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汪文宣是巴金笔下一个很生动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代表了中国当时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通过阅读前人对汪文宣悲剧成因的分析,将其悲剧成因主要分为以下俩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即社会环境、家庭关系和汪母的自恋和恋子情结,另一方面就是从他自身找寻原因,也就是他的恋母情结和肺病。
其中这些研究都是国内的,国外对此研究很少,就不做阐述了。
一、外部原因(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外显的,它会通过各种外在的因素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而汪文宣生活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期把汪文宣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以下就是前人关于社会环境这个因素做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
东红在《母性过度与父性——<寒夜>中汪文宣人格特质的成因》中认为:黑暗和混乱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汪文宣人生的悲剧。
其中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当时的战争背景,战争引发了政治的动荡和经济的萧条,物资的紧缺导致了物价的飞涨,而这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顿,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变得激烈,反映在汪文宣的家庭里就是妻子和母亲的矛盾越来越频繁,单位开始克扣员工工资,这些间接的造成了汪文宣的悲剧,这个连带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一般。
文章很好的抓住了社会环境与汪文宣悲剧的关系,当然在该文章里,作者主要研究的是母性过度与父性缺席对汪文宣的影响,因此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一笔带过。
张爽在《寒夜中的压抑,性格中的悲剧》中认为,社会是造成汪文宣不幸的首要因素。
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社会黑暗的的缩影,这种时代的悲剧使汪文宣成为了牺牲品,而像他这样的牺牲品还有很多很多,一切都归罪与万恶的社会。
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指出,《寒夜》主人公汪文宣的最终悲剧结局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影响。
她借助当时重庆市警察局所发布的户口统计,比如“1937 年,重庆市的人口仅为47 万人,到1943 年,人口已达88 万多人,1944 年人口突破百万,达103 万人。
此后重庆市的人口,一直维持在百万以上,直至抗战结束。
”1这些数据直观地呈现出当时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人口数量剧烈增长的现象,也正是这些数据让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口激增与国民政府无作为的矛盾。
人们最基本1许社丽:《<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第4期。
的生存权利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更何谈理想和幸福?面对这样的现状,每个人都想逃离,有能力的选择外出逃难,没有能力的只能像汪文宣一样在温饱线上继续苦苦挣扎。
许社丽通过数据将环境剖析的很透彻,这正是她观点的出彩之处,同时如果能更多的再现政府的无作为,这样在对比中可以使论据更充足论点更有力。
李志农在《寒夜中的一颗流星》中指出《寒夜》中汪文宣的悲剧首先是个社会悲剧。
巴金用无形的笔墨将汪文宣自身的矛盾与社会的黑暗紧密相连,使情节丝丝入扣。
李志农很好的抓住了小说的这一点,虽然小说没有大篇幅的描写社会如何的黑暗,小市民如何难以生活,但是战争的恐怖却从头到尾贯穿着全篇。
无论是开篇警报不停地响,还是后来人们时时得做好逃往防空洞的准备,这些情节无不被笼罩在战争所带来的动荡的阴影之下。
总而言之,以上几篇代表作很好地分析了关于社会环境给汪文宣带来的灾难,而且文章分析的都很透彻,但是都比较零散,因此我会把这些分散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来探讨社会环境这个外部因素对汪文宣悲剧所起到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指出:汪文宣的悲剧和他特定的家庭环境有关,由于他从小父亲去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就形成了一定的权威,而当他娶了媳妇以后,母亲的权威就难以像以前一样凌驾于汪文宣之上了,于是婆媳之间常常争吵,由此,婆媳矛盾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矛盾,汪文宣就得一直默默的承受着来自母亲权威的压力和妻子的埋怨。
而正是这种矛盾才将汪文宣的苦闷与烦恼无形中扩大。
张爽在《寒夜中的压抑,性格中的悲剧》中认为汪文宣的不幸和他的家庭状况有很大关系。
汪文宣作为一个男人承担着挣钱养家的重任。
在当时的困难状况下,家人理因对他多点理解和安慰,但是相反家里每天是明争暗斗,在外工作不顺利在家又没有可以安心的环境,这些一连串的不顺只会给他的情绪雪上加霜,而这些积攒起来的情绪在无形中把汪文宣带入了死亡。
该文如果可以更深刻的探讨汪文宣家庭的关系会更好。
黄子文在《人心隔阂的悲剧》中提出家庭的矛盾和家庭成员间的人心隔阂以急遽的速度加速了汪文宣的死亡。
从汪文宣与母亲关系看,母亲是不理解他的。
从汪文宣和妻子的关系说,汪文宣从树生的爱里得到的更多是怜悯,这种怜悯不是平等的爱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
树生到兰州以后在给汪文宣的信里明确的表明自己不爱汪文宣,只是怜悯他。
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心理没有了最踏实的依靠汪文宣只能步步沉沦。
刘艳在《情感争夺背后的乱伦禁忌——巴金<寒夜>新解》中认为造成他悲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家庭的矛盾和妻子的离开带给汪文宣的极大的精神折磨,而这些折磨在无形中导致了他的心灰意冷,哀莫大于心死。
但我各人认为直接原因是他的肺病。
丁富云在《寒夜中家庭破毁的文化意蕴》中认为他的悲剧是由于家庭破毁和家庭关系的变动造成的。
以上就是前人关于家庭因素所做的代表性研究,这些研究看到了家庭关系的不和给汪文宣带来的苦闷和折磨,但是我认为还应该把汪文宣自身对家庭的期待和他的矛盾穿插进去,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三)汪母的自恋情结李黛岚的《从心理学角度探析<寒夜>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和范颖睿的《试用精神分析原理解析<寒夜>中的人物》)等文章里都指出汪母对汪文宣的死起着催化作用,也就是汪母的恋子情结,或者称作俄狄浦斯情结。
这种情结正是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的变体, 是倒置了的恋母情结, 即母亲对儿子的强烈依恋和占有。
这是很独特的看法,一般我们只认为汪文宣有恋母情结,却很少关注到汪母的恋子。
汪母这个当年昆明的才女,也曾有过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可一切还没来得及享受就已经在丈夫去世的瞬间烟消云散。
从年轻就开始守寡的汪母在遵循着戒律的同时也会难以抑制本能的冲动。
对汪母来说, 成年的汪文宣正好可以成为她意念的渲泄对象,汪母当然不会做出有违伦理的事情,因为她也是深受传统道德教化的人,却也无法禁受本能的诱惑,于是她对汪文宣越来越有控制欲和占有欲,而正是这些使汪文宣越来越痛苦。
我个人认为在对汪母的恋子情结进行分析时,可以从弗洛伊德关于自恋的说法进行展开分析,比如汪母确实是自恋的,这个都有研究,但是汪母由自恋变得自尊和后来的自卑这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也反映了一个守寡多年的女子的悲哀,一定程度上她也是值得同情的对象,就像江倩提出的“谁也不是正面人物,但谁也不是反面人物”的观点。
二、内部原因(一)汪文宣的恋母情结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认为汪文宣的悲剧是由他的恋母造成的,汪文宣生活在了一个不利的环境里,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没有应该有的父爱,这样的环境使他的性格缺少了刚毅和果决,而这种性格在汪母过度的母爱的的“培养”下逐渐脱离正轨,变成了严重的恋母情结。
在作品里,汪文宣一旦出现不好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母亲相关联,汪母就是在表面上用爱的名义在性格上弱化了汪文宣的男子个性,在生活上又规定了太多替代也太多。
东红认为过度的母性打乱了家庭关系的平衡,这种无节制的母爱在给他快乐的同时也把他一步步带向了死亡。
该文没有直接写汪文宣的恋母情结,但是从侧面可以感觉到正是这样的过度母性才造成了他的恋母情结。
前人对汪文宣恋母情结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弗洛伊德关于恋母情结的说法进行的阐述,这是一个很好地理论和文本相结合的方法,但我个人认为还可以通过本能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汪文宣在文章中死本能和生本能一直在纠缠着他,也正是这一次次的矛盾才使这个人物更加真实。
(二)性格因素黄悠纯在《“寒夜”之中的一颗寒心》中将汪文宣性格的优劣都进行了分析,认为他首先是个诚实而且正直的读书人,汪文宣心怀理想和抱负,他受过良好的大学教育,有着教育救国的宏远,虽然社会动荡、生活拮据却没有泯灭他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家人充满了爱,但是生活把他逼到了绝境。
在万难的抉择下他放手让树生去寻找真正的幸福,而自己却在别人庆祝胜利的炮火声中离开了人世。
这是他性格中值得称赞的一方面,但他同时又是一个在社会横逆力量压迫下的懦弱、老好的读书人。
他有着很强的忍耐力这个在别的论文都有提及,但同时他总是做事拖沓敷衍,比如对待工作,在面对当时的战况,每个人确实都没有心思太多的关注工作的成果,但是汪文宣太过敷衍的状态使他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公司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最终辞退了他。
而公司的决定也使他在生理和心理上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这几方面性格的弱点就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
许社丽在《<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中指出:他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忍受和顺从。
他从一个意气风发想要有自己一番辉煌的事业的年轻人,逐渐变成了老气横秋唯唯诺诺的“老年人”。
他始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即使有思想也从来不敢说,总是在顾忌着所有人的看法。
他为母亲着想,因为她辛苦的把自己拉扯大了,所以即使她做的再过分他都不曾有怨言;他为妻子着想,因为妻子也不容易而且他们相爱着,所以当妻子要离开的时候,他忍痛放手,只是因为他知道会有更好的等待着她。
他不仅是牺牲自己的话语权和行动权,更是牺牲了他自己的信念和意志,而这些是他对待生活的精神。
作者很好的抓住了他的性格关键,那就是忍受,这样的忍受最后造成了他人格的分裂,也导致了他这种可怜的结局。
范颖睿《试用精神分析原理解析<寒夜>中的人物》指出:在汪文宣整个生命过程中, 造成他悲剧的直接原因是他的性格,他的懦弱让人可恨又可怜。
正是他的懦弱让他在一次次的忍气吞声里越来越消沉。
李梦在《中国的小公务员之死——解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悲剧意义》中认为汪文宣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疑惧和懦弱。
家境的败落和传统文化中保守精神的制约,使他的处世原则一直都是孤独地忍受,不愿意也不敢给任何人添麻烦。
在当时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世态炎凉,人人都是看着眼色行事。
一旦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做支撑,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甚至在家里也难以有一席之地。
由于性格的疑惧和懦弱,使汪文宣失去了自己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主观能动意识,于是他慢慢地就被社会和同事所遗忘,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和想法,甚至家人也开始无视他的观点,在这样的打击下汪文宣走向死亡也是必然的。
彭光源、雷华在《不和谐生命音乐流程的中止号——论巴金<寒夜>汪文宣悲剧的缘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它首先提出了别人的观点,也就是“黑暗说”。
这个观点认为是社会的原因才导致了汪文宣的悲剧,它没有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