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史课件之电影的发明
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电影的发明
• 乔治〃霍纳尔1834年发明的“活 动连接盘”或称“走马盘”或 “旋盘”,类似中国的“走马灯”
电影的发明
似动现象
• 似动现象: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 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 生理依据:当眼睛从一个刺激转向另一个刺激时,相关肌肉的动感线索 被 大脑神经解释为物体的运动 。因此,产生运动知觉的必要条件是眼睛同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改变,而不完全是实际物体的移动。
• 电影作为艺术家的精神创造,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 电影是以艺术为特制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
电影史研究内容
• 视听语言发展史 • 电影技术发展史 • 电影经济史
世界电影史
• 一、 电影技术的发明(1832--1895)
• 二、 无声电影时期(1895--1927)
• 三、 电影艺术的成熟期(1927--1945)
大了的影片画面。
• 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是出于商业目的,“电影视镜”也于1895年滞 销,但是35mm胶片和胶片两边打孔牵引技术却沿用至今
电影的发明
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爱迪生出品的《蝴蝶之舞》 (Butterfly Dance)的35 毫米电影胶片,成为全球电影 胶片的标准。
约1894–1895年旧金山的一个电 影放映点
关亍电视
• 电视媒体是传播信息、文化的工具
• 电视具有教育性、娱乐性
• 电视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 电视是现代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 电视是一种艺术 • 电视具有艺术属性,电视具有商业属性,电视还具有公众服务功能
电视发展史
• 一、电视技术史
• 1.电视的诞生 • 2.彩色电视 • 3.录播电视 • 4.有线电视 • 5.卫星电视 • 6.高清电视
•
• • • •
第四章 西斱现代电影时期(1946-1978)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奥逊〃威尔斯与现代电影观念的滥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现代主义电影的兴盛发展
第七章 高科技时代的影视艺术(20世纪90年代 —) …… 第八章 新世纪影视艺术发展分析与展望 尾声:艺术精神的坚守
电影的发明
电影产生的物质条件--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 人的视听感知特性
视觉暂留原理
人所固有的生理心理感应特性。即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物
像 在视网膜上还能够停留一段短暂的时间。
心理补偿机制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知觉具有想象补充的功能,即“完型” 的需要。当图形出现缺口时,人的视知觉会有将其补充恢复到应有 “完型”状态的冲动。同样一格格静止画面也会被补充为完美的运动 过程。
•
电影的发明
活动电影机的优点
• 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携带。适于户外及各种场景的拍摄 • 以16格/秒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更接近24格/秒的正常速度,图像清晰 稳定 • “活动电影机”集摄影、放映和洗印三种功能为一体,使用赛璐珞软胶片。
• 解决了机器的片带牵引问题。依照缝纫机的“动-停-动-停”原理制造了抓 片机械
电影的发明
完形心理学家 明斯特伯格的观点
• 深度感和运动感是电影影像感知的最基本层次,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知
觉形式
• 影像的运动是观众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加以补充完成的。观众在观影过程 中,会不自觉或自觉的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影片画面之间断裂做 出心理补偿。 • 观众对影视媒体中运动影像的感知是根据左右对称、近大远小等日常生
印象,产生运动感。
• 最早的电影每秒12帧,看起来动作较快
电影的发明
• 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 瑟夫· 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 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 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 间,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 了“诡盘”(Phenakistiscope)。 • “诡盘”使静止的分解图像产生 了动感,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
•
• • •
第六章 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20世纪60年代—)
第一节 世界电视业的繁盛及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症状国电视艺术 第三节 英国、日本等国的电视发展状况
•
• • •
第三章 电视艺术的早期形态(21世纪 30—50年代)
第一节 电视的发明 第二节 电视艺术的形成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交互影响
• • • •
• 七、多元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1989以后)
• 八、香港电影、台湾电影
电影的发明
电影的发明
•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奥古斯都· 卢米埃尔和路易· 卢米埃
尔兄弟在巴黎用自己研制的活动放映机公映了他们拍摄的
10部电影
• 人们将卢米埃尔兄的电影的公映日作为电影的诞生日。
• 电影是众多人共同创造的,是世界科技发展的综合产物
• 四、 电影艺术的发展期(1946--80年代末) • 五、 高科技时代的电影艺术(90年代--至今)
世界电影史
• 一、电影的诞生 • 二、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 • 三、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 四、美国好莱坞的主义 • 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影视史论
影视艺术的产生发展脉络与历史价值
关亍电影
•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第七艺术
• 电影具有新闻传播载体的功能
• 电影已渗透入人类的生活,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并包含教育、 宣传、政治等诸多内涵,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现代工业为物质基础的艺术产品的生产,属 于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领域
•
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巳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 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 门》等12部影片。 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
的电影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被 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 八、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
• 九、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 十、新好莱坞电影与新德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 一、中国电影的兴起(1896--1932年) • 二、三十年代电影(1932--1937年) • 三、抗战及战后电影(1937--1949年) • 四、“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年) • 五、“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年) • 六、“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1989年)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1895-1926) •
• • • •
第五章 东斱民族电影的勃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东方民族电影阐析 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电影 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脉络 其他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
•
• • •
第二章 经典电影时期(1927-1946)
第一节 美国经典叙事传统的建立 第二节 欧洲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观念 第三节 中国及亚洲电影的发展状况
似动现象是人的视知觉的固有特点,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从研究似动现象
开始的
电影的发明
完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观点
“型”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和结构,与视觉感觉活动密不可分。它不是 静态的和不变的印象,也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的和,而是将各部分的感
觉凑成一个整体。
• • 阿恩海姆证明:感知,尤其是视知觉,具有思维的一切能力,即视知觉 本身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即使事物的某一部分被掩盖、中断或暂时缺席,它也会被观看者完整真 实地“看出来”
• 可将影像投影到银幕上供多人同时观看,从技术上确立了投影式电影的群 体参与性。在获得更多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为电影作为大众化仪式性娱乐方 式建立了基础。
电影的发明
电影的发明
巴黎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
《水浇园丁》电影海报
早期电影
早期的电影创作
• 爱迪生—好莱坞的商业精神
• 卢米埃尔—电影的现实主义思潮 • 梅里埃—电影叙事手法的开启
电影的发明
电影的发明
活动放映术—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 几乎与马莱同时,美国的爱迪生创造了每格凿有四组小孔的35毫米影片, 并发明了“白热灯”,1891年,他采用了马莱连续摄影的方法制成了 “电影视镜”。 • “电影视镜”是一个长方形立柜式的箱子,重500磅,外面有一个 2.5mm的放大透镜。可放映50英尺35mm影片,放映速度是46格/秒。 影片首尾相连,用马达驱动后循环放映。每次只能容一人在窥视孔上看放
电影的发明
连续摄影术—幕布里奇的连续照片
• 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 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 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 看到了骏马的奔跑 。
电影的发明
连续摄影术—马莱的摄影枪
•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艾蒂安· · 朱尔 马莱为了拍摄鸟的飞行系 列动作,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每秒连续拍摄12张 照片的“摄影枪”。 • 马莱在另一位发明家强逊制造的“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 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马莱把利用软 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 幕布里奇的发明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电影,而在技术思想上马 莱完成了一个飞跃。 • 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动机各异,但都是为了科学目的:研究运动
• 二、电视媒体史
• 1.电视媒体的诞生 • 2.电视媒体的恢复与重建 • 3.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 • 4.电视媒体的重组与整合 • 5.超级传媒集团
• 三、电视节目史
• 1.节目形态初具 • 2.节目形态大发展时期 • 3.节目形态成熟深化 • 4.节目形态创新演变
《影视艺术史》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