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侵略与文化融合
摘要:中华文化作为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若从黄帝时代算起,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其发展历程一直就是中华民族原有的本民族文化,与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碰撞与交汇的过程。
本文将着重论述中华民族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所面临的文化侵略与文化融合问题。
关键字:文化侵略融合民族
在中国,文化侵略现象的开端可被非官方的确定为韩剧《爱情xxx》的热播。
随后一股“韩流”吹遍全国,各地韩剧和日本动漫的广泛传播,使国内哈韩哈日族相继出现,这些人喜欢模仿韩日式的生活、语言方式。
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外来文化随着商品大潮涌入中国,外来服装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于是所谓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成为热点议题,下面我将以饮食文化为例,具体论述一下文化侵略与反侵略的问题。
1
中华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象征。
“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于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①根据张岂之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有科学性。
着重于通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保障身体健康;第二,中华饮食文化既有符号们刻意追求的奢侈、豪华,又有适合于平民百姓的朴素、丰富,即食物的多样性;第三,中华饮食文化与其他艺术相通,各种菜系特点、烹饪技术使其成为给人以强烈美感和文化享受的艺术佳品。
2中华饮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洋快餐、西餐业和其他外来饮食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中式餐饮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全国普遍出现了洋餐馆遍地横行的局面,尤其是快餐业。
相比于营养丰富、口味多样的中式餐馆,洋餐口味单一、热量高、营养价值小,那么为什么中式餐饮业会在竞争中落入下风呢?主要是由于洋餐的以下几点优势:首先,相比于中式饮食以厨师为主的烹饪过程,洋餐以其统一规格的流程式生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食品口味的一致;其次,洋餐以其简单规范的生产流程,大大地加快了供应速度,最大限度的节省了用餐者的等待时间;最后,洋餐以工业化的生产模式,
①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1919年
可以尽量的减少个人因素,使食品更加卫生、安全。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洋餐显然更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那么洋餐比中餐更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于是有一种论调产生了:我们的民族饮食文化是不是过时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那么我们要怎样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呢?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文化的构成。
“文化的构成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物质层面;第三——就是最深的一层,是心理层面或意识层面;中间第二层,是表层合理层的结合和统一,就是物质化了的意识,或是物质里面所包含的意识,如理论,制度,行为等”②根据这个划分,对于一个民族文化,其最深层次的是心理是意识,这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是否消亡的标志。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个民族文化,其最主要的是精神心理文化,其次是科学制度文化,最后是物质文化3。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文化并没有受到所谓的巨大的入侵。
那么回到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如何面临并改变文化入侵的现状呢?本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心中无法解答,那就是——我们一直都在向西方学习的科技文化,理论制度,比如: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等等,是否也是一种文化入侵呢?这可是我们主动引进学习的啊!然而现实告诉我,那显然不是。
直到我突然想到一个名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从总体上看是朝着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不同文化都是在面对现时代存在的共同问题的形势下,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来发展自己本民族的文化”③也就是说,所谓的发展本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面对共同问题时,吸收其他外来文化中解决的好的方面,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4。
当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中国共产党吸收引进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并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提出了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其得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便是文化的融合。
相反地,如果不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盲目的照抄照搬外来文化,就像大跃进时期,不结合本民族文化和实际情况,完全不顾文化融合的特点,势必造成不协调,最终产生严重后果。
我又想起了洋务运动时期,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大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的时候,一些封建改良发起了这场旨在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来保卫国家的“洋务运动”,其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本,以西方近现代科技文化作为辅助治国的工具。
然而,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烟火终将这以错误显露出来,改良者们妄图把西方科技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割裂开来使用,显然违背了文化融合的常理。
正如严复所说:“牛有牛之体,马有马之体,牛之体是做负重之用;马之体是做奔跑之用,体与用协
②摘自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P37-38
③摘自李中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序言P3
调一致不可分割。
”所以说,这种互不协调和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这时期有一批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有坚实的传统文化根底,又认真地消化和研究西方近代科学理论知识,他们不同于中国古代科学家而采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又不同于西方科学家而擅长于理论钻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④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文化构成的第二层,科学文化与制度文化都可以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并融合的方式。
那么,作为物质文化的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等,我们同样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结合本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充分融合和发扬外来文化的长处和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才是我们面对当下形势,结局某些陷入困境的民族文化的根本出路。
下面我仍以饮食文化为例,回答我之前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要继续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继续沿袭科学的饮食营养、丰富的饮食类别和艺术性的文化享受,使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保留下去;其次,要努力吸取和融合洋餐的长处,规范烹饪手法,统一管理模式,加快产业化进程,使饮食特点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标准;最后,积极创新,加快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步伐,使其成为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性符号5。
综上所述,我认为:所谓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侵略,是一种表层上的物质化的不融合,或是两种文化发展状况不对等的,一种文化优势于另一种文化的现象。
而作为弱势文化,要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我们不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我们更应加吸取优势文化的长处,补己之短,使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以达到保护并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文化侵略.百度百科./view/424373.htm?fr=ala0_1
2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3庞朴主编.《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4李中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5天海翔主编.《中国文化产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④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P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