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盘点01.与官职有关的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荐、举、辟、征、拜、除、授、起、拔、赏、封、进、选、察、当、点、简、就(2)表提升官职的:擢、拔、陟、升、迁、加(3)表调动官职的:转、调徙、补、改、移(4)表兼职代官的:兼、领、权、行、假、署、摄、判(5)表降职免官的:贬、谪、出、罢、免、黜、废、夺、放、绌、革、去、左迁、逐、蠲(6)表其他的:乞骸骨、复、下车、用事、赠、视事、退(7)表主管的:知、典、主、宰、掌、行、省、守、制、用事02.常用实词(1)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薪(2)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中举、进士第、及第、中第、落第、登第、登科、状元、解元、乡试(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刺、折、尤(5)表示追究、探究、追查之意的:按、查、原、穷、迹、查、征、问、追(6)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诬陷类的词语:①害:嫉妒。
例:冯敬之属尽害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②短、毁:说某人的坏话。
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
《新唐书.郭子仪列传》③隙:与某人有隔阂。
例:融与郗虑有隙。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④谮:谗言;说别人的坏话。
例: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谮。
《韩非子·奸劫弑臣》⑤中:zhònɡ 中伤,诬蔑.⑥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7)表示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的词语。
;①坐:因犯错而定罪。
例: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后汉书.党锢列传》晋人使与邾大夫坐。
《左传》②案(按):考察、审问。
例: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同上)③论:判罪。
例:论守独石、内官弓胜田猎扰民。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④当:定罪。
例:顺等罪当死,勿论。
《明史.于谦传》⑤狱:案件。
例: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续资治通鉴。
钱若水办案》⑥辜:罪行。
例:既伏其辜也。
《刚说》⑦系:拘囚。
例:累及好人,无故系狱。
关汉卿《裴度还带》03.语气助词(1)句末语气词乎、与、欤、哉、焉、耶、邪、为(2)句首疑问词,可译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怎样、哪里、谁”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3)表示“……的样子”然、如、尔、焉、乎04.表示年龄(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05.常见官名(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2)三司:太尉,司徒,司空(3)太尉:军事首脑(4)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5)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6)郎中:尚书属下部员(7)左右拾遗:唐代谏官(8)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0)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1)侍郎侍中:官庚侍卫(12)太史:记史,管文书(13)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14)六部:吏、户、礼、兵、刑、工(15)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16)员外部:尚书下属官宦(17)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8)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19)校尉:汉代军事长官(20)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21)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22)丞相:相当于宰相06.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因为。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07.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
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08.相对稳定的通假字(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
“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09.表示时间的词(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从前)、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10.常见的古今异义的词(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2)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3)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4)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5)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6)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7)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8)阪(山坡)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9)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10)与(赞扬) 多(赞扬)(11)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12)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1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14)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15)令(美好、县令) 执(捉拿)(16)延(延请) 省(减免)(17)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18)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19)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20)竟(结束、完) 甫(才、刚刚)(21)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22)造(造访、到)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23)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容(宽容、或许、许可) (24)遽(急速、就、恐惧)(25)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
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上》)主掌管。
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
(《文心雕龙·史传》)(26)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追究查办)、狱具(判罪定案)、系狱、收、牵累、录(逮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27)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
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
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28)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
“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
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
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
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