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介绍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
因为老生都挂胡子。
胡子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髯口”。
老生除了须生和胡子生,还有一个名词叫正生,表示严肃端庄的意思。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又叫真声或大嗓)。
照规矩,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叫作“黑三”)。
另外还有灰色的三绺胡子,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门名词叫“黪(音惨)三”,或“苍三”。
还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
还有一种胡子,不分绺,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术语叫作“满”,如黑满、白满、黪满。
照京剧原来的传统,不论是戴黑满的,或是戴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都不属于老生扮演的范围。
只有戴黑三的,才能算是真正的老生。
其他的角色都由“末”行或“外”行来应工。
现在“末”“外”都合并到老生行当里,老生扮演角色的范围大为扩大,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
为什么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为这种老生既以唱为主,那么他的动作性就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唱的时候总是比较沉着安稳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
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捉放曹》的陈官,《击鼓骂曹》的祢衡,《文昭关》和《鱼肠剑》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空城计》、《雍凉关》、《战北原》、《脂粉计》、《七星灯》等剧的诸葛亮,《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碰碑》的杨继业。
《桑园寄子》的邓伯道,《让徐州》的陶谦,《逍遥津》的汉献帝等等,都属于唱工戏。
还有一种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者生都可以兼演,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审潘洪》的寇准,《审头刺汤》的陆炳,《审刺客》的闵觉等,都属于这一类。
由于大段念白很难掌握,从表现技巧看,比起唱工和做工戏,难度大得多,所以这类戏现在很少演出了。
做工老生又叫作哀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
衰派老生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
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马义,《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都屑于这一类。
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神态粗犷,动作激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
例如《坐楼杀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槐,《春秋笔》的驿丞张恩,《战蒲关》的刘忠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我认为衰派老生这个名词并不全面,还是说做工老生,特点就是侧重以表演为主,这样比较科学、严谨。
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考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
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
“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就是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
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作披靠或扎靠。
“把”是“把子”的简称,就是兵器,俗称刀枪把子,也是京剧的专门名词。
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
例如《定军山》的黄忠,《阳平关》的黄忠,《失街亭》的王平,《战太平》的花云,《震潭州》、《八大锤》等剧中的岳飞,《下河东》的呼延寿亭,《武昭关》、《卧虎关》、《战郢城》等剧中的伍子胥,《潞安州》的陆登等等,都屑于靠把老生应工。
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都是。
这种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及其剧目的方法,为的是便于演员掌握所扮演角色的表演特点,同时根据自己的各种条件来选择适合于自己演出的剧目。
如果某个演员擅长表演而嗓音较差,那么他就必须选择做工老生戏,作为他的主要演出剧目。
如果某个演员擅长唱和做,但是武功基础较差或是身体较弱,那么他就应该扬长避短,避免演出武功繁重的武老生戏。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的是,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包括特技)的杰出演员。
,这些演员,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深浅程度等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
比如同是唱工老生,就分成谭(鑫培)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余(叔岩)派、刘(鸿声)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杨(宝森)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等等。
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
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俱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
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更不能机械呆板加以分类。
有很多戏都是唱做并重,或是文武兼蓄的。
实际上纯粹唱工戏或单纯做工戏,是并不多的。
我们只能说是侧重某一方面。
绝大多数的做工戏,也要唱,只是唱得少一点。
而唱工戏也必须表演人物,不能一味地傻唱,只是说这出戏主要通过音乐形象来感染人。
但是只唱而不表演,只能听不能看,那就不是真正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位京剧演唱者而已。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也不能划分得截然清楚。
例如《定军山》,一般都列入靠把老生戏,而且很有代表性。
但是这出戏既要有优美的工架和娴熟的武功,可是还要能够一边跑着圆场,一边唱着速度很快的快板,而且还要唱得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字眼清晰准确。
所以这出戏虽然列入靠把老生戏,但是实际上比起一般唱工老生戏,难度还要大,还要吃功夫。
再比如《打鱼杀家》这出戏,萧恩这个角色就很难把它具体划入哪一类行当,因为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
再如《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后边的《打金砖》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难度的跌扑功夫。
如果你只能唱,就演不了后边的戏,如果你只有跌扑的功夫,没有嗓子,你就不可能唱前边的戏。
所以说行当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是文武全材。
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受欢迎的演员。
除去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老生行当中的细目以外,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
这样划分的种类有:王帽老生、袍带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箭氅老生。
王帽老生指的是头上藏着王帽,身上穿着龙袍,就是在舞台上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
例如《上天台》、《打金砖》的刘秀,《金水桥》的唐太宗,《马嵬坡》的唐明皇,《逍遥津》的汉献帝,《取成都》的刘璋等。
这些王帽老生戏,基本上都是以唱工为主的。
袍带老生也分为这样几种:所谓袍带,一般头上都戴着纱帽,身上穿着蟒袍。
穿蟒袍的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
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就是身上不带绣龙、绣花的,比较素净的袍服。
穿官衣的老生角色如《群英会》的鲁肃,《玉堂春》的红袍、蓝袍,包括像诸葛亮,虽然不戴纱帽,不穿蟒袍和官衣,可是扮演诸葛亮这样的角色,也划分到这—类里去。
还有一种是褶子老生。
归褶子老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
这褶字是个比较特殊的字。
这个字有两种念法,按照〈新华字典〉的标准音是念哲,例如咱们平常说百褶裙。
还有一个音在〈新华字典〉里是没有的,音“学”,这是剧团里的习惯用字,叫“褶子”。
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有点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大斜领子,斜大襟,长袍大袖。
因为很像和尚、老道所穿的长袍。
所以俗称道袍。
这在舞台上是一种便服,一般也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上边绣花的,叫作花褶子;一种是比较素净的,叫作素褶子;纯黑色的叫作青褶子。
这是一般普通百姓,或地位不太高的人,或是一般书生、秀才所穿的一种便服。
穿褶子的角色比较多,包括一些绅士和在野的官员,也穿这种便服。
凡是穿这种衣裳的老生,就叫褶子老生。
例如《状元谱》中的老生陈伯愚,《击鼓骂曹》中的弥衡,《捉放曹》中的陈宫等等。
与此相类似的,特别穷的、倒霉的、落破的文人,穿一身青褶子,就是纯青色的道袍,例如《问谯闹府》的范仲禹,《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等。
因为这样一些角色的生活比较困苦,服装比较朴素,所以还有两个专门名词叫作贫生,或苦条子老生。
苦条子是地方俗语,旦角也有苦条子青衣。
这都是从服装上来辨别角色的一种划分方法。
此外还有箭氅老生。
箭是箭衣的简称。
氅是大氅的意思,就是罩在外面的外套。
箭氅老生就是箭衣外边穿着开氅之类服装的人。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武人出身。
在戏里不一定有武打,可是因为这些角色是武人出身,所以也穿这样的服装。
常见的戏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都是这类的角色。
靠把老生在前边说过了,就是武老生。
这些都是按照角色的身分份和社会地位,用他们所穿的服装来划分的一种方法。
这样的划分方法,主要还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容易欣赏演员的表演特点。
演员一出场,观众看到他的服装和化妆,就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类的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赏他的某些独特的表演特点。
这种划分方法,当然是比较表面化了,跟塑造人物性格没有什么过分密切的关系。
花脸介绍京剧的花脸即包括以唱工为主的铜锤花脸,以工架做派为主的架子花脸,以武打摔跌为主的武花脸。
早期花脸影响较大的是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庆春圃、李连仲、黄润甫、刘永春、金秀山、刘鸿声和裘桂仙。
在这些前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三派应运而生,为花脸丰富了表演,开拓了戏路,提高了地位。
在金、郝、侯三派之后,裘盛戎、袁世海又分别把铜锤和架子花脸推向了各自的高峰。
在金、郝、侯同时还有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等武花脸。
在裘、袁的同时还有著名的“三奎”即王泉奎、娄振奎、赵文奎。
由于裘派影响极大,出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
传人有方荣翔、孟俊泉、李长春和马永安等。
丑角介绍:无丑不成戏,丑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亦称小花脸或三花睑,武丑又称开口跳。
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
传说当年唐明皇演戏,就是应工丑角.因皇帝的身份,演戏有诸多不便,为此皇帝特意在脸上挂一块白玉,久而久之,丑角的脸上就留下了——块白,这就是我们今天戏曲舞台上丑角所画脸谱中的白色“豆腐块儿”。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吏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
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一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丑角的脸谱——要传神,二要干净,三要美观,最忌讳的就是—一个脏字。
有人为了突出丑角的花哨和幽默,以为勾画得越花越多就越好,如胡乱添画痞子、疮痣等,其实这种画法的结果只能越画越脏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