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发酵产酶(五、一)

微生物发酵产酶(五、一)

来源:淀粉及其水解物—淀粉水解糖、糖蜜、或含淀粉的 原料如大米、薯类、玉米、麸皮、米糠等。
此外有些微生物可以采用脂肪、石油、乙醇等为碳源。
注意:在选择碳源时,应尽量选择对所需酶有诱导作用的 碳源,而不使用或少使用有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碳源。
2、氮源:提供氮元素。
来源:①有机氮:常利用农副产品的籽实榨油后的 副产品,如豆饼、花生饼、菜子饼等;
易于在实验室操作、生长迅速,而 且营养要求低。
应用最广泛的产酶菌,一般分泌胞内 酶。常在工业生产中应用于生产谷氨 酸脱羧酶、天冬氨酸酶、限制性核酸 内切酶等。
醋酸杆菌(Acetobacter)
▪ 菌体从椭圆至杆状,单个、 成对或成链,革兰氏阴性, 不生芽孢。含糖、乙醇和 酵母膏的培养基上生长良 好。
(1)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2)有些微生物生长最适温度与发酵产酶的最适温度有所不 同。 例: 酱油曲霉生产蛋白酶,28℃时蛋白酶产量比在40 ℃条件下 高2~4倍,在20℃条件下发酵,则蛋白酶产量更高,但细胞生 长速率较慢。
为此,在有些酶的发酵生产过程中,要在不同的发酵阶段 控制不同的温度,即在微生物生长阶段控制在生长的最适温度 范围,而在产酶阶段控制在产酶最适温度范围。
黑曲霉 α-淀粉酶
pH值中性

pH值偏酸性 ↓
糖化酶 ↓ ↑
(4)影响pH值的因素
① 一般来说,培养基成分中C/N比高,发酵液倾向于酸性, pH低;C/N比低,发酵液倾向于碱性,pH高。
① 不同盐的利用对pH也会产生影响。
① pH值还与通气量有关。
(5)生产中控制pH值的方法 ①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保持一定的C/N比; ②添加缓冲液维持一定的pH值(如磷酸盐); ③发酵液中pH过高,加糖或淀粉来调节。反之,加尿素 或液氨; ④通过调节通气量来实现; ⑤ 加酸、碱。
第二节 产酶微生物的特点
用于酶发酵生产的微生物必 需具备的条件:
(1)酶的产量高 (2)容易培养和管理 (3)产酶稳定性好 (4)利于酶的分离纯化 (5)安全可靠
(一)常用的产酶微生物
1、细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形态:杆状,革兰氏阴性,运动或不 运动,无芽孢,一般无荚膜。菌落呈 白色至黄白色,扩展,光滑,闪光。
酶的发酵生产是现在产酶的主要方法。
一、酶发酵生产的类型
1、固体培养发酵:主要适于各种霉菌的发酵产酶
培养基以麸皮、米糠等为主要原料,经灭菌后,接入产酶 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发酵。
例:
麸皮、米糠 酒曲、酱油曲 淀粉酶、蛋白酶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酶浓度高。
缺点:劳动强度大,原料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
(1)不受培养基中某种物质阻遏时,可随着细胞生长而开始 合成;受阻遏的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或进入稳定期后, 解除阻遏,酶才开始合成。
(2) mRNA稳定性高的,可在细胞停止生长后继续合成其对 应的酶;稳定性差的,随着细胞生长停止而终止酶的合成。
(3)在酶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酶产率和缩短发酵 周期,最理想的合成模式是延续合成型。
(3)温度的控制方法
一般采用热水升温,冷水降温。因此,在发酵罐中均设有 足够传热面积的热交换装置,如排管、蛇管,夹套、喷淋管等。
2、pH值的调节控制
(1)不同微生物,其生长繁殖的最适pH值有所不同。 (2) 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值与产酶最适pH值往往不同。 (3)有些微生物可以同时产生若干种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 控制培养基的pH,往往可以改变各种酶之间的产量比例。
一、生产种子的制备
生产种子:由原始保藏菌种,经过活化,扩大培养,用 于发酵罐接种的大量菌体。
1、种子制备工艺过程
保藏菌种
活化培养
逐级摇瓶培养
种子罐培养
接种至发酵罐
二、培养基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合成酶的营养 物质的混合物。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水等。
1、碳源:提供碳元素;能源。
{液态酶制剂}
[ 原始菌种 ] ↓
试管斜面培养(活化) ↓
摇瓶等分级扩大培养 ↓
种子罐培养 ↓
[ 发酵罐(液体发酵) ]

↓ 培养
↓ [ 发酵液 ]

↓ ↓下游加工

{各种精制酶制剂}
[ 麸皮等原料 ] ↓
[ 配制培养基] (灭菌)
[ 发酵池(固体发酵) ]
[ 成品曲 ]
{固体粗酶制剂}
酶发酵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图
(1)同步合成型 (2)延续合成型 (3)中期合成型 (4)滞后合成型
1、同步合成型
▪酶的生物合成与细胞的生长同步进行,又称生长偶联型。 大部分组成酶和部分诱导酶的生物合成属于同步合成型。
特点:
(1)发酵开始,细胞生长, 酶也开始合成,说明不受分解 代谢物和终产物阻遏。
(2)生长至平衡期后,酶浓 度不再增长
2、液体深层发酵(目前酶发酵生产的主要方式 )
液体培养基,经灭菌、冷却后,接入产酶细胞,在一定条件 下发酵。
适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
优点:机械化强度高,酶 产率高,产品回收率高
缺点:技术管理要求高
3、固定化细胞发酵(70年代后期发展)
将细胞固定在载体上后,进行发酵生产。
优点:细胞密度高,可反复使用,利于产品分离纯化 缺点:需要特殊的固定化细胞反应器,只适用胞外酶 生产
3、溶解氧的调节控制
溶解氧指溶解在培养基中的氧。微生物一般只能利用溶 解氧。
▪调节溶氧速率的方法 (1)调节通气量; (2)调节氧的分压; (3)调节气液接触时间; (4)调节气液接触面积; (5)改变培养液性质。
4、泡沫
▪形成:通气搅拌、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变化、代谢产生的气体。 ▪危害:阻碍CO2的排除,影响氧的溶解;引起染菌。 ▪消泡方法:机械消泡、化学消泡。
②无机氮:含氮的无机化合物,如(NH4)2SO4、 NH4NO3 、NaNO3和(NH4)3PO4等。
3、无机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基本功能:构成细胞的成分; 构成酶产品的组分; 作为酶的激活剂。
4、生长因子
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不可缺的微量有机物,主要包括各 种氨基酸、嘌呤或嘧啶、维生素等三类物质。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
生产糖化酶、蛋白酶、氨基酰化酶、磷酸二酯 酶、果胶酶等。
红曲霉(Monascus)
生产α-淀粉酶、糖化酶、麦芽糖酶、蛋白酶等。
青霉(Penicillium)
青霉是世界分布最广的几类真菌之一。生产葡萄糖氧化酶、苯 氧甲基青霉素酰化酶、纤维素酶等。
木霉(Trichoderma)
酶制剂中所用的生长因子,大多是由天然原料提供,如玉 米浆、麦芽汁、豆芽汁、麸皮、米糠、酵母膏等。
5、水
微生物发酵产酶培养基举例
1、枯草杆菌BF7658 a-淀粉酶发酵培养基:
玉米粉 8%
豆饼粉 4%
磷酸氢二钠 0.8%
硫酸铵
0.4%
氯化钙
0.2%
氯化铵
0.15%
自然pH
三、发酵条件的控制 1、温度的调节控制
浓度
细胞浓度 酶浓度
时间(h)
2、中期合成型
▪酶的合成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而在细胞生长进 入稳定期后,酶的合成也停止。
浓度
特点:
(1)该类酶的合成受分解代 谢物阻遏。
细胞浓度 酶浓度
时间(h)
3、延续合成型
▪酶的合成伴随着细胞生长而开始,但在细胞进入稳定期后, 酶还可以延续合成较长的一段时间。
▪ 木霉具有较强分解纤维素能力。在木质素、纤维素丰富的基
质上生长快,传播蔓延迅速。棉籽壳、木屑、段木都是其良 好的营养物。
▪ 生产纤维素酶的重要菌株。
根霉(Rhizopus)
▪ 根霉因有假根(Rhizoid) 而得名(假根的功能是在 培养基上固着,并吸收营 养)。
▪ 分布于土壤、空气中,常 见于淀粉食品上,可引起 霉腐变质和水果、蔬菜的 腐烂。
特点:
(1)该类酶不受分解代谢产 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
浓度
酶浓度 细胞浓度
时间(h)
4、滞后合成型
▪只有当细胞生长一段时间或者进入稳定期以后,酶才开始 合成并大量积累。许多水解酶的生物合成都属于这一类型。
特点:
(1)该类酶受分解代谢物 阻遏作用的影响,阻遏解除 后,酶才大量合成。
浓度
酶浓度 细胞浓度
霉菌与产酶
▪ 选用不同的霉菌作为发酵菌种,不仅可以酿制酱、 酱油、醋、豆腐乳等食品,还可以应用于生产有机 酸、酶制剂、维生素、生物碱及激素等多种产品;
▪ 据统计,在550种酶制剂中有近1/3是霉菌产生的。
霉菌产酶举例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生产糖化酶、α -淀粉酶、酸性蛋白酶、果 胶酶、过氧化氢酶、脂肪酶等;
时间(h)
属于滞后合成型的酶,之所以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 间甚至进入稳定期以后才开始合成,主要原因是由于受 到培养基中存在的阻遏物的阻遏作用。只有随着细胞的 生长,阻遏物几乎被细胞用完而使阻遏解除后,酶才开 始大量合成。 若培养基中不存在阻遏物,该酶的合成 可以转为延续合成型。
小结:
▪影响酶生物合成模式的主要因素:培养基中阻遏物的存在和 mRNA的稳定性。
4、固定化原生质体发酵(80年代中期发展)
原生质体是指除去了细胞壁的微生物细胞或植物细胞。
优点:解除细胞壁扩散阻碍;易于细胞间质中的酶的 分泌;可反复或连续使用
缺点:制备复杂,维持较高的渗透压,需防止细胞壁 再生
二、酶生物合成的调节
1、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在培养基中加进某些物质,使酶的生物合成开始或加速进 行的现象,称为诱导作用。
▪ 应用:有机酸(食醋等) 葡萄糖异构酶(高果糖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