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体会开头和结尾写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朗读训练。
内容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一波三折的特点。
揣摩人物心理。
3.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珍惜至真、至爱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波三折的结构。
2.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词音形义:
二、猜读
教师讲本文故事的开端,请学生猜测:贫穷父母会怎么办?
三、细读
阅读课文,了解文中的贫穷父母又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做?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3.教师组织讨论:文中的这对穷夫妻在经历了犹豫、三次送子的波折后,最终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出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的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学生分角色朗读7—15段,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
听的学生边听边勾画出能显示贫穷父母内心活动的词语。
小结:这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作者运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组织得曲折生动:先犹豫不决,之后又三次送子、三次要子,最后决定不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送与不送都是爱,那矛盾冲突的父母之心经历着怎样的痛苦煎熬啊。
正是这矛盾的爱子之心激荡着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四、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1.简介作者川端康成的经历和其作品的主要风格。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章的精彩之处。
3.交流:读出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感受。
五、你如何看待父母的心
请结合文章,结合你的生活感悟,以“父母的心是”为形式,写上一两句话,写出你对父母之心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堂检测
1、《父母的心》选出《_______》,作者是日本著名小说家______。
他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成名作是《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____》等。
2、课文的原文有这样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却相当的脏。
”课文将这个“脏”字改作“破旧”。
为什么要这样改?请说说你的体会。
(10分)
3、给下面文字续写一句话。
(6分)
对一个年近古稀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子女们对父母为他们创造幸福所表示的感激更为高兴的事了,反之,________________
4、课文写父母对三个孩子一个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间俗语来概括?(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