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是变革开始。

2.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体系内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体系可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

1)究天人之①殷周天命观②自然天道观③理学天理旨在论证天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2)修身之道①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

②修养论阐发修身的基础途径。

③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3)施治国之略①义利统一是治国的伦理准则②贤者治国是治国的关键环节③民本文化是治国的核心内容4)求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概括为:1)政治哲学2)社会模式理论3)治国方略和政策4)政治权术4.简评周公敬天保民思想。

1)敬天保民,怀保小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2)做到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周王朝统治者应做到以下几点:a)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

如果周王朝一旦失德,仍然要受到天的惩罚。

b)要体察民情。

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

c)要慎用刑罚。

周公认为,刑罚是国家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

周公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国家的法典使用刑罚,另一方面也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罪人的认罪态度,对于刑罚的轻重程度加以调整。

总之,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的依赖天命,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5.简述孔子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1)礼治与正名: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2)举贤才: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关键是能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的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目的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对于专制国家来说,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

6.简评孔子的政治思想。

1)仁、礼学说,仁主要包括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忠恕,而礼主要是指周代的社会制度。

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则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2)德治主张,包括礼治和正名,举贤才,实行平均主义政策,愚民政策。

孔子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重星共之。

”如果统治者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

3)人生哲学,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

孔人的人生哲学,尽管对于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主导的方面,他并不是教育人们去积极的改造社会,不是倡导对于恶的政治势力进行抗争,所以孔子人生哲学的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7.简述孟子仁政思想主要内容。

1)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执行仁政。

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

2)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施行仁政需要一定的条件,而最主要的是统治者能多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与民同乐。

孟子的仁政思想还包括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施行仁政必须:a)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

b)平均赋税:“关市讥而不争,泽梁无禁”孟子主张均齐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呼吁统治者能够取民有制。

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保护工商业:孟子主张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

免除关税。

8.试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

1)共同点:a.荀子和孟子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

b.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的习得没有关系。

c.仁义法正都是可知的,可学的,每一个人都有学习仁义法正的资质,所以人的本性能够得到矫正,达到善的境界。

2)不同点:a.荀子是性恶论,孟子是性善论。

b.荀子强调的是外在的社会力量的约束。

孟子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9.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同,若者道之用。

1)道是周而复始的运行,道以柔弱的形式表现。

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弱者,道之用”2)老子对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老子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时,却忽略了一点,即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而老子却片面的认为,无论客观条件如何,事物都将向自己对立的方向转化。

固然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但是最终却片面地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味强调“柔弱胜刚强”,强调“守柔”、“抱朴”这便使得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最终流于荒诞。

10.简述老子无为而治主张的主要内容。

7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

主要包括: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2)不尚贤,使民不争。

人的夺之心起源在于尚贤,不尚可以制止纷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民偷盗的原因是提高了难得之货的价值,刺激人的欲望。

4)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使民无知无欲。

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人民的文明和人民的智慧。

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

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7)慎征伐。

统治者慎重对待战争,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

11.如何理解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主张。

711)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现实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器具,在那个社会里都没有任何用途,文化极度不发达,人们依然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

3)在老子所设想的理想国中,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意。

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12.简述庄子的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71)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庄子把原始的自然状态当作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人应该在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生存。

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以保持人的自然性为目的。

2)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从混同于自然的认识出发,庄子的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

庄子认为,由人组成社会群体,实际上是道的衰败的表现,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的桎梏。

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存在,损害了人的形体和真性,也就是所谓的“以物累形”,因此,庄子认为,为了使人不至于以物累形,必须把人从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

3)关于生与死的认识他认为,人的生与死一个自然地过程4)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重要的是要保全自己的真性,这在庄子的著作中又称为养生。

养生的要诀是兼养内外。

所谓“折中”的养生之道,就是使人的天性和物欲尽可能的保持和谐的状态。

庄子认为,为了达1到养生,达生的目的,人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但仅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并不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

13.理解庄子相对主义思想。

76庄子把人们观念中的美丑、大小、贵贱、都看作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承认其客观性。

1)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

在庄子看来,之所以物无贵贱,在于每一种事物都各具不同用途,由于事物各有所长,所以,也就根本无法在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判断优劣。

2)无是无非庄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人类社会的治与乱,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4.贾谊政治思想:基本治世原则。

积极主张“有为”。

1)积极主治。

他明确提出了政府积极举措的治国思想,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兴礼义、定法制,即以礼义为中心对旧的政治统治模式进行改革甚至重建。

2)强化君权。

皇帝权威的加强是其干涉主义治国原则得以落实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

3)民本与行仁政。

统治者以民为本,力行仁政。

行仁政,必须做到:一是在经济上要利民、富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