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产酶.ppt
第二章 酶的生产
第二章酶的生产
退出
第一节 微生物酶的开发
一、应用微生物开发酶的优点: (1)微生物生长快、周期短。生产能力 大,
能满足市场需求。 (2)微生物种类多,不同的环境下的微生物
以特殊的代谢方式分解利用不同的底物。为 酶品种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3)通过基因工程使动植物细胞中的酶都能用微 生物细胞获得。因此,有计划地筛选菌种, 可以生产几乎任何一种酶。
退出
二、微生物酶开发的一般程序
(一) 样品的采集 采样的目的、采样地点、采样方法及采样的数
量。 (二) 菌种的分离
培养基的确定、培养条件的确定。
退出
(三) 菌种的初筛 (1)用简单的定性反应进行初筛; (2) 最初分离阶段给予特殊的培养基或培养条 件,让目的菌株大量繁殖。
(四) 菌种的复筛 初筛之后,还要进行复筛。复筛的目的是筛
即停止; (3)酶所对应的mRNA很不
稳定。
退出
Back
延续合成型的特点
(1)酶的合成可以诱导,不受分解代谢物或产物的阻遏; (2)酶所对应的mRNA相当稳定,在生长平衡期后仍可继续较长 时间用于酶的合成。
退出
Back
中期合成的特点 (1)酶的合成 受到反馈阻遏; (2)所对应的 mRNA不稳定。
谢网络图
第二节 酶发酵动力学
发酵动力学
研究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速度,产物生成速度及环境 因素对这些速度的影响.
退出
酶发酵动力学研究意义:
了解酶生物合成模式, 发酵工艺条件优化控制, 提高酶产量.
本节主要内容:
一、酶生物合成的模式
二、细胞生长动力学
退出
三、产酶动力学
一、酶生物合成的模式
细胞生长一般经4个阶段,如图:
退出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
生长曲线代表在新的适应环境中生长、分裂直至 衰老、死亡全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分为迟缓期、 对数期、稳定期和死亡期四个主要的时期。 生长曲线的不同时期反映的是群体而不是单个细 胞的生长规律。 认识和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设法缩短迟缓期、延长对数期以及在稳定期收 集菌体。
退出
细胞生长曲线
附:背景知识——微生物生长的研究
退出
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获得单细胞 (纯培养)
退出
好氧培养
固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
摇瓶培养 发酵罐
厌氧培养(厌氧罐技术、Hungate滚管 技术、厌氧手套箱技术)
发酵罐
退出
亨盖特滚管技术(hungate roll-tube
technique):
交叉学科,F6P它将计算机技术、自Xyl5动P 控制、Rib基5P
因操作技1术,6FD与P 发酵工程结合起来,研究生产
过程D中HAP细胞代谢GAP流的分布,利用E4P代谢控制Sed理7P
论和网络刚性理G3P论寻找限制代谢流率的代谢
瓶颈和代谢网络中制约转化率提高的酶反应,
PEP
为定向菌CO种2 选育和发酵控制Lac提供思路。
1、分类
宏观产酶动力学(非结构动力学): 从整个发酵系统着眼,研究群体细胞的产酶速率 ; 微观产酶动力学(结构动力学): 从细胞内部着眼,研究细胞中酶合成速率。
退出
2、宏观产酶动力学方程通式
dE/dt=(αµ+β)x
X—细胞浓度; u—细胞比生长速率; —生长偶联的比产酶系数; —非生长偶联的比产酶速率。
选产酶量高、性能更符合生产要求的菌种。 酶活的测定方法的建立对其很重要。
退出
(五) 对复筛获得菌株的要求 (1)不是致病菌; (2)菌株不易变易和退化; (3)不易感染噬菌体; (4)微生物产酶量高; (5)酶的性质符合应用需要,最好是胞外酶; (6) 便于分离和提取,得率高; (7)微生物培养营养要求低。
同步培养法:使培养基中所有微生物细胞 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生长:培养物中所有的微生物细胞都 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能同时分裂的生长 方式。
退出
三、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方法
(一)测生长量
测体积(离心)
1.直接法
退出
称干重
离心法(单细胞微生物) 过滤法(丝状微生物)
比浊法(分光光度计)
2.间接法
含氮量
生理指标法 含碳量
DNA含量测定
退出
(二)计繁殖数
直接计数法
血球计数法 涂片计数法
间接计数法
退出
涂布平板法 倒平板法
退出
四、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一)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1.特征:指数生长。
退出 G = t/n
退出
2.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
退出
1.迟缓期 (1)主要特征:代谢活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
退出
选择与改造
(1)选择最理想的酶合成模式——延续合成型; (2)改造非理想模式
A、同步合成型:适当降低发酵温度,尽量提 高相应的mRNA的稳定性;
B、滞后合成型:尽量减少甚至解除分解代谢 物阻遏,使酶合成提早开始;
C、中期合成型:努力提高mRNA稳定性,解 除代谢物阻遏物。
退出
二、细胞生长动力学
退出
(八) 微生物酶的提取方法 (1)酶的粗提; (2)酶的精制。
退出
(九) 微生物产酶菌种的保藏 (1)斜面; (2)沙土管; (3)冷冻。
退出
代谢流分析与控制
Gl ucose
细胞膜
=======================
PEP
Pyr
CO2
代谢工G6P程是当今国际生化工程界Ribu的5P 新兴
假设K2和DNA浓度为常数, dM/dt=k8RSi-k11M- μM dRSi/dt=k5RASi-k-5RSi- μRSi 退出 dRA/dt=k2DNA-k5RASi+k-5RSi- μRA
(5)阻遏系酶合成模型
K3和DNA浓度设定为常数:
dM/dt=k9Ri-k11M- μM
Pyr
Al a
CO2 AcCoA
Val
退出
Oaa Mal
Suc
Isocit
CO2 NADP H
aKG
SucCoA
CO2
NH4 + AT P
Gl u Gl n
细胞膜
Gl u
Gl n
=====================================
谷氨酸与谷氨酰胺产生代谢网络图
退出
谷氨酸棒杆菌产生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脯氨酸代
(4)延续合成型:部分生长偶联型, α≠0, β≠0 dE/dt= αµX+βX
有关模型参数一般通过线性化处理及尝试 误差法求出.
退出
附:3、微观产酶动力学
(1)细胞内酶生物合成的一般模型
(cf.P54)
RA、Ri:有、无活性的阻遏蛋白;Si、Sr:诱导物和阻遏物; cc:环腺苷酸接受蛋白CRP与环腺苷酸CAMP的复合物; RSi:RA与Si的结合物,不与操纵基因结合;
退出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 细菌数目的对数
稳
定
对
期
数
衰
调
期
亡 期
整
期
某种细菌的生长曲线
退出
时间
比较酶产生与细胞 生长的关系,可把 酶生物合成模式分 成4种类型:
酶生物合成的四种类型
退出
酶生物合成的四种类型
go
(1)同步合成型:
酶的合成与细胞的生长同步进行。(Fig)
(2)延续合成型:
酶的合成伴随着细胞的生长而开始,生长进入平 衡期后,酶又延续合成一段时间。(Fig)
(3)中期合成型 酶的合成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进入平
衡期后,酶的合成随之停止。 (Fig)
(4) 滞后合成型
退出
当细胞进入平衡期后,才开始并大量积累酶
(Fig)
同步合成型的特点
(1)酶的生物合成可以诱 导,不受分解代谢物
阻遏和反应产物阻遏; (2)当除去诱导物或细胞 进入平衡期后,酶的合成立
退出
(六) 最佳产酶条件的初步确定 (1)培养方式的确定; (2)最佳培养条件组合; (3) 产酶特性(胞内酶、胞外酶); (4)微生物酶收集的时间顺序;
退出
(七) 微生物产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1)获得高产菌种的突变体; (2)利用代谢工程和代谢调节机理来提高酶产量; (3)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原有菌株中目的基因转 移到对生产环境更适应的菌株内,使其高效表 达;
RSr:Ri与Sr的结合物,可与操纵基因结合,而使 mRNA无法合成 。
退出 N:RNA的分解产物。
(2)酶的生物合成速率
dE/dt=K10M –μE
M:细胞中mRNA浓度(mol/L) E:细胞中酶浓度(U/L) μ :细胞比生长速率(h-1)
对非生长偶联型,u=0
退出
(3)受分解代谢物阻遏的酶生物合成模型
退出
Back
滞后期合成型的特点
(1)在对数生长 期不合成酶(可能 是受到分解代谢物 阻遏的影响); (2)所对应的 mRNA稳定性高。
退出
Back
影响酶生物合成的模式的主要因素是:
(1)mRNA的稳定性; (2)培养基中阻遏物存在与否。
规律:
(1)mRNA稳定性高,细胞停止生长后继续合成其所对应的酶; (2)mRNA稳定性差,酶的合成随着细胞停止生长而终止; (3)受某些物质阻遏,细胞生长一段时间或在平衡期后(解 除阻遏),开始合成酶。 (4)不受某些物质阻遏,酶的合成随着细胞生长而同步增长。
假设细胞中K1和DNA浓度为常数. mRNA浓度: dM/dt=k7CC-k11N- μM cc浓度: dCC/dt=k4CRP·cAMP-k-4CC- μCC CRP浓度: dCRP/dt=k1DNA-k4CRP·cAMP+k-4CC- μ·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