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根文学(2)

寻根文学(2)


• 第三个阶段,93年以后,他的创作有了变 化,题材和内容都有变化。 • 《废都》 • 写西京的古都,写知名作家庄之蝶为首的 几大名人生活。 • 废都已成为专有名词,成为一种意象,表 现那种苍茫、悲凉的废都意识。 • 《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 第四个阶段。98年以后,他又开始写作长 篇,写乡土小说。 • 1、《高老庄》、《怀念狼》 • 2、2005年《秦腔》 • 当代农村正在急速地走向荒凉,表达了对 根的失去的哀叹、绝唱,如同秦腔一样不 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 《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儒家思想的浸蕴,潜在的创造欲、实 现欲(有为)的升华和发展,淡泊和进取 统一在了王一生的生命形态里,棋王的诞 生。 在阿城的笔下,主人公王一生,既是 一个道者,有是一个儒士,他在这纷乱世 事间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既有道家 的旷达与超脱,又有儒家的进取与执着。
• •
• •
阿城倡导既是一种远离世俗、淡 泊虚静的道家精神;也是一种创造投入, 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道禅外衣之下,隐 藏着儒的筋骨。 • 儒道合一,是中国精神的真实面目。
• 此外,创作《晚唱》、《二月杏》 等
• 第二个阶段(83年—90年代初) • 1983年以后,写了“商州系列”小说。 • 《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 月· 正月》、《远山野情》、《黑氏》等中 短篇小说和长篇《商州》、《浮躁》。
• 《腊月· 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 中篇小说奖。 • 《浮躁》写一个农村青年,在改革的大潮 中,奋斗的故事,反映了乡土社会农民的 浮躁。 • 1987年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 2010年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 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 《高兴》与一般写农民工题材的作品在人 物塑造和主题方面有什么不同? • 一般的写进城农民的作品,基本是写农 民在城市里受到歧视,与城市格格不入。 但《高兴》不是,作品没有写主人公到城 市里来过的多么苦,多么辛酸。这个农民 进城后是高兴的,是快乐的!
• 《高兴》中对农民工问题的态度和思考? • 现在关于农民工问题的,不是要把他 们赶回农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 权力,而是要想办法让他们在城市里生活 得更好,怎么样让他们消除与生活的城市 的隔膜和差异。
• • • • • • •
一、生平 1、53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即商州。 2、66年,文革爆发 ,回乡务农。 3、72,推荐到西北大学中文系读大学。 4、75年,大学毕业留在西安做编辑。 5、82年,成为西安市文联专业作家 6、00年,创办《美文》
• • • • •
二、创作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八十年代初前后 1、78年《满月儿》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使他在文坛上受到注意,开始引人注目。
• 讨论题:
• 1:这篇小说的名字叫《棋王》,但是这篇 小说中间有很大的篇幅是用来写“吃”, “吃”在这篇小说中有何意义?起什么作 用? • 2:王一生这个形象如何体现了儒道合一的 哲理境界? • 3:如何理解王一生母亲的“无字棋”?
• • • •
一、吃饭与下棋 1、 衣食是本。 揭示“民以食为天”这个常识。 表现中国老百姓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追求---吃饱肚子。
• 《棋王》被誉为“寻 根文学”的扛鼎之作, 文字清新老道,结构 精巧,气度超逸。
• 其作品集《棋王》, • 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 子王》 • 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 《卧铺》、《傻子》和《迷路》

阿城的《棋王》一发表, 就赢得了文坛广泛的赞誉。 • 王蒙说:“我久没有见过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文体、这 样的叙述风格了。” • 季红真说:“在这一片纷 纭繁荣的气象中,阿城的小说 却以其朴素的故事和比故事更 朴素的叙述方式,开出一片美 学新地,争得广大的读者群, 这是极不容易的。”
• 1、车站送别的王一生。 • (举世皆醉我独醒) • 2、“何以解忧”与“何以解不痛快------唯 有下棋” • 知识份子的追求与凡人的追求
• 很典型的道家思想。
• 3、‘为棋不为生’, • 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
“道家的外衣”里包裹了“儒家”的骨气。 在王一生所处的时代,对现实的规避 本身既是一种抗争。 而在关键时刻,九局连环、车轮大战 时,积极进取。
阿城的《棋王》
• “人要有点东西才能活着。” • 王一生之所以得到“棋王”这个称号,不仅仅是指 他在下棋上胜过了他人,更在于他能够在人格的 境界上超越仅仅满足于“饮食男女”的庸庸碌碌 的俗人。所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棋王”。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 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 布,沉沉睡去。
• • • • • • • • • • • • • • • •
我就回了老家一次。老家的那条一级公路在改造之后,许多路段从丹江 北岸移转到了南岸,过去的几十年老是从北岸的路上走,看厌了沿途的风 光,而从南岸走,山水竟然是别一样的景致。每次回老家,肯定要去父亲的 坟上烧纸奠酒,父亲虽然去世已有十八年,痛楚并没有从我心上逝去,一跪 到坟前就止不住地泪流满面。这一次当然不能例外,但这一次我看见了父亲 的坟地里一片鲜花。我的弟弟一直在父亲的坟地里栽种各类花木,而我以往 回去都不是花季,现在各种形态各种颜色的花都开了,我跪在花丛中烧纸, 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和鲜花的气息是那样地融合。我流着泪正喃喃地给父亲说: 《秦腔》我写了咱这儿的农民怎样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现在《高兴》又写 了他们走出土地后的城里生活,我总算写了……就在这时,一股风吹了过 来,花草摇曳,纸灰飞舞,我愣了半天,蓦地又觉得《高兴》还有哪儿不对。 从坟地出来,脑子里挥之不去的仍是父亲坟地里死亡和鲜花的气息,考虑起 书稿中虽然在那么多拾破烂人的苦难的底色上写着刘高兴在城市里的快活, 可写得并不到位,是哪儿出了问题,是叙述角度不对?我当然还没有想得更 明白,但已严重地认为小改动是不行的,要换角度,要变叙述人就得再一次 书写。

我重新写作。原来的书稿名字是《城 市生活》,现在改成了《高兴》。原来是 沿袭着《秦腔》的那种写法,写一个城市 和一群人,现在只写刘高兴和他的二三个 同伴。原来的结构如《秦腔》那样,是陕 北一面山坡上一个挨一个层层叠叠的窑洞, 或是一个山洼里成千上万的野菊铺成的花 阵,现在是只盖一座小塔只栽一朵月季, 让砖头按顺序垒上去让花瓣层层绽开。
• 抹――摁――拈――呷 • 现代白话文文学性的新开掘
• 二、王一生这个形象如何体现了儒道合一 的哲理境界?
说说儒家和道家
• 儒家侧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 道家侧重人与自然,或者人与自己的关系。 • 儒家主张“有为”,强调积极进取,投身社会事 业,个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要 去做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道家主张"无为"。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 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老子的"无为而无不 为",是要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结 果。 • 从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 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 印象,其实并不尽然。
如何理解王一生母亲的“无字棋”?
• • 无字棋的象征内涵: 内涵的丰富饱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空 白”的审美处理。 母爱——乱世中的精神传承 他人的不理解——个体坚守的前提 自我书写——个人建构的完成
• • •
贾平凹
• 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 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 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 的作家,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 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是当 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 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3、2007年《高兴》
• • • • • • • • • • • • • • • • •
几个月后,我终于写起拾破烂人的故事了。 但我没有想到,写起来却是那样的不顺手,因为我总是想象着我和刘高 兴、白殿睿以及×××的年龄都差不多,如果我不是一九七二年以工农兵上 大学那个偶然的机会进了城,我肯定也是农民,到了五十多岁了,也肯定来 拾垃圾,那又会是怎么个形状呢?这样的情绪,使我为这些离开了土地在城 市里的贫困、卑微、寂寞和受到的种种歧视而痛心着哀叹着,一种压抑的东 西始终在左右我的笔。我常常是把一章写好了又撕去,撕去了再写,写了再 撕,想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打工的这么一个阶层呢,这是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的 无奈之举,权宜之计还是长远的战略政策,这个阶层谁来组织谁来管理,他 们能为城市接纳融合吗,进城打工真的就能使农民富裕吗,没有了劳动力的 农村又如何建设呢,城市与乡村是逐渐一体化呢还是更加拉大了人群的贫富 差距?我不是政府决策人,不懂得治国之道,也不是经济学家有指导社会之 术,但作为一个作家,虽也明白写作不能止于就事论事,可我无法摆脱一 种生来俱有的忧患,使作品写得苦涩沉重。而且,我吃惊地发现,我虽然在 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平日还自诩有现代的意识,却仍有严重的农民意识, 即内心深处厌恶城市,仇恨城市,我在作品里替我写的这些破烂人在厌恶城 市,仇恨城市。我越写越写不去,到底是将十万字毁之一炬。

许多情节和许多议论文字都删掉了, 我尽一切能力去抑制那种似乎谈起来痛快 的极其夸张变形的虚空高蹈的叙述,使故 事更生活化,细节化,变得柔软和温暖。 因为情节和人物极其简单,在写的过程中 常常就乱了节奏而显得顺溜,就故意笨拙, 让它发涩发滞,似乎毫无了技巧,似乎是 江朗才尽的那种不会了写作的写作。
阿城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人,或者说是 最后一位通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地 熟悉,精通琴棋书画。
又名钟阿城。
钟阿城简介

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 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 庵、托尔斯、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 等中外文学名著。 其父56年成右派,家道由此败落。 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 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 在云南时,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过 “代沟”而成莫逆之交。 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 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