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人口 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它还没有从一般的人文 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主要限于人类地理学和人地关 系。
历史背景:期内受产业革命促进,科学有了长足发展,欧美各国社 会经济统计逐步完善,为人口地理研究提供了具有科学可信度的大 量资料。
期内人口地理的奠基人有: 德国的拉采尔:1882年出版《人类地理学》,第一次提出人类生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克拉克教授在1965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中指出:人口地理学着眼于“揭示人 口的分布、结构、迁移和发展的空间差异是如何与各 地条件的空间差异相关的”。将人口地理学与人口学 区分开来。 美国的泽林斯基教授在1966年出版的 《人口地理学引论》中认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各地 区依赖并反作用于一系列人口现象而形成的地理特征, 这些人口现象依照它们自身的行为法则在时空中变动, 彼此之间以及与大量非人口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 人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 进行的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二)第二阶段: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人口地理学研究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 口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 孕育阶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 段。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 展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将1974年定 为世界人口 年为契机,人口地理学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了新的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空间人口学的兴起; 实用性的加强; 重视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如采用数 学模型、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方法。
(五)我国地理学研究进展
1957年在胡焕庸先生带领下,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人口地理 研究室,但可惜生不逢时,很快便受政治运动的冲击,无疾而终。此后 20年中国人口领域成为禁区,人口地理学基本是一片空白。从 20世纪 70年代末起,随着人口问题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人口研究成为大 热门,人口地理学也乘着这股春风迈进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过 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率先于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了《世界人口地理》、 《中国人口地理》等学术专著,起到了填补空白、促进学科发展的积极 作用。此后,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唯一的人文地理专业人口地理方向 博士点(兼博士后流动站),在培养人才和开展学术研究上又取得了不 少新成果。此外,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许多单位在人口地理学各个领域中也 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出版的较重要的人口 地理著作有《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人口地理学》(祝卓、吴 友仁等)、《人口迁移学》(彭勋等)、《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的长期 战略》(杨云彦)、《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张志良)、《人口承载 力与人口迁移》(张志良等)、《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马 侠)、《中国城镇人口迁移》马侠等)等等。
(三)第三阶段:第一次大战——1953年。人口 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孕育阶 段。
期内研究成果增多: 国外有:日、苏、法等都第一次出版了人口地
理学专著、世界及国别人口地理,论述人口、人类 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著作。
中国有: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等,如胡焕 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 人口地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黑龙江省爱珲—— 云南省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及第一张中国人口 密度图。 专门研究机构成立:
存空间的概念。还就自然环境对种族和民族发展、人口迁移以及人 类居住的聚落形式和分布的制约关系进行了论述。
法国的白兰士及其弟子白吕纳:白兰士提出了“人地相关论”的思 想。白吕纳于1910年出版《人文地理学》,明确指出人口分布、劳 动地理等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我国清朝末期薛福成提出地理环境决定人口质量的说法:“大抵地 球温带,为人物精华所萃。寒冷之极则人物不能生。热带之下,人 物虽繁而人才不生。”
人口地理学
一、人口地理学的发展 二、人口地理学学科性质 三、人口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四、人口地理学研究方法
两个概念:
1、人口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会群体。
2、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口发展过程 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 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学科。
(一)第一阶段: 19世纪以前,主要属于与人 口现象有关的各种素材的积累阶段,对之进行的 归纳和分析只是少量的和初步的。
国内: 1.战国时代的法家商鞅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即根据不同的土 地结构类型,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分布人口。 2.春秋战国之际墨子是主张增殖人口的最早代表之一:“欲民之众 而恶其寡”;战国末期韩非最早提出减少人口主张:“今有五子 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 财寡。” 3.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详尽地描述了我国长城内外、大 江南北的经济状况、都邑发展和人口现象等内容;东汉班固《汉 书》对当时的三级行政区—14个州、103个郡和1577个县,都做 了户口和人口数量的记载。 4.秦汉以后国家统一,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因此出现“移民戍边” 和“均民”的认识。代表西汉初期晁错和北宋的苏轼等。苏轼: “地无变迁,而民有聚散。聚则争于不足之中,而散则弃于有余之 外。是故天下常有遗利而民用不足。”
1949年国际地理联合会里斯本大会首次批准设 立了人口专业委员会。苏、美、法、英等国的地理 学会也相继成立了人口地理专业组。
(四)第四阶段:1953年——今。蓬勃发展阶段。
标志:1953年美国地理学会年会。特里瓦萨首次提出 将人口地理学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特里瓦萨 初次构建了人口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