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PPT课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PPT课件
PLT<100×109/L或动态性下降(肝病、白 血病<50×109/L),或有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 活化产物增高。
.
26
Fg<1.5g/L或动态性下降,或>4.0g/L ( 白 血 病 及 恶 性 肿 瘤 < 1.8g/L , 肝 病 < 1.0g/L)。
PT延长或缩短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 化(肝病延长5秒以上)。
3)抗凝血酶III(AT-III)含量及活性减低。
.
23
DIC诊断
1995年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下列二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
24
▪ 多发性出血倾向。
▪ 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 竭或休克。
▪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 症状。
▪ 抗凝治疗有效。
.
25
实验室指标
主要诊断指标 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
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
2
病因
感染:占DIC发病数的30%。细菌、病毒、 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等。
占20%~30%。急性白血病,各种实体瘤, 如前列腺、胰腺、肝、肺、肾肿瘤。
.
3
产科意外:占4%~12%。羊水栓 塞、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死胎 潴留、重度妊高征、感染性流产 等。
手术及创伤:占5%~10%。
.
16
实验室检查
❖血 小 板 计 数 减 低 , 或 血 小 板 代 谢 产 物 , 如:GMP-140、PF4、TXB2升高。 ❖凝血因子有关检查:
.
17
1)纤维蛋白原(Fg)含量减低,高凝期可增高, <1.5g/L,>4.0g/L。
2)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秒以上。 3)凝血酶时间(TT)延长3秒以上。 4)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10秒
慢性型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持 续几周以上,临床以血栓栓塞表现 多见,早期出血症状不严重,可见 于癌肿播散、死胎滞留、SLE等。
4)纤溶酶原(PLG)含量及活性减低。
.
21
❖其它分子标志物
1)凝血酶原碎片1+2(F1+2)是凝血酶原→ 凝血酶过程中的降酶产物,直接反映凝 血酶早期激活水平。
.
22
2)纤维蛋白肽A、B(FPA、FPB)是纤维蛋 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过程中最早释放的 肽链片段,是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 的前期指标。
.
4
医源性疾病:占4%~8%。药物、手 术及医疗操作、肿瘤治疗、不正常 的医疗过程,如溶血性输血反应
.
5
全身各系统疾病:
▪心 血 管 如 恶 性 高 血 压 、 肺 心 病 、 心 梗 、 SBE。 ▪呼吸系如ARDS、肺梗塞。
▪消化系如细菌性腹膜炎、坏死性胰腺炎、 重症肝硬化、胆道感染。
.
6
▪ 造 血 系 统 疾 病 如 AL(APL) 、 溶 贫 、 HuS、TTP。
分布广泛,甚少出现血栓形成或栓塞的 局部定位症状及体征很难找到影像学证据。
.
14
常为体表浅层栓塞,如皮肤、粘膜 发绀,进一步可发展为血栓栓塞性 坏死。
体腔深部脏器检查表现为有关脏器 功能衰竭,发生率最高为肾(54%), 其次为肺、大脑等。
.
15
微血管病性溶血 发生率25%,特点: 多数缺乏血管内溶血症状及体征; 血色素进行性下降; 血片可见较多量红细胞碎片、三角形、 盔形红细胞。
1)3P试验:反映fdp,尤其是碎片X存在, 阳性率较高,操作简单。阳性见于DIC早、 中期。阴性见于正常人,DIC晚期及原发性 纤溶。
2)血FDP测定 FDP含量升高
.
20
3)血D-D二聚体 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 降 解 产 物 分 子 标 志 之 一 , DIC 时 阳 性 率 93%,原发性纤溶阴性。
以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非交叉连接 纤维蛋白
纤溶酶
纤溶酶
交叉连接 纤维蛋白
纤溶酶
Aα极附属物 Aα极附属物
FPA(A.B. C. H
碎片 )
Bβ 15~42小 肽
Bβ 1~42小肽
X.Y.D.E碎片
X.Y.D.E
Aα极附属物 D-D二聚体 X.Y.D.E
(fdp)
(FgDP)
.
19
❖纤溶指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 I C)
.
1
DIC 是 一 种 在 许 多 严 重 疾 病 的
过程中,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
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
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综合
症。临床可表现为广泛的全身性
出血,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功能
.
27
3P(+) 或 血 FDP>20mg/L ( 肝 病 > 60mg/L),D-D二聚体阳性。
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下降。
.
28
AT-III含量及活性下降(不适于肝 病)。
血浆VIII:C,活性<50%(肝病必 备)
.
29
DIC分期、分型
.
30
分期
♫ 高凝期 DIC早期,CT、PT、APTT可 缩短,其它凝血因子活性及水平升高。
.
31
♫消耗性低凝血期 临床表现出血, (CT、PT、APTT均延长,各种凝 血因子水平下降)。
♫ 继发性纤溶 出血症状进一步恶化, CT延长,各项纤溶试验阳性。
.
32
分型
急性型 起病急骤,数小时至1~2天内发病, 症状凶险,常见于严重感染、羊水栓塞、 溶血性输血反应、APL、大手术及创伤。
.
33
▪ 肾脏病如急进性肾炎。
▪ 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其它如CO中毒、中暑、新生儿硬肿
症、GVHD、严重输液反应。
.
7
诱发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如重症肝 炎、连续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
8
高凝状态:妊娠、肾病综合症。
纤熔活性下降:过度使用纤溶抑制 剂。
可使DIC“启动阀”下降的因素如缺 O2、酸中毒、脱水、休克。
.
9
致病因素
TNF
IL-11
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微血管病溶血
组织因子 组织细胞或体液
凝血酶
DIC
组织功能损害
微血栓
凝血因子消耗
继发性纤溶 FDP 出血
.
10
临床表现
出 血 是 DIC 最 常 见 的 症 状 , 发 生 率 84%~96%,其特点:
出血突然发生,不易用原发病解释;
.
11
出血部位广泛; 除出血外,常伴有DIC其它临床表现, 如:休克、栓塞、脏器功能不全; 抗DIC治疗有效。
.
12
休克和微循环衰竭 发生率30~80%,特 点:
突然发生,不易用原发病解释;
常伴DIC其它症状;
休克在DIC早期即出现,可伴各脏器功
能不全。
.
13
微血管检塞 发生率12%~50%,特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