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6章 量子力学基础

第26章 量子力学基础


波函数
自由粒子波函数
0 0
0
自由粒子的
0
波函数
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为常量, 自由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为常量,其波函数所描述的德布 罗意波是平面波。 罗意波是平面波。 对于处在外场作用下运动的非自由粒子, 对于处在外场作用下运动的非自由粒子,其能量和动量 不是常量,其波函数所描述的德布罗意波就不是平面波。 不是常量,其波函数所描述的德布罗意波就不是平面波。 外场不同, 外场不同,粒子的运动状态及描述运动状态的波函数也 不相同。 不相同。
– 31
的 称节点位置 kg 极大的 称最概然位置
看,
置间隔变小。 很大, 置间隔变小。 很大,概 算得 × 37.7 eV 能量量子化明显 好比驻波 率密度趋近均匀分布。 率密度趋近均匀分布。 – 2 m ( 宏观尺度)的势阱中 处在宽度 10
归纳




电子束 缝 宽

电子束
缝 宽


不确定关系
海森伯
第三节
经典理论的困难 根源:微观粒子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 根源:微观粒子具有明显的波粒二象性。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导致了不确定关 同方向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 系 , 同方向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 , 使得我们不能 用坐标和动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用坐标和动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那么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呢? 那么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呢 既然微观粒子具有明显的波动性, 既然微观粒子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使我们自然地想 用一个函数(波函数)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到,用一个函数(波函数)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微观客体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来描述, 微观客体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来描述,这是 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概率密度
1926 年提出了对 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波函数归一化
因概率密度 故在 矢端的体积元 发现粒子的概率为 在波函数存在的全部空间 V 中必 能找到粒子, 能找到粒子,即在全部空间 V 中 粒 子出现的概率为1。 子出现的概率为 。 内
量子力学初步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 的学科。 的学科。它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支柱 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物学、 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生物学、 电子学及高新技术等许多领域。 电子学及高新技术等许多领域。 本章主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及 原理, 原理,并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讨论来说明 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量子力学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新思想的形成背景
普朗克、 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的能量子和光量子理论取得的 成功,实际上反映了光具有波粒二向性. 成功,实际上反映了光具有波粒二向性.波尔纯粹用 粒子的观点去解决原子问题虽有较大进展, 粒子的观点去解决原子问题虽有较大进展,但又遇到 了困难. 了困难. 这些启示了德布罗意,提出了一个很发人深省的 这些启示了德布罗意 问题。他认为: 整个世纪以来, 问题。他认为:“整个世纪以来,在光学中比起波的 研究方法来,如果说是过于忽视粒子的研究的话, 研究方法来,如果说是过于忽视粒子的研究的话,那 么在实物粒子的理论上,是不是发生了相反的错误, 么在实物粒子的理论上,是不是发生了相反的错误, 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忽视了波的图象呢? 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忽视了波的图象呢?” 于是, 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于是,在1924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不仅辐射 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对坐标的一阶导数存在且连续( 定态薛定谔方程成立)。 对坐标的一阶导数存在且连续(使定态薛定谔方程成立)。
若已知势能函数 可求解出
,应用定态薛定谔方程 应用定态薛定谔方程
,并得到定态波函数 并得到定态波函数
定态问题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问题,我们仅讨论若干典型的定态问题。 定态问题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问题,我们仅讨论若干典型的定态问题。

概率密度最大的位置
求极大值的 x 坐标 积分得
解得 另外两个解
处 处题设
最大
得到归一化波函数:
概率密度
第四节
薛定谔方程引言
薛定谔方程
定态薛定谔方程
若粒子所在的 势场只是空间函数 即 则粒子的每个状态 能量具有确定值
续上
连续、单值、有限的标准条件; 连续、单值、有限的标准条件;
归一化条件; 归一化条件;
德布罗意
1923年他提出电子既具 年他提出电子既具 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1924年正式发表一切物质 年 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论述。 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论述。 并建议用电子在晶体上做 衍射实验来验证。 衍射实验来验证。1927年 年 被实验证实。 被实验证实。他的论述被 爱因斯坦誉为 “ 揭开了 巨大面罩的一角 ”。 德布罗意为此获得1929 德布罗意为此获得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NaCl晶体的中子衍射 NaCl晶体的中子衍射
要点1
要点2
第二节
不确定关系
海森伯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提出 年 微观粒子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微观粒子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 位 置 的 不 确 定 量 的关系 同一时刻 该方向动量的不确定量
称为海森伯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它说明, 称为海森伯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它说明, 同时精确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 同时精确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
不确定关系
从电子的单缝衍射现象不难理解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
电子束 缝 宽
单缝衍射一级暗纹条件 电子通过单缝时发生衍射,
概略地用一级衍射角所对应 的动量变化分量 粗估其 动量的不确定程度
续上
德布罗 意波长
缝宽 可用来粗估 电子通过单缝时其位 置 x 的不确定程度。 的不确定程度。 为了减小位置测量 衍 的不确定程度,可以 的不确定程度, 射 减小缝宽 ,但与 此同时, 图 此同时,被测电子的 样 动量的不确定量 却变大了。 却变大了。 根据右图可粗估 与 的关系。 的关系。
8,9,10,14,15,16,18,19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 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 一 了解德布罗意假设及电子衍射实验 了解实 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 波长、频率)和描述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 (波长、频率)和描述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 之间的关系. 量)之间的关系 二 了解坐标和动量、时间和能量的不确定关系 . 了解坐标和动量 坐标和动量、 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了解一维定态的 三 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 了解一维定态的 薛定谔方程, 掌握量子力学中用薛定谔方程处理一 薛定谔方程, 掌握量子力学中用薛定谔方程处理一 维无限深势阱等微观物理问题的方法 .
钨晶体薄片对电子的衍射
氧化锌晶体对电子的衍射
电子及中子衍射图片
电子衍射、中子衍射、 电子衍射、中子衍射、甚至原子和分子束在晶体表 面散射所产生的衍射实验都接连获得了成功。 面散射所产生的衍射实验都接连获得了成功。微观粒 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得到了公认。 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得件称为 波函数的归一化条件 满足归一化条件的波函数称为 归一化波函数 波函数具有统计意义,其函数性质应具备三个标准条件: 波函数具有统计意义,其函数性质应具备三个标准条件:
波函数标准条件
波函数的三个标准条件: 波函数的三个标准条件:
连续 单值 有限
因概率不会在某处发生突变, 因概率不会在某处发生突变,故波函数必 须处处连续; 须处处连续; 因任一体积元内出现的概率只有一种, 因任一体积元内出现的概率只有一种,故 波函数一定是单值的; 波函数一定是单值的; 因概率不可能为无限大, 因概率不可能为无限大,故波函数必须是 有限的; 有限的;
戴-革实验
汤姆孙实验
电子衍射图片
由于电子进入到晶体内部时容易被吸收, 由于电子进入到晶体内部时容易被吸收, 人们通常采用极薄的晶片, 人们通常采用极薄的晶片,或让电子束以 掠入射的形式从晶体表面掠过, 掠入射的形式从晶体表面掠过,使电子只 与晶体最外层的原子产生衍射, 与晶体最外层的原子产生衍射,从而成功 地观察到多种晶体的电子衍射图样。 地观察到多种晶体的电子衍射图样。 电子在氧化镁晶体半平面的直边衍射


考虑到高于一级 仍会有电子出现


不可能
通常也作为不确定关系的一种简明的表达形式, 通常也作为不确定关系的一种简明的表达形式,它表明
同时为零,即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精确测定, 同时为零,即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精确测定,这是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一种 客观反映。不确定关系可用来划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界限,如果在某一具体问题中, 客观反映。不确定关系可用来划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的界限,如果在某一具体问题中,普朗克 常数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到被忽略的量,则不必考虑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可用经典力学处理。 常数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到被忽略的量,则不必考虑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可用经典力学处理。
因此, 因此,将波函数在空间 各点的振幅同时增大 C倍, 倍 则各处的能流密度增大 C 倍,变为另一种能流密度 分布状态。 分布状态。
德布罗意波 不代表任何物理量的传播 波强(振幅的平方) 波强(振幅的平方)代表粒 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密度 概率密度分布取决于空间 各点波强的比例, 各点波强的比例,并非取 决于波强的绝对值。 决于波强的绝对值。
因此, 因此,将波函数在空间各点的 振幅同时增大 C 倍,不影响粒子 的概率密度分布, 的概率密度分布,即 和 C 所描述德布罗意波的状态相同。 所描述德布罗意波的状态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