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编写说明社会调查学是关于人们自觉认识社会的理论、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方法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的学科,对于提高人们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以及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社会调查学科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各种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并选取实际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本门课程计划学时为51学时。

本大纲由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共同编写,由叶金国老师审核定稿。

课时分配表推荐教材:Ⅰ.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Ⅱ.李莉,实用社会调查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Ⅲ徐经泽,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目录第一章社会调查研究导论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第二节社会调查的作用第三节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第四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五节社会调查简史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第一节调查课题的类型第二节选题的重要性第三节选题的标准第四节选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五节调查课题的明确化第六节文献查阅与选题第三章调查设计第一节调查目的第二节分析单位第三节调查内容第四节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第四章抽样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第三节概率抽样方法第四节非概率抽样方法第五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第五章测量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测量层次第三节操作化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第六章问卷设计第一节问卷的概念及其结构第二节问卷设计的原则第三节问卷设计的步骤第四节提醒及答案的设计第五节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第六节问题的数量与顺序第七节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第八节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第七章资料的收集第一节资料收集方法的类型与特点第二节自填问卷法第三节结构访问法第四节资料收集要点提示第五节调查员的挑选与培训第六节调查过程管理与资料健康第八章资料处理第一节原始资料的审核与复查第二节资料转换与录入第三节数据清理第九章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第一节统计分析概述第二节单变量描述统计第十章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双变量统计分析第一节相关分析第二节推论统计第十一章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第一节调查资料理论分析概述第二节调查资料的逻辑分析调查资料的理论解释第十二章调查报告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特点和作用1.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结构2.调查报告的撰写第一章社会调查研究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调查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能够准确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明了社会调查的任务和方法体系,了解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和历史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和基本任务;社会调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进行课堂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一、社会调查研究的定义社会调查研究是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的特点:1、直接在社会生活中系统地收集资料;2、利用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3、以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为目的;4、在实践中形成理论并检验理论。

第二节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社会调查研究其主要作用可归结为感知情况、描述状况、解释原因与预测趋势。

二、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三节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二、调查研究的工作准则第四节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一、西方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不同观点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第五节社会调查简史一近代社会调查(17世纪末20世纪初)二现代社会调查(20世纪初至今)三中国社会调查简史【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调查?2、你是如何理解社会调查的作用和方法的?3、社会调查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4、简要评述近代西方社会调查研究的三位先驱人物。

5、阅读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谈谈你对调查研究的认识。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调查的选题、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调查课题的明确化、文献查阅与选题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选题的标准;调查课题的明确化【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调查报告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节调查课题的类型一、根据社会调查课题的关注点或侧重点的不同,可以把社会调查课题划分为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二、根据社会调查课题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社会调查课题划分为自选课题与委派课题第二节选题的重要性调查开始于对调查课题的选择。

是社会调查的第一步。

课题就是调查题目。

一、决定调查的方向二、体现调查的水平三、制约调查的过程四、影响调查的质量第三节选题的标准一、重要性二、创造性三、可行性四、合适性四、选题的途径和方法第四节选题的途径和方法一、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二、从个人经历中寻找三、从现有文献中寻找第五节调查课题的明确化课题的明确化(focus the problem),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与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第六节文献查阅与选题一、文献查阅的作用二、查阅文献的方法【思考题】1.调查课题如何分类?2.如何理解选题的标准?3.选个调查题目,使之明确化。

第三章调查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分析单位,学会设计完善的调查方案,了解选择社会调查目的、确立调查和内容、社会调查的理论建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方案的设计;分析单位【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调查报告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第一节调查目的一、探索性调查二、描述性调查三、解释性调查第二节分析单位分析单位: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不同于调查对象)。

即调查者进行调查与抽样的基本社会单位。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基本特征汇集起来用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的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一、分析单位(一)个人(二)群体(三)社会组织(四)社区二、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一)层次谬误(二)简化论第三节调查内容一、状态二、意向三、行为第四节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一、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社会调查总体方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意义(二)说明调查的内容(三)说明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四)说明调查的理论假设(五)说明调查方案(六)说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与分析方法(七)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果及培训安排(八)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二、调查总体方案范例【思考题】1、社会调查工作的目的是什么?2、什么是分析单位?举例说明利用分析单位调查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3、社会调查的内容分为哪几种类型?4、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份社会调查总体方案。

第四章抽样【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从具体方法和技术角度集中介绍各种选取调查对象的方法及其相关的知识,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概率抽样与非概率的基本类型;抽样误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抽样的意义与作用一、抽样的意义二、抽样的相关概念(一)总体(population)(二)样本(sample)(三)抽样(sampling)(四)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五)抽样框(sampling frame)(六)参数值(parameter)(七)统计值(statistic)(八)置信度(confidence level)(九)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三、抽样的类型第二节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一、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二、抽样分布三、抽样的一般程序第三节概率抽样的方法一、简单随机抽样二、系统抽样三、分层抽样四、整群抽样五、多段抽样六、PPS抽样七、户内抽样第四节非概率抽样方法一、偶遇抽样二、判断抽样三、定额抽样四、雪球抽样第五节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一、样本规模二、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一)总体的规模(二)推断的把握性与精确度(三)总体的异质性程度(四)研究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三、抽样规模与抽样误差【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抽样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的?2、列举并解释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

3、列举并解释非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

4、在实际调查中如何确定样本规模的大小?5、某市有300所小学,共240000名学生,其中重点小学有30所,一般小学有240所,较差的小学有30所,现要从全市小学生中抽取12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请设计三种抽样方案,并详细写明抽样步骤。

第五章测量【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社会测量的概念和特征、不同的测量层次、操作化定义、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测量方法能系统和全面地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操作化定义;测量层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测量所谓测量(measurement)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二、测量的四个要素(一)测量客体(二)测量内容(三)测量法则(四)表达工具:数字和符号三、社会现象的测量的特征第二节测量层次一、定类测量二、定序测量三、定距测量四、定比测量五、测量层次小结第三节操作化一、概念、变量和指标(一)概念(二)变量(三)指标二、操作化的含义与作用(一)什么是操作化所谓概念的操作化,就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定义到操作定义),使之从理论层面落到经验层面,使可观测的具体事物和我们所要测量的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相对应。

(二)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三)操作化的方法(四)操作化的两个例子第四节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一、信度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二、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

它是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第一,不可信,必无效。

第二,可信,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第三,无效,可能可信,也可能不可信。

第四,有效,必可信。

【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测量,其构成要素有哪些?2、社会测量层次有哪几种类型?3、什么是操作化,举例说明如何操作化。

4、何为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二者的关系如何?第六章问卷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详细地介绍了问卷法的概念与特点、问卷的类型与结构、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等内容、题型及答案的设计、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问题的数量与顺序、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如何提高问卷设计的质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