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寒夜》中主人公形象
——汪文宣的形象分析
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文学著作。
小说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懦弱善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典型悲剧角色。
作者通过汪文宣的悲剧及其家庭悲剧来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苦闷,无奈,彷徨。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关键词:性格,婚姻,家庭
一、汪文宣的形象分析
(一)、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而又富有理想的新青年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刚开始他们胸怀远大抱负,有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怀着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而投身社会。
然而,战争的爆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他们的理想最终破灭。
为了生活,汪文宣不得不到一家出版社做字样校对员的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但是,他心中仍然想着他的教育事业,充满着教育理想。
(二)、汪文宣是一个善良又热爱自己家庭的人,但他却过得极为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自己的母亲。
他不要他们跟着他过着清贫的日子。
但是,辛苦的工作却只有挣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薪水,而且他为了保全这份工作还不得不埋头苦干,甚至生病了也不敢放假回家休息,只得继续工作。
他和妻子本来是真心相爱,两个人因为爱,也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原来简单幸福的生活,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他们在战火中逃到了重庆生活,母亲也赶来照顾、帮忙儿子。
而树生却与母亲的婆媳矛盾不断地激化,家里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矛盾不断,两个人时常恶语相向。
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汪文宣既要理解树生,又要孝顺体贴母亲。
他的确很爱妻子,他和妻子发生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
他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
为了给妻子买上生日蛋糕他忍着伤病的折磨继续上班。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也没有将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而是忍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
他甚至不肯让母亲代劳给树生回信,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亲自回信,那么她一定知道他病重了。
他至死都不愿拖累树生,都希望他过得幸福。
他也更爱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百般的孝敬。
他是一个温顺的儿子,母亲的劳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抱怨自己没出息,没有给自己的母亲带来幸福的生活。
他为了支持母亲,有一次,他和树生吵架时,他本来很想让步,可是想到母亲就在隔壁他就继续吵下去。
当树生生气出走时,他知道母亲不愿他去找她,他便忍了好久才出去找。
后来,树生来信他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的立场,写了一封更冷的回信。
为了母亲,他一直做违心的事。
他同时深爱着这两个女人,而她们也一样深爱着他。
但是她们无法和睦相处在一起,两个人的矛盾给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和谐的音符,并且成为家庭的主旋律。
汪文宣没办法调和她们的矛盾,也没办法把她们拉在一起。
他左右为难,三个人在相互折磨中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三)、汪文宣心地善良,同情弱小。
他的同学唐伯青妻子死了,穷困潦倒,精神颓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他安慰他,鼓励他,还要请他到他家里,试图温暖着这个已经对生活绝望的人。
对待邻居他一样的热心,他是一个大好人。
一次,有一家邻居张太太听到警报,全家人害怕,且他们又是外地人,逃亡受到阻碍,来到汪家求救,虽然汪一家自身难保,但也还爽快地答应帮忙。
他深切同情比自己更为不幸的唐伯青和钟老四,以及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流浪儿童。
(四)、汪文宣又是一个懦弱,胆小,委曲求全的人。
汪文宣虽然大学毕业,有着美好的理想。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他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不能不发生严重扭曲,他变得胆小怕事,懦弱,缺乏反抗意识。
公司的同事给周主任做寿,好多人都签了名字,拿了一千元祝贺。
他很不愿意却因为旁边同事轻蔑的咳嗽而赶紧签了名。
他的薪金少得可怜,他还是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不仅仅是怕同事们嘲笑自己太抠,更重要的是他不想失去他这唯一的生活来源,所以他必须和周主任处好关系。
上级的一举一动他都颤颤惊惊,一声轻轻的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他整天工作在担心受怕的环境里。
小说中就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也不知道怎么起来的,他忽然咳了一声嗽,接着又咳了两声。
他想吐痰,便走到屋角放痰盂的地方。
在十几分钟里面他去了两次,吴科长不高兴地咳了一声嗽,不,吴科长只是哼了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了。
偏偏他又咳出痰来,他只好咽在肚子里。
过了三四分钟他觉得喉咙又在发痒,他想忍住不咳出声来,可是他心里发慌,最后,一声咳嗽爆发出来了。
一口痰不由他控制地吐在校样上,是红色的,是鲜红的血,他仿佛闻到了腥气,他呆呆地望着它,他所有的自律,挣扎,忍耐的力量一下子全无了。
那真到了无可挽救的时候了,他痛苦地想到。
忽然他听到周主任一声轻咳,他仿佛看到了那对眼睛,他吃了一惊连忙俯下身在纸篓里拾起一片废纸把血擦去。
”
同事们知道了他生病,没有一个人同情他,除了老钟之外。
最后,汪文宣病重了,同事们怕别传染而联名要他离开公司,所有的人都不愿意与他同桌共餐。
后来,吴科长派人送来了一个月的薪水,他已经意识到他们要一脚踢开他,把他裁掉。
可是他不敢反抗,只是在心里面气愤,甚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
他和妻子的关系很大原因也是由于他的胆小,懦弱,而最终走向破裂。
当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因为怕自己没面子,不敢上前叫住妻子,反而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家人的困苦,他只会责备自己,唉声叹气。
他的懦弱,胆小,只会哀求,叹气,哭这些都是树生所厌恶的。
尽管他到最后还是一直爱着妻子,他们的爱情之花还是慢慢走向枯萎。
最后,曾树生随人他去。
(五)、敷衍之心和拖沓
在妻子和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中,他始终没办法调和,他也没办法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
他解决的方法是自残,他想要这两个深爱着他的女人同情他,在这种同情下暂时的搁置矛盾。
虽然工作中尽管他毫不怠慢地与那些文理不通的文字打交道,但那也是为生活所逼,他只为了混口饭吃。
他对这样的工作毫无热情,无生气与动力。
自己生病也不就医,一直拖着,熬着。
母亲不信西医,他便随母亲找来一个做医生的亲戚,就算张医生误诊了,他也不马上另外求医。
就这样任由病情发展,最终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
二、汪文宣悲剧的分析
(一)、汪文宣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