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根文学的创作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挖掘中华民族文明的潜藏底蕴,求索文化的根基,揭示传统的精华与糟粕,探寻并且重构中国文化的绚丽乐章。
其中,韩少功就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他的寻根小说《爸爸爸》借助一个山寨的历史变迁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重生的过程。
关键词:寻根文学、寻根小说、传统文化、韩少功、一、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在意识观看显示和历史,反思传统的文化,重铸民族的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的方法,丰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一)寻根‘小说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竟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比较矛盾,概括的说有这样三类:1是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棋王》写了“吃”和“下棋”的故事,作品揭示了王平们这个民族凭借着极其简陋的“吃”和“下棋”,也就是物质与精神的最低层次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
作品中的那个十年动乱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动乱年代的一种,而“吃”和“下棋”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韧性。
2是持否定态度。
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的《小鲍庄》、《刘大庄》等。
韩少功在《爸爸爸》中所寻找到的是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
丙崽是一个白痴,但是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他的胡言乱语致使全村人在一场大战中伤亡惨重。
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民族经常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荒诞而抽象的异已物,进而导致了整个民族行为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行为。
3是持辩证态度。
代表作有冯翼才的《神鞭》,[1]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老儿》、《沙杜遗风》、《土地与神》等“葛川江”系列小说。
《神鞭》中的主人公“神鞭”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我们民族之前有过的辉煌,但是在八国联军的枪炮面前,“神鞭”就不堪一击了。
于是主人公义无反顾的抛弃的神鞭,投入了北伐军,练就了双枪神枪手。
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唯物辩证的历史态度以及一种历史乐观主义。
“80 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要求回归简朴、原初的生活状态的意向,表现了希望精神得到稳定的愿望。
”但如果就此断定寻根作家拒斥变革、坚守传统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况且追求“现代化”一直是中国作家自“五四”以来最重要的现实追求,寻根文学作家不会在上下求索而终于曙光乍现的改革中望而却步,寻根更像是对传统的一次深情凝望和理性反思,含有文化重建的悲壮和勇气。
其实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情感指向和精神活动,并非对现实状况的忠实记录。
真正有责任感的作家更不可能在剧烈的社会变动和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抽身而去,由寻根转向“复古”。
主张寻根的大部分作家都是一些无法忘怀现实,关注中国前途命运的人,因而寻根文学的倡导正是对改革文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调整。
(二)韩少功、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地位韩少功,笔名少功。
湖南长沙人。
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阿城、张承志等。
二、对韩少功的《爸爸爸》的作品赏析《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探寻。
这部文学作品运用寓言和象征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当地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状态。
《爸爸爸》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白痴丙崽这个外形奇怪猥琐、思维逻辑混乱的一个白痴———只会说“爸爸爸”和“x 妈妈”的人却得到了鸡头寨全体村民的敬仰和膜拜。
全体村民对于丙崽的这种不正常的膜拜反映出当地村民的愚昧和无知,同时也是当地村民一种精神病态的反映。
在战争之后大多数村民都已经去世,丙崽却活了下来,他象征着一种顽固、丑恶和无理性的生命本性。
丙崽的口头语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是一种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
作者韩少功在作品《爸爸爸》中对当时社会中一些原始文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传统文化中的愚昧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这部作品一方面反映出了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中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消逝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进行了批判。
但是作者在小说中又对原始文化中的神秘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小说的语言始终保持一种神秘的风格。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丙崽,作者韩少功也没有完全的否认,他对他的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丙崽身上存在的传统文化的神秘元素产生了迷恋。
因此在所有的鸡头寨人死去之后,他却单独让丙崽独自活了下来。
丙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既有优秀的成分,也有愚昧的成分,丙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爸爸爸》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楚文化为背景的,楚文化一向以博大精深为主,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却表现出了对楚文化的一种批评。
韩少功的《爸爸爸》明显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国民性”批判主题,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湘西山寨,提出了令人胆战精心的怪力乱神和愚味闭塞的畸形生存状态,这些外化之民对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对革新者“离经叛道”拼命地排斥并加以扼杀,肮脏、愚昧、粗鄙等历史积垢于一身的丙崽更像是个民族劣根象征体,两句话的思维居然成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绝世法宝。
作者通过丙崽形象表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愚昧、落后、混沌和无理性,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审视民族的劣根性及其苍老遗传,在现代意识观照下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发掘出传统文化构成的巨大缺陷及对时代发展进步的迟滞作用。
寻根作家以高度的理性自觉致力于激活传统鲜活的文化血脉,借助现代审美视野挖掘中国文学的潜能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之根,重新镀亮传统文明之光并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是展示自然、自由的生命本真状态,讲求田园牧歌式的冲淡恬静: 汪曾祺率先将“自然”引入了小说,巧妙地绕开社会性话语的立场,原汁原味地展现故乡小清新的自然风光和古朴醇厚的风俗人情,歌咏自然的生命状态和美好的人情人性,歌颂这个民族的伟大处和动人处,三、寻根文学对民族的、民间的追寻韩少功在[2]《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学的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难茂”。
并且以贾平凹、李杭育、乌热尔图等的创作为例, 指出“他们都在`寻根' , 都开始找到了`根' 。
这大概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 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 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2] 。
李杭育认为:“我国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富于浪漫的想象, 从经济形态到风俗、心理, 整个文化的背景跟大自然高度和谐, 那么纯净而又斑斓, 直接地、浑然地反映出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信仰, 是一种真实的文化, 质朴的文化、生气勃勃的文化”。
“总而言之, 我认为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 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之外的, 才是我们需要的`根' , 因为它分布在广阔的大地, 深植于民间的沃土。
”贾平凹也曾说:“对山川地貌、地理风情的描绘, 只要带着有意`寻根' 的思想, 而以此表现出中国式的意境、情调, 表现出中国式的对于世界、人生的感知、观念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东西, 这当必然是`寻根' 的结果。
”从文学寻根的倡导者的理论文章中可以看出, 他们是非常推崇传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精的, 他们寻根的任务就是要把散落在偏僻的边地、山村的、规范之外的、生气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重新挖掘出来。
这就使寻根作家们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地理风貌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 从而使寻根小说带有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韩少功在湘西苗、侗、瑶、土家族所居住的崇山峻岭里, 找到了楚文化的流向;从“鸟的传人”的生活形态中, 体味到“楚辞中那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他在《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诱惑》、《鞋癖》、《史遗三录》和《蓝盖子》等小说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怪诞、充满了巫术文化的艺术世界。
那与世隔绝的湘西山区, 闭塞幽暗充满了蛇虫瘴疟的村寨,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村民;还有那弥漫的浓雾, 阴森森的飞瀑, 石壁上的鸟兽图形, 蝌蚪文线条, 都带有太古洪荒的气息, 具有一种深邃的指向性, 引领读者走向旷达无垠的神秘天地。
《爸爸爸》中的鸡头寨的村民们认为, 人的命运同自然界的一切紧密相连,山水草木, 禽兽虫蛇都具有神秘的灵气, 年成收成不好是因为鸡头寨的地理位置不好, [3]丙崽娘生下痴呆的儿子是由于冒犯了蜘蛛精等等。
这种“万物有灵论” , 显然带有初民原始思维的特征。
因此也派生出种种迷信禁忌, 烧窑要挂太极图, 贴红纸可以避邪, 灌大粪可以治疗疯癫, 喝牛血可以解毒, 等等。
还有巫术占卜, 坐桩殉古, 畏天祭神, 打冤械斗, 唱古歌的祖先崇拜, 家族迁徙的神话传说……弥漫着原始氏族社会的荒诞怪异的神秘气氛, 渲染了湘西山区独具的混沌蒙昧的荆楚文化风貌。
从寻根作家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上可以看出, 尽管作家们对“根”有种种看法, 但却都透露出一种总的意向──回溯传统文化。
寻根作家立足于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想要揭示我们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中积累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 找到阻碍社会进步的国民劣根性以及在今天仍有价值的生命内在, 达到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整体把握。
四、崛起于20 世纪80 年代的寻根文学思潮,高举起文化的旗帜,将审美视野投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民族文化的源流与精髓,试图寻找本民族文化之根,并以具有当代意识的艺术眼光观照文化现象,以取得与世界文学平等对话的权利。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遗产构成了寻根作家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怀,尤其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痛苦的文化转型期,传统文明更是成为抵御外来文明入侵和承传民族自我的精神堡垒,民族传统文化的固守真的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永远健硕而又活力无穷吗? 20 世纪80 年代的中国充满了变革的渴望,维新亦成为一个时代的主导性情绪,建立一个“现代化中国”的梦想更是国人的一种理性选择,时代心理必然支配着作家的思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