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原则中国电影史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艺术类“话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一门选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平时的教和学均应按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期末复习则要求在全而学习教材《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的基础上,以本“复习指导”为依据,切实掌握以下重点,以保证该课程的教和学收到实效。
二、复习重点第一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填空:1.“十七年”的中国电影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起四落”。
2.新中国电影自1949年至1989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3.1946年10月1H,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口己的电影制片厂是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厂的前身)。
4.1949年4月20日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是“北平电影制片厂(“北影”的前身)。
5.1949年11月26 □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是“上海电影制片厂”。
6.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新屮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是王滨。
7.解放初期私营的电影厂也生产了-•些优秀影片,如《我这一辈子》、《腐蚀》、《我们夫妻之间》、《姐姐妹妹站起來》、《关连长》。
8.建国初期,新中国电影的主要特征和与旧中国电影的根木区别是真实可信的工农兵形象登上并占领银幕。
9.影片《中华儿女》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即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來拍摄故事片。
10.成荫导演擅长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丿力史题材的影片。
11.我国第-•部彩色故事片是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的《祝福》。
12.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的3部彩色宽银幕影片是《风从东方來》、《老兵新传》和《万水千山》。
13.“两个批示”指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的两个批示》。
14.北影“四大帅”指的是成荫、崔嵬、水华、凌了风。
15.成荫損长表现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其影片的风格是“简洁明快,质朴无华”。
16.崔嵬电影作品的风格像他的为人一样“粗犷奔放,浓郁炽烈”。
17.水华擅长名著改编,他的电影作品“严谨细腻,淡雅深邃”。
18.凌了风的电影作品“明快奔放”。
(-)基木问题(“指导”捉供的只是复习的线索和答题的要点,复习和考试时应加以适当的阐述和说明。
)1.举例分析建国初期电影取得的主要艺术成就。
(1)电影创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新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吋代和生活气息。
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
(2)影片创作从生活出发,大胆创造,“提倡从纪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影片结构比较自由,不很戏剧化。
如《屮华儿女》。
2.建国初期值得重视的影片:3.简述建国初期我国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这一时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看待我国30年代以来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见教材P7—8) o4.为什么说“对影片《武训传》的批判,结束了电影创作的第一次繁荣?(见P11)5.关于影片《中华儿女》(1)从编剧方面看,“编“的痕迹很淡。
(2)影片着重塑造了胡秀芝、冷云为代表的抗联女战士的光辉形象。
⑶运用电影表现手段已经相当精彩。
6.为什么说“电影《门毛女》从改编到摄制都是成功的”?总体来看,电影《门毛女》从改编到摄制都是成功的,是因为它既保留了歌剧的精华,保留了原歌剧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和优秀唱段,乂注意了电影艺术的特点,拍摄成为一部真正的电影,而不是歌剧的舞台记录。
具体表现为:⑴ 打散了原歌剧的几幕几场和场景的限制。
(2)加强了租佃矛盾。
(3)渲染了喜儿与大春的爱情,以及喜儿强烈的爱和恨。
(4)增加了人春的反抗和斗争。
⑸电影语言的运用精练而丰富。
(6)十分注意视觉形象的特点,注意光的变化。
(7)保留了屮国文艺的一些优秀传统。
(8)极为注重环境描绘,要求典型、真实。
(9)成功地运川细节刻画人物。
(10)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7.关于影片《我这一辈子》的主耍艺术成就。
(1)剧作方面:独特的角度和结构。
(2)表演方而:既有安排、有设计,又非常生活口如,不做作,不卖弄。
(3)导演艺术方面:继承了中国进步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表现环境、气氛、人物情绪等方面,都力求真实。
8.影片《南征北战》主要的成功Z处:(1)主题集中。
(2)在中下级干部中,接触到了几个人物的内心思想活动。
(3)在写敌人方面,不是沿用-•般所谓“漫旳式”的手法,而是严格地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处理。
9.1956年前后电影的发展取得的与Z前和Z后都不同的特点:(1)向生活的各个方血拓展。
⑵艺术上大胆突破。
(3)风格、样式上比较丰富多彩。
10.1956年前后电影的发展时期值得重视的彫片:11.关于影片《董存瑞》(1)从剧作方面看,影片以塑造人物见长。
A.敢于大胆揭示矛盾。
B.不是“高、人、全”,而是把英雄人物作为普通人去描写,塑造出可亲、对信、可学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2)从电影化方而看A.运动B.节奏12.影片《祝福》的特色。
(1)人物处理(2)坏境再现(3)摄影造型(4)美工13.影片《柳堡的故事》在艺术上的特点。
(1)深入挖掘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
(2)影片充满了诗情画意。
(3)影片的歌曲具有特殊的作川。
14.影片《不夜城》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1)隐喻性镜头的运用。
(2)通过气氛对比刻画人物。
(3)坏境布置真实。
⑷注意发挥声音的作用。
A.声音参与剧情。
B・坏境音响的运用。
15.中国电影在50年代的高峰期具有的艺术特点。
(1)将时代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Z中。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
16.中国电影在50年代的高峰期存在的问题。
(1)有相当数量的影片幻想脱离现实,革命浪漫主义成了外加的表面的东西。
⑵ 现实主义深化方曲受挫。
⑶从剧作方面看,夏衍的《写电影剧木的几个问题》等书的彩响较大,主要论述的是戏剧式结构的影片,而没有提及其他结构样式。
17.中国电影在50年代的高峰期值得重视的影片:18.影片《老兵新传》在导演处理上的特点:(1)艺术构思:A.到北大荒外景实地加工拍摄,真实地再现了北人荒的人环境。
B.着力表现众多人物的各自性格特征。
C.注意运用交代环境、描写过程的叙事镜头。
(2)利用物件细节表现人物关系⑶光影处理(4)表演处理(5)技术成就19.影片《林家铺了》在创作上新的创造。
(1)关于侧重点。
(2)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的林老板的形象。
⑶结构形式⑷ 找到了与形式相适应的影像风格。
20.影片《战火中的青春》的艺术特色。
(1)力求真实。
⑵努力塑造真实对信的人物性格。
⑶喜剧色彩。
⑷含蓄、精练。
21.在未能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期值得重视的影片:22.影片《早春二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主题思想和主要人物(肖涧秋、陶岚)⑵艺术特色A.摆脱戏剧原则,探求电影的“多场景组合”B.借景抒情,情景交融C.精练地表现社会环。
D.细节描写E.其他部门的特色23.影片《小兵张嘎》的创作特色。
⑴激情化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⑵激情化作特也的影像风格,恰当地、生动地将真实的人物、环境和气氛展现在银幕24.关于影片《农奴》(1)从剧作上看,“记录性多于故事性”,“情绪多于动作”,“诗多于剧”⑵影片的风格⑶虚实转换⑷电影化25.关于影片《舞台姐妹》(1)影片的主题(2)艺术特色A.以人物的命运结构全片,以人物命运抓住观众B.以“情”动人C.对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段运川自如,达到相当的高度(3)缺点与不足26.影片《枯木逢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艺、拓展电影艺术表现力的经验(1)借鉴传统文艺的表现手法渲染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2)借鉴传统文艺的表现手法拓展对于的艺术表现力27.“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值得借鉴的经验⑴ 现实性与时代感(2)注重人物形象塑造(3)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4)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屮国特色的影片28.“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存在的问题(1)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3)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4)对电影木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29.“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主导样式和特点(举例说明)30.“十七年”中国电影侮个发展时期电影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和特点。
(29、30答案详见第一章第五节“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第二章“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基本问题1.“文革”时期的“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内容。
2.“文革”时期故事片创作情况。
(1、2答案详见笫二章相关内容)第三章“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1989)(一)填空:1.1984年引起人们极人兴趣的影片和它们的导演是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札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
2.1987年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第五代导演的两部力作。
3.张艺谋的《红高粱》在笫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获最高奖一一金熊奖。
4.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主要是指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82届毕业生。
(二)基本问题(“指导”提供的主要是复习的线索和答题的要点,复习和考试时应加以适当的阐述和说明。
)1.新吋期电影在“恢复时期”的创作种类。
(1)揭露“四人帮”罪行,反映人民群众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2)革命历史题材(3)惊险样式影片2.“五代导演”的具体界说。
3.影片《南昌起义》的最大成就。
4.影片《西安事变》的成就。
(1)真实美学思想的体现⑵显示出导演成荫镯驭错综复杂、迷茫浩瀚的丿丿J史题材和把握孑盾冲突的能力(3)善于刻lllli人物性格(4)纪实风格与蒙太奇手段的完美结合5.影片《伤逝》的艺术成就。
(1)既忠实于原著,又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补充、丰富和生发。
(2)关于影片的民族风格(3)《伤逝》引起的争论6.关于影片《骆驼祥了》的争议7.影片《天云山传奇》的艺术成就。
(1)主题开掘深刻(2)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3)从文学到电影(结构、电影手段的运川等)8.关于谢晋电影的讨论涉及的重要问题。
⑴文艺和政治的关系(2)如何看待中国电影中反映出來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道德观念⑶如何看待我国主流电影的传统及不足9.导演张暖忻的电影理论与实践10.导演吴贻弓的美学追求和所追求的艺术境界11.影片《城南旧事》的具体表现手法(1)多用诗的重复与变化(2)影片主题音乐的巫复与变奏12.导演胡炳榴的“三部曲”以及《乡音》引起的争论13.影片《红衣少女》的新意和艺术风格14.影片《人到中年》的成就与不足15.“新时期”中年导演探索的共同趋向与不足之处共同趋向:(1)努力恢复和发展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2)使银幕更贴近生活(3)追求电影的纪实风格(4)注意电影艺术综合手段的发挥,从总体上注重气氛的营造,追求诗意,创造意境。
不足之处:由于他们特有的经丿力,使他们在自C的电影创作屮容易表现岀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个人苦难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