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汽车运用工程第一章汽车运用基础
汽车运用工程第一章汽车运用基础
第一节、 概述
汽车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汽车比以往更安全、更 节能、更舒适和更环保,能够更加满足人们对汽车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 性和环保性、智能化的要求。现代汽车的安全设备,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辅助约束系统(SRS)等已经成为汽车的基本配置;舒适的空调系统、音响系统、 导航系统、网络系统等给人们在驾乘过程中提供了更加舒适的 乘坐环境,有利于提高驾驶人的工作效率和驾驶安全性。
表1-10 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
四级
-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4. 服务水平
目前,发达国家都建设了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根 据经济发展与高速公路增长之间的关系,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一般 分为四个阶段。 (1)发展起步期: 经济总量较小,高速公路认知度低,规模不大且里程增 长缓慢。 (2)快速发展期: 经济加速增长,高速公路需求旺盛,通车里程迅速增长。 (3)接近饱和期: 经济稳定增长,资源紧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趋缓, 以提高路网质量为主。 (4)相对稳定期: 资源紧缺,高速公路网规模趋于稳定,主要依靠现代化 交通管理技术提高路网运行质量,如智能运输系统。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4. 服务水平
公路服务水平分为六级,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应不低于表1-10,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一级公路用作集散公路时,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长隧 道及特长隧道路段、非机动车及行人密集路段、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分合流区 段以及交织区段,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
公路等级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5.汽车高速公路使用条件
高速公路与高速运输密切相关。高速运输对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操 纵稳定性、加速性、舒适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120km/h,最低 车速不得低于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型载客汽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 120 km/h,其他机动车不得超过100km/h,摩托车不得超过80 km/h。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不得有下列行为: (1)倒车、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带掉头或者在车道内停车; (2)在匝道、加速车道或者减速车道上超车; (3)骑、轧车行道分界线或者在路肩上行驶; (4)非紧急情况时在应急车道行驶或者停车; (5)试车或者学习驾驶机动车。
……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三、交通状况
交通状况对汽车的运用过程和运用效果有很大影响。路面和交通状况良好 时,汽车能够运行平稳,平均行驶速度和运输效率高,燃料消耗少。反之,会 影响汽车速度性能的发挥,且运行消耗增大。
车道四级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2000辆小客车以下,单车道四级公 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400辆小客车以下。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1. 公路分级
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公路技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路网规划、公路功能,并结合交通量论证确定。 (2)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 (3)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4)主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一、二级公路;次要集散公路宜选用二、三级公路。 (5)支线公路宜选用三、四级公路。
设计车速(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 11000 6500 3000 1400 450 250 100
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 4000 3000 2000 1000 450 250 100
竖曲线最小长度(m) 100 85 70 50 35 25 20
5)最大坡度 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1-8的规定。
纵坡坡度(%)
3 4 5 6 7 8 9 10
表1-8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m)
设计车速(km/h) 120 100 80 60 40 900 1000 1100 1200 - 700 800 900 1000 1100 - 600 700 800 900 - - 500 600 700 - - - - 500 - - - - 300 ----- -----
交通事故。在炎热地区,发动机容易过热,工作效率低,燃料消耗增加, 系统元件易发生故障。 ➢ 在气候潮湿地区,电气系统零件易被锈蚀。雨季行车视线不清,高速行驶 容易发生水滑,常遇地质灾害危险。大气湿度过高会降低发动机的动力性 和燃料经济性。 ➢ 风力和风向不仅影响行驶阻力和油耗,侧向风还影响行驶稳定性。在气候 干燥、风沙大的地区,汽车及其各总成的运动副易因风沙侵入而加剧磨损。 在高原地区,还易引起驾驶人体力下降。
220
150
80
60
40
超车视距(m)
550
350
200
150
100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3. 线路
4)圆曲线最小半径
公路圆曲线半径小于表1-6“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最大超高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地区,圆曲线最大超高应采用8%; (2)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值应采取6%; (3)以通行中、小型客车为主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最大超高可采用10%; (4)城镇区域公路,最大超高值可采取4%。
第一节、 概述
汽车是由动力装置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无架线的 车辆,主要用于 包括运输货物和载送人员,以及其他特殊用途。历经百余年 的发展,汽车已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水平的标志,汽车 在我国现已普及千家万户,促使人们的社会生 活方式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 汽车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无一不在汽 车上采用和体现, 汽车工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 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 业,汽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科学技 术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表1-2 车道宽度
设计车速(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车道宽度(m)
3.75 3.75 3.75 3.50 3.50 3.25 3.00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3. 线路
2)车道数 各级公路车道数应符合表1-3的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各路段车道数
应根据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确定,当车道数为双车道以上时应按双数 增加。
但汽车性能的发挥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即使汽车的性能相同,但由于 它的使用者素质及外界条件的不同,使用效果也不尽相同。气候条件和道路条 件等运用条件、汽车自身的运行工况。 驾驶人驾驶水平等对汽车使用效果都 有很大影响。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一、气候条件
汽车是全天候的载运工具,汽车的工作环境十分复杂。 ➢ 在寒冷地区,发动机起动困难,运行油耗增加,机件磨损量增大,易发生
交通流密度是常用车速的分布范围和均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指一条 车道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在某一瞬间单位长度一条车道上的车辆数,又称车 流密度。车流密度、速度及车流流量是交通流的三大参数。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1. 公路分级
公路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五个技术等级。 ➢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宜在15000辆小客车以上。 ➢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2. 速度
各级公路设计速度应符合表1-1的规定。设计速度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的功 能与技术等级,结合地形、工程经济、预期的运行速度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 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
公路等级
设计车速 (km/h)
高速
表1-1 设计速度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120 100 80 100 80 60 80 60 40 30 30 20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道路条件是指由道路状况决定的,并影响汽车运用的因素。它直接影响 汽车的各项使用指标和使用寿命。道路条件主要指来自公路等级和道路养护水 平等因素,对汽车运行速度、行驶平顺性及装载质量利用程度都有重要影响。 行驶在高等级或者良好路面上,可获得较高车速和良好燃料经济性。《公路工 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对公路分级、速度、路线中的车道宽度等参 数、服务水平、路基路面、桥涵、汽车和人群荷载、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工 程及沿线设施等都作了规定。
汽车运用工程
2020/3/26
2020/3/26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汽车运用基础 汽车主要性能 汽车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汽车运行材料及合理使用 汽车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 汽车技术管理 汽车性能试验 电动汽车的运用技术
第一章 汽车运用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汽车运用条件 第三节 汽车运行工况 第四节 汽车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
7500 5250 3350 1900 800 450 200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3. 线路
5)最大坡度 最大纵坡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 最大纵坡
设计车速(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3. 线路
公路等级 车道数
表1-3 各级公路车道数 高速、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4
2
2
四级公路 2(1)
第二节、汽车运用条件
二、道路条件 3. 线路
3)视距 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1-4的
规定;②二、三、四级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不小于表1-5的 规定;③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公共汽车停靠站等各类出、入口应满 足识别视距要求;④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满足超车视距的路段;⑤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较高的二、三级公路,应采用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 段进行检验;⑥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应适当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