机的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一般来说,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内驱力是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在儿童早期表现突出的内驱力是附属内驱力。

(十三)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按照性质和结果不同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按照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不同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三、按照迁移方向不同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四、按照迁移内容不同分为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十四)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如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和圈点标注。

2.精加工策略,如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3.组织策略,如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归类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如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

2.监控策略,如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是指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或修正目标的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资源利用策略。

(十五)知识的分类
一、按照知识的功能划分
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具有静态的性质。

例子:中国最长的河流是长江。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性质。

例子:电器使用说明书、安装说明书。

二、按照表现形式划分
1.显性知识指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数字和公式等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

例子:书本的概念、原理、数学公式。

2.隐性知识指的是储存在个体头脑中的记忆、经验、技术、感受等,属于未被言语或者难以言传的知识。

例子:波兰尼的著名命题“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说出的多”;教师的教学经验。

(十六)技能的分类
1.操作技能也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以肌肉、骨骼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
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

例子:体操、打球、游泳、演奏乐器、滑冰等技能。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例子: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