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析巴金《寒夜》的人物形象级别本科专业汉语言函授站点吕梁高专班级 2009级姓名杨晋锋指导教师康志宏年月日试析巴金《寒夜》的人物形象作者杨晋锋指导老师康志宏摘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关键词:解放前;人类苦难;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目录一、小说《寒夜》的写作背景 (1)二、小说《寒夜》的人物形象 (2)(一)、汪文宣的形象: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小知识分子 (3)(二)、曾树生的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4)(三)、汪母的形象:受过旧式教育的知识妇女 (6)三、结语 (7)正文:一、小说《寒夜》的写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二、小说《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读完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心中的悲凉不知怎么来形容。
想起小说中一幕幕的情节,以及那体弱多病的汪文宣,不安于现状的曾树生,老妈子般的汪老太太…,一种心酸和无奈油然而生。
在《寒夜》中,巴金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更加引人注目,甚至令人刻骨铭心。
作者不仅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与冲突,进而又从黑暗社会中找出原因,深刻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汪文宣的形象: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小知识分子汪文宣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黑暗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
汪文宣是悲剧性人物的典型,是旧时代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缩影。
他善良正直、忠厚老实、懦弱无能、又富有牺牲精神;他是个典型的"老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让人怜爱与同情。
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
汪文宣的悲剧命运是由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造成的。
细言之,汪文宣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如下:1、处境的艰难。
抗战的爆发,粉碎了他的梦想,迫使他成为一个图书公司的小职员。
在公司里,他整日拼命工作,小心翼翼,在乎上司的每一句话,每一种神色,唯恐失去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以保住一份低微的薪金来养活一家老小。
为了保全这个饭碗,他埋头苦干,甚至病了也不敢回家休息。
他从不与人争吵,勤勤恳恳,一味工作,干当"老好人"。
他的正直、善良、与世无争,并未给自己带来好运,相反却始终被失望、困苦缠身,最后因肺病加重而丢了工作。
在家庭生活中,他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之中,他孝敬母亲,也爱妻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无法排解她们的纠纷,又不忍心伤害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只能以对自己的责备和委屈换取她们的同情和家庭暂时的安稳。
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痛苦万分,不幸的是他又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贫病交加,生活更是艰辛;他无力摆脱艰难的处境与不平的命运,只能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委曲求全、懦弱无能,甚至不惜泯灭自己的人格,牺牲自己的生命,舍弃个人的理想、幸福和爱情。
而残酷的现实社会能回报他的也只能是苦难与死亡.2、性格的畸变。
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当时脑子里满是美好的愿望,甚至想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
他也曾大胆地表现出对习俗的不满与挑战,与曾树生自由恋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庭,他理想崇高,雄心勃勃。
而如今,他却是如此的懦弱无能,这样的胆小怕事,那样的庸碌无为!身为公司的校对人员,他从不与人争吵,对上司周主任、吴科长那种冷酷的金钱、权利欲虽心有不满,但只有忍气吞声;面对歌功颂德甚至狗屁不通的文章虽然满腹牢骚,却也未敢发泄,还得精心修改,有时甚至违心赞颂。
他肺疾日重,却只能默默承受,不敢声张,甚至咳嗽吐血,竟然暗自吞咽。
更不用说他虽对社会之黑暗与腐朽有着切肤之痛,但何尝想到奋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生存状态。
当母亲与媳妇激烈争战时,他从不也不敢评判是非,坚持立场,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
!妻子爱慕虚荣,不满现状,他总是极力理解,给予原谅;妻子不但作了“花瓶”,而且与上司陈经理谈笑风生、亲昵异常、关系暧昧,他虽然耳闻目睹,却能忍气吞声。
总之,如今的汪文宣凸现了一个被损害与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昔之汪文宣远非今之汪文宣可比!3、家破人亡。
这其实也是汪文宣处境艰难、性格畸变的必然结局。
汪家迁徙到重庆后,他对生活心灰意冷,工作不顺,挣钱极少,更兼环境恶劣,精神郁闷。
于是家庭矛盾日益凸现:先是妻子曾树生不甘寂寞,不时在外“寻欢作乐”,婆母眼见心烦,难免恶言相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导致儿媳与人远走兰州。
而汪文宣自己本来工作繁重,更兼营养欠缺、精神郁闷,久而久之,竟然身染肺疾,不但医治不力,而且休息不足,眼见熬到了抗战胜利的前夜,谁料竟在人们庆祝的鞭炮声中含冤而去,更满怀遗憾!后来呢,老母携着弱孙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大约与儿媳也相见无期!唉,原本一条完美无缺的家庭之舟就在时代的狂风暴雨中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了!但是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与愤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质。
他老实、正派、不阿谀殷勤,给上司祝寿,都敬酒唯他不去。
让他给一个国民党候补委员、政界红人写吹捧时,他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最后写成后他却在骂自己“谎话、完全谎话”,话中充满了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怒。
善良的他在病重的最后时刻,也没将他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却忍受极大痛苦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
对年迈的母亲也一肚的歉疚。
如上所言,汪文宣也曾意气风发、怀抱远大,后来,他却懦弱无能、逆来顺受,最终家破人亡。
换言之,汪文宣从时代的理想者沦为社会的落伍者直至牺牲者。
(二)、曾树生的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曾树生是一位温柔热情、聪慧美丽、富于幻想、不甘堕落的新派女性。
她不甘向命运低头,也不愿像丈夫那样苟且偷生。
她没有消极地顺从忍受,甚至萎缩个性,牺牲幸福以求生存。
但是,出于生活所迫,她无奈当了银行的“花瓶”;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虽然她同情丈夫的不幸,也爱着丈夫,但对自由痛快生活的渴望和受强烈的虚荣心的驱使,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
不可否认,曾树生有着小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对她的侵蚀和引诱。
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在复杂的环境中,曾树生也呈现出复杂的性格。
1、追求物质享受,有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曾树生年轻美丽,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和生机。
她不满足现状,对物质生活有极大地占有欲。
她说:"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有中层阶级青年女性特有的虚荣心。
但她又不得不面对生活,面对现实,为了帮丈夫分担养家费用;为了使生活维持下去;也为了不过贫贱的、劳累的、艰苦的生活,她只得到大川银行去当职员,作为“花瓶”任人欣赏,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陪银行主任出入咖啡馆、跳舞厅,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去换取较高的薪水。
.她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孤寂和物质生活的贫乏带来的痛苦,最终她因为不甘寂寞,不甘于守着一个怯弱多病、精力衰竭的男人而脱离了家庭,去寻求她自我解放的道路。
2、不甘屈服,在困境中挣扎。
曾树生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是有能力在绝望中支撑家庭、寻求生机的女人。
她与丈夫相比,她的视野较开阔,自信力较强,性格较倔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比较乐观。
为了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尽一份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了避免吃苦,让自己过得舒心,。
她不得不心甘情愿去做“花瓶”,凭借姿色赚钱。
这一切是她主观意志无法抗拒的。
当婆母把自己视为“姘头”,视为娼妓,仇恨满目、骂不绝口的时候,她没有屈服,没有绝望,没有让生活的重负击垮自己。
她不顾忌流言,不顾忌冷眼,不顾忌婆婆的吵骂,她放弃自己的尊严,照样“上班”。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曾树生并未失去对生活的勇气,仍在苦苦地挣扎和追求.她不满丈夫的懦弱和无能,不思进取,她真诚地希望丈夫能够坚强,度过难关.曾树生在多重位置多重关系中挣扎着,表现出了不甘屈服的精神.3、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待家人上,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丈夫,挣钱供养这个破落不堪的家。
汪文宣虽然懦弱无能、逆来顺受、死气沉沉----但是曾树生仍然割不去对丈夫的怜悯和爱。
汪文宣在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在回家的途中吐得一塌糊涂时,树生碰见了他,把他扶回了家,给他洗脸脱衣脱袜,关心倍至;她充当花瓶,努力赚钱,为孩子准备学费;为卧病在床的丈夫筹备数目不小的医药费;到了兰州以后,每月都给家中寄钱并写信安慰家人. 虽然婆媳关系不好,但也对婆婆很关心和同情.她没有背叛丈夫,没有答应陈经理的追求做出欺骗丈夫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