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谈西安城市建设摘要: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南部秦岭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对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西安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缓冲区、南控制线、城市增长边界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因其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堪称华夏故都。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安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出现了蔓延式发展趋势,西安城市的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实现西安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一、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态保护观念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靠秦岭,北滨渭河,八水绕城,南山北塬”的地理格局,为城市空间形态奠定了基础。
巍峨的秦岭是关中生态安全的屏障,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则是关中城市生态之本。
西安自古就有“山水城市”建设的典范,从西周沣镐二京、秦都咸阳、汉长安城到唐长安城的建设,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城市建设思想。
西安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编制了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待城市南部区域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控制—保护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总规中,只注重城市功能区划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秦岭的生态屏障作用。
因此,秦岭区域的人为破坏现象屡见不鲜,山体开挖、毁林开荒、水源污染等现象随处可见。
20世纪90年代总规中,明确提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概念,西安城市南部区域作为城市绿色生态控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生态保护视野。
2008年西安第四轮总体规划提出保护城市南部区域生态安全的思路。
规划指出应将秦岭作为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严格控制城市向南发展,构筑以南部秦岭山地、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以山、林、塬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交通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的生态体系。
3近年来,西安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构建城乡一体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指导下,先后编制完成了《秦岭北麓环山路两侧用地规划》、《秦岭北麓峪口整治规划》、《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8--2020)》等多项规划,并出台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规划到法规,加强了城市南部区域的生态保护,使秦岭充分发挥了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和水源涵养功能,保障了城市生态安全。
二、从南控到南融的转变可以说,以“保护为本”控制城市向南发展,在空间控制方面取得了成效,但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南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0年期间,西安主城区规模以每年13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使得西安城区与秦岭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域大大压缩,用地结构不合理、建设布局凌乱、盲目开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西安城市的健康发展。
因此,怎样保护城市南部生态空间,发挥秦岭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城乡和谐有序发展,成为西安人文宜居城市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西安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提出了从“南控”到“南4融”的思路。
“南融”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向南拓展,加强生态建设,使秦岭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融入到西安城市的建设当中,使秦岭真正成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文化之都的巨大“财富”。
因此,可以说“南融”既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又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既将城市融入了原生态,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三、三、三、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而,近年来西安各区县、开发区发展迅猛,对空间拓展的需求大大增加,城市空间快速向南拓展,加速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面临严重挑战。
如不对城市扩张加以控制引导,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将难以承载。
因此,保障西安城市生态安全,划定城市与秦岭之间的生态缓冲区,确定主城区增长边界,保护西安“山、水、塬、城”的环境特色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西安城市建设主要面临如下问题:1、城市快速向南扩张,压缩了城区与秦岭之间的缓冲空间,对秦岭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2、城市规模扩大,热岛效应加剧,雾霾天气频现,环境质量日堪忧。
4、无序的开发建设,使秦岭植被退化严重,水环境日益破坏,生物种属灭绝加速。
5、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资源逐渐消亡,宗教人5文难以传承,地域特色逐渐消失。
四、四、四、四、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划定城市缓冲区的意义1、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避免城市连片发展,改善区域环境。
2、规范区域开发建设,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管控区域空间形态。
3、加强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提高秦岭水源涵养功能,保证西安城市用水安全,实现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五、五、五、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缓冲区建设控制原则1、城市建设控制线以南区域进行总体控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2、建设用地组团布局,禁止连片发展,组团内严格控制土地使用性质。
3、支持县城、小城镇、新农村社区和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
县城、小城镇及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可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在生态缓冲区以北预留发展空间。
新农村社区在不影响生态要求前提下适当发展。
4、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及建设强度,保证开发建设与区域环境相协调。
六、六、六、六、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城市缓冲区划定及控制结合自然地形、河流,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及已有规划、现状建设等制约条件,设定城市建设生态缓冲区界限。
按6区域管理职能划分为七个区段,包括周至县、户县、高新区、长安区、航天产业基地、蓝田县和大秦岭,区域总面积为1537平方公里。
1、用地控制为控制生态缓冲区建设总量,有效改变无序建设现状。
按照生态控制原则,确定生态缓冲区用地控制措施。
具体为:在《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确定的用地规模原则不变;《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批复后,省政府已批准的规划原则不变,市政府已批准的规划适当调整;各区县在编的规划与生态缓冲区有冲突的予以调整。
通过用地梳理核减和项目整合,有效管控了区域开发建设。
2、指标控制建设项目建设强度及建设高度由山脚山至城市建设控制线按阶梯式控制,区域内建筑密度、绿地率在《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基础上提高标准,严格控制。
(1)建筑高度环山路以南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9米;环山路北50米至500米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9米;环山路北500米至1000米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12米;环山路北1000米至5000米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18米;环山路北5000米至控制线区域建筑高度不超过36米。
(2)建筑密度7环山路以南西太路至长安大道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8%,环山路以南西太路至长安大道区域外其它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10%;环山路北50米至500米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15%;环山路北500米至1000米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25%;环山路北1000米至5000米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26%;环山路北5000米至控制线区域建筑密度不超过20%。
(3)绿地率绿地率依据《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陕建发【2008】73号)文件适当提高。
类别包括:居住类绿地率不小于35%;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不小于35%;商业类绿地率不小于25%;文化旅游类绿地率不小于40%;基础设施绿地率不小于25%,工业用地不大于20%。
3、形态控制(1)宏观层面:依据生态控制原则划定适建区和限建区,组团式用地布局与山、水、塬自然空间有机结合。
确保空间形态与秦岭天际轮廓线相协调。
(2)中观层面:结合区域道路,河流、塬坎等自然地形构筑绿化生态廊道,形成片区组团与自然廊道相结合的生态格局。
(3)微观层面: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应错落有致,保证整体形态与山体相协调,建筑色彩、建筑风貌符合地域特色。
七、七、七、七、结束语结束语结束语结束语8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基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保障。
划定城市生态缓冲区对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引导各项建设,控制和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是西安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
[2]《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3]《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08-3-1施行)。
[4]《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10-1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