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0年中国古代文学(代码804)真题及详解(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宝卷答:宝卷是中国民间讲宗教教义的说唱脚本,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至明代才有宝卷之名,采用说唱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宣传宗教教义法规的一种说唱形式文学。
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今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
明清以来,取材民间故事的宝卷日渐流行。
最为后世所知的有《梁山伯宝卷》、《药名宝卷》等200余种。
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间以散文。
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2.脂评本答:脂评本是指《红楼梦》八十回本。
在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刊本问世以前,这部长篇小说以八十回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
这种钞本除正文外,大多附有符种形式的批注,有回首总批、眉批、夹注、正文下面的双行批注、回末总批等,批注者的署名以脂砚斋和畸笏叟为多。
因此,这种八十回的抄本系统,就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3.临川四梦答:临川四梦是明代传奇作品,又称“玉茗堂四梦”。
它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是作者对个人旧作《紫箫记》的加工、改写,表现霍小玉、李十郎在爱情上的坚贞;《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南柯记》、《邯郸记》是汤显祖的晚年作品,分别取材于庸人小说《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写人生无常、宦海风波。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4.元嘉体答:元嘉体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为一时风气,故名之。
代表作家有颜延之、鲍照和谢灵运等。
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以辞藻富赡,善于描写自然景物著称;颜延之以侍宴、应制之作居多,其特点是典雅、凝炼,往往雕琢过甚,用典过多,虽亦有写景之句,常有“雕缋满眼”之弊;鲍照作品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远胜颜、谢。
他乐府以外的一些诗则较重辞藻,与颜、谢相近,其特点是以奇险取胜。
5.永嘉四灵答:永嘉四灵是指南宋时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
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并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
“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
他们的生活面狭小。
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
艺术上专学贾岛,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因而内容贫弱,风格不高。
6.三家诗答:三家诗是《诗》学名词,是“鲁诗”、“韩诗”、“齐诗”的合称。
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源于申公,齐诗源于辕固,韩诗源于韩婴。
齐诗多荒诞,鲁诗多保守。
魏时齐诗已亡佚。
鲁诗至西晋亦亡,韩诗亡于南宋,,现仅有《外传》。
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二、简答1.简述《张协状元》的体制特征和叙事风格。
答:《张协状元》主要写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
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
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终于重圆的故事。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张协状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1)《张协状元》的体制特征①两条主线的剧情结构首先综合歌唱、念白和动作等表现手段,去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的叙说在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总要有头有尾,因果分明。
根据内容的需要,结构是弹性的,可以自由伸缩,《张协状元》全剧达五十三出,这为戏剧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
剧中以张协和王贫女婚变纠葛为主线,采用对照手法安排情节,开后来传奇作品以生、旦为主线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方式的先河。
②曲调的复杂性,演唱形式的多样化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
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
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张协状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
(2)《张协状元》的叙事风格①用“科”、“介”标明人物动作《张协状元》中,表示剧中人物动作时会用“科”、“介”加以标明。
这其中的“虚”字,即指动作的虚拟。
南戏的科介,还吸取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
②生、旦、净、末、丑组成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的奠定在南戏的舞台上,是以7个角色来分别饰演剧中的所有人物,其中扮演男、女主人公的,称为生、旦,还有源于“参军”、“苍鹘”的净、末(亦即副净、副末),他们与民间歌舞戏中的丑一起,合成一组滑稽角色,这就是南戏的5个主要角色。
它们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以生、旦、净、末、丑组成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
“外”是牛角之外又一生角,“贴”是旦角之外再贴一旦角。
全剧围绕生、旦展开故事,以此构成情节的主干,内容往往比较严肃,他们的表演也相应地具有正剧的色彩。
该剧除了书生张协由一人表演,其他演员都身担多个角色,最多的扮演十二个角色。
其中净、末、丑的插科打诨,对愉悦观众和调节气氛起到重要作用。
③对戏剧演出的假定性原则的灵活运用一部大型戏剧,常常需要表现许多不同的地点和较长的时间,这个需要自然与简陋的舞台条件发生矛盾,也与舞台自身的表现能力发生矛盾。
南戏的艺人便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现灵活流动的舞台时间和空间。
比如《张协状元》中,张协一行离京赴任,跋山涉水,这时,演员只是轮唱四支曲子,“不觉过了一里又一里”,便从京城到了五鸡山。
总之,自从戏曲成熟之始,无论演员还是观众,就不求逼真地模仿生活,他们相信:戏就是戏。
2.庄子散文风格特点。
答:庄子散文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1)以寓言为思想,寓哲理于形象《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2)意出尘外的想象和深远奇妙的意境和谐统一《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3)多种修辞手法的妙用使文章具有文辞之美《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3.西昆体的特色。
答: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只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
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与宋初的白体、晚唐体相比,西昆体诗具有堂庑大、气象宽、思致深的特点,往往能就一事一题兼虚实而涵古今,讲究措辞寓意之深妙和清峭感怆;(2)西昆体诗人作诗时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音节铿锵,属对工整,设色浓丽而富有感性,颇具李商隐的“沉博绝丽”之风;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
(3)西昆体资书以为诗,这主要表现在其诗中大量用典。
西昆体流行后的弊端也是明显的,诗人作诗过分依赖修辞而缺乏感觉,甚至产生以文字为消遣而毫无内容的应酬之作。
(4)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西昆体衰歇的原因是其自身的两个致命缺点,诗歌题材范围狭小,缺乏时代气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少自立精神。
总之,西昆体诗的特色是其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虽然能风行一时,但它的成就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