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调查: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社会调查的分类:根据调查对象,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根据收集资料的方法,问卷调查(自填问卷和邮寄问卷)和访问调查(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根据调查的目的或作用,描述想调查和解释性调查;根据社会调查的性质或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研究性调查等。
3、社会调查的任务:搜集调查对象的真实资料;准确地描述调查对象。
使调查对象能够在人们意识中真实地再现;正确地解释调查对象。
推论多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关联和共变的因果关系,取得对调查对象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对社会调查对象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对策研究。
4、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群众路线。
5、社会调查方法体系:6、传统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调查的区别:一,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上看,前者选取个案、典型作为调查对象,选取依据是研究者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后者从总体中随机抽样,抽取相当数量的个案构成总体的一个自己作为调查对象,依据客观规则和程序。
二,从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上看,前者无结构式访问、座谈会;后者自填式问卷或者结构式访问。
三,从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上看,前者定性分析,依靠主观的、思辨的、领悟的和归纳的方法;后者定量分析,依靠客观的、实证的、统计的和演绎的方法。
总,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可以说前者所适应的是以封闭性较强、同质性较高、流动性较小、变动速度较慢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后者所适应的则是以开放性较强、异质性较高、流动性较大变动速度较快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反映着社会学中人文主义与实证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传统、不同背景、不同基础之间的区别。
1、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选题阶段(确定调查课题、提出研究假设、做出课题论证)、准备阶段(设计调查方案、组建调查队伍、做好物质准备)、调查阶段(进入调查地点、接触调查对象、收集调查资料)、分析阶段(整理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开展理论研究)、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调查工作、评估调查成果)2、课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地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范围。
3、选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
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合适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
这四条标准层层深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将一个理想的调查课题从最初众多不成熟的想法、思路和课题雏形中,逐渐分离出来。
4、抽样调查的应用:1. 对于要了解其全面情况但又无法进行普遍调查的社会事物或现象,常使用抽样调查。
2.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虽然可以进行普遍调查,但如果使用抽样调查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就没有必要采用普遍调查而只采取抽样调查即可。
对于具有较高同质性的社会事物或现象,也同样可以用抽样调查代替普遍调查。
3. 在对普遍调查进行质量检验或补充修正时,常采用抽样调查。
此外,如:为制定决策收集有关信息,在实施决策后收集反馈信息,或者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民情民意,也常常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1、对某个总体或某种现象进行描述的目的,描述性调查。
在方法上要求做到系统性和全面性,采用抽样调查,调查样本规模要求比较大,因为要用来自样本的资料去描绘总体的面貌。
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注意准确性和概括性。
准确性要求对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等都要做出定量的和精确的描述和说明。
概括性要求调查结果反映总体及各个组成部分一般状况的普遍现象。
总之描述性调查可以说是一种对现象的全面清查和系统的反映;描述性调查所得到的的是有关这一现象的整体照片或者说是一幅缩小了的总体模型。
2、解释性调查的目的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是说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强。
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实地调查,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地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解释性调查方案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调查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外,它还比描述性调查显得更为严谨,针对性也更强。
它更接近于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实验设计。
解释性调查在内容上不要求具有广泛性,注重调查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要求调查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所要验证的理论假设。
分析方法上,进行双变量或者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3、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我们称之为分析单位。
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层次谬误(较大群体做分析单位,较小单位作结论)。
调查对象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象;研究的内容或主题是分析单位的特征属性。
例如我们做一项家庭代际关系问题的社会调查,我们的分析单位是家庭;研究内容或主题是代际关系;调查对象是家庭中的户主。
4、理论假设:在实际调查之前,对调查对象的特征及与有关现象的相互关系作出推测性判断和设想。
适用于解释性调查。
5、概念: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从丰富、变化的现象中抽取与概括出来的事物的一般和共同的属性。
变量:是指包含一个以上的概念或数值的概念。
命题:是关于一个或更多概念(或变量)的陈述。
1、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样本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抽样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者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抽样单位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抽样框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参数(总体值)值是确定不变的、惟一的、未知的;统计值(样本值)则是变化的。
置信水平又叫置信度,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
反映抽样的可靠度。
置信区间反映抽样的精确度,置信区间越大,误差越大,抽样精确度越低。
2、抽样方法: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3、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总体规模;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4、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的统计值和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
除了抽样误差,抽样调查中还存在度量误差(非抽样误差),指在调查、记录、填答、汇总等工作中出现的误差。
抽样误差主要决定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分层抽样中)和抽样规模(简单随即在抽样中)。
注意:一时对于较小的样本来说,样本规模上很小的一点的增加,便会带来精确性方面很明显的增加;二是扩大样本规模虽然可以减少抽样误差,但又会增加非抽样误差。
1、测量: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测量四要素:测量的客体、测量的内容、测量的法则、数字和符号。
2、测量四层次:定类测量(穷尽性和互斥性、对称性和传递性))、定序测量(同时具备不对称性)、定距测量(加减运算,0无实际意义)、定比测量(实际意义0点)3、指标: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
4、操作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或者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包括两方面工作,界定概念和发展指标。
5、总价量表(同意1;不同意0)语义差异量表(7个等级,3210-1-2-3)李克特量表(总价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
分辨力的计算方法:先根据受测对象全体总分排序;取总分最高的25%的人和总分最低的25%的人;计算两部分人在每一条陈诉上的平均数;将两个平均数减6、信度即可靠性,它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效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
测量的效度和信度是一种相对量,对于同一种对象,人们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指标,也许这些方法都没错,但是他们在信度和效度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越是准确性和一致性上程度更高的方法和指标,就越是好的测量方法和高质量的测量指标。
1、问卷的一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2、访谈法,也称为访问法,是运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口头交谈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事实的方法。
3、资料整理的一般步骤:原始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对问卷资料进行编码、录入;数据清理4、集中趋势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平均数比中位数对总体的描述更加全面准确,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平均数比中位数更为稳定的度量;容易算术计算)5、离散趋势分析:全距(极差)标准差、异众比率(非众数次数与全体比率)、四分位法(按大小排序,去掉前1/4和后1/4,中间数的全距)离散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比值)6、交互分类:将调查所得的一组数据按照两个不同的变量进行综合的分类。
用来对总体的分布情况和内在结构进行描述,用来进行分组比较,用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适用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
7、2X检验,对两变量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进行审查,对较小规模的样本资料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弱点,2X的值的大小与数据分布有关,与样本规模有关。
8、2X检验:P220①建立两变量间无关系的假设,即设年龄及对某事件的态度两变量相互独立,互不相关。
②计算出χ2值。
f0为交互分类表中每一格的观察频数;fe为交互分类表中f0对应的期望频数。
f11即第一行与第一列交叉的格,表中f11的观察频数为60,其行总数与列总数分别为120和80,因此3726096002608012011==⨯=f同理计算其他6. 4243)4360(54)5460(43)4320(37)3720(46)4640(37)3760()(22222222 =-+-+-+-+-+-=-=∑eefffX③根据自由度df=(r一1)(c-1)和给出的显著性水平,即p值,查χ2分布表,得到一临界值。
(自由度计算公式中的r和c分别为交互分类表的行数和列数)因此,本例的自由度为:df=(2-1)(3-1)=2;显著性水平通常为P=0.05;χ2分布表可查得临界值为5.991。
④比较χ2值与临界值;⑤判断:a)若χ2值≥临界值,则称为显著差异,并拒绝两变量独立的假设,也就是承认两变量间有关系;b)若χ2值<临界值,则称为差异不显著,并接受两变量独立的假设,即两变量间无关系。
在本例中,由于X2=42.6〉5.991,所以我们可以否定年龄与对某事件态度之间无关系的假设,得出二者之间有关系的结论。
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于定距变量,我们可以用更精确一些的相关系数来反映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
这种更精确地相关系数就是皮尔逊相关系数(或称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