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
2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是:
(1)经济调节。
主要包括实行科学决策和制定并实行宏观政策(如财政、货币政策等)。
(2)市场监管。
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政府需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公开、公正。
(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是指政府对那些不以盈利为主的行业和公共事业,包括社会所必需的公共经济活动承担投资的责任,从而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的环境。
(4)管理国有资产。
政府要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开、政企分开的方式,更好地管理国有资产,实现其保值增值。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实行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使市场竞争下的结果更符合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而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实现宏观调控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按比例地配置社会资源)。
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和经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只有政府和市场相互配合才能更好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的按比例发展。
③“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实行各种调控手段来弥补其缺陷和不足,以便于国民经济的更好运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及其影响因素
(1)含义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衰退、萧条、复苏、繁荣现象的交替出现被称之为经济波动。
(2)影响因素
①投资率的变动。
当投资率在合理范围时,经济增长率与投资率同向变动。
当投资率过大时,实际经济增长率反而会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②消费需求的波动。
消费需求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产出和失业率,最终影响实际经济增长率。
消费需求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一般同向变化,前者的波动会引起后者的波动。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程度,从而影响经济的波动。
④资源供给。
资源利用的程度影响社会产出,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⑤技术变化的状况。
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较快;技术倒退,经济会因此衰退。
⑥经济体制的变动。
经济体制通过影响经济周期来影响经济波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其影响体现的尤为明显。
⑦心理预期的变化。
不同的心理预期会有不同的投资、消费等行为,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总需求,最终可能引起经济的波动。
2.我国经济波动的状况及其原因
从1953-2005年的53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超长波动有10次,改革前有五次,改革后有五次。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周期波动属于古典型波动,根本上是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波动为增长型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1.宏观调控模式
选择合理的宏观调控模式对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意义重大。
生产力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经济体制的相应调整和改革,从而由经济体制决定的宏观调控模式也会发生变化。
(1)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体制僵化,指令性强,不利于充分调动地方、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
这种模式即要满足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也要有利于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其具体特征为:
①宏观调控的基础是市场调节,市场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进行的。
②宏观调控的重点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如货币发行、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等)上,其他的主要由市场调节。
③在对企业的调控上,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政府主要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
④政府的调控手段应以经济、法律为主,辅以行政手段。
2.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把促进经济增长摆在重要位置。
科学地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2)增加就业。
我国的基本国情(在长时间内,劳动力供过于求)要求宏观调控的重点在于增加就业,给劳动者提供一个平等的就业机会。
(3)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维持物价稳定对于稳定经济进而维持社会稳定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综合平衡国内总供求和国际收支是十分重要的。
3.宏观调控手段
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①财政政策。
即国家干预经济时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a.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
在供大于求时,政府可以用降低税收和税率的办法来刺激总需求;在供小于求时,可以采取增税的方法来抑制经济过热,引导经济恢复均衡。
b.财政支出政策。
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包括财政拨款、政府采购、财政间接支出等。
②货币政策。
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③汇率政策。
即通过调节本币汇率水平以调节国际收支从而实现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④收入分配政策。
即政府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
a.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运用原则: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分配公平优先;鼓励先富的同时防止收入悬殊;提倡奉献的同时要落实分配政策。
(2)经济计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计划主要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
(3)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①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具体体现为:a.经济立法,有利于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b.经济司法,纠正消极现象、打击经济犯罪行为。
②政府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
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任务或某些具体限制等行政方式调控经济的运行。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实现政企分开。
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内容和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①政府只对投入企业的资产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负债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
②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效益;
③企业对其占有的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政府监督企业资产运营和盈亏状况。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2.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决策体系和制度。
(2)深化金融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机制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的体系。
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
a.丰富金融机构体系(发展货币市场、民营银行等);
b.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如发展中间业务等)和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c.完善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
d.利率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