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应用
概述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核算成本的方法,它将企业的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产品上,以便更准确地计算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的作业或产品特征进行分配,从而实现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1.作业:作业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可以独立计算成本的单位。

一个作业
可以是一项产品的生产、一项服务的提供或一项特定的工作任务。

2.成本驱动因素: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影响作业成本的主要因素。

它可以
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复杂性、作业的时间或其他相关因素。

3.成本汇总:成本汇总是将成本按作业进行分类和汇总,以便更好地分
析和管理成本。

成本汇总可以通过作业成本表或作业成本卡进行。

4.分配基数:分配基数是根据成本驱动因素确定的用于分配成本的量度。

它可以是作业的数量、作业的时间等。

分配基数的选择应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加以确定。

5.分配率:分配率是指确定成本分配比例的方式。

它可以是实际成本与
分配基数的比率,也可以是预算成本与分配基数的比率。

分配率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进行。

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
1.多产品企业: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多产品企业更准确地计算各个产品
的成本,并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

2.定制生产企业:对于定制生产企业来说,每个订单都是一个独立的作
业,作业成本法可以提供精确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手段。

3.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的作业成本往往难以估计,作业成本法可以
帮助服务业企业进行成本的分配和控制。

4.周期性生产企业:对于周期性生产企业来说,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
业在不同的生产周期内对成本进行分配和控制。

实施步骤
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步骤如下:
1.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特点,确定作业的范围和分类。

2.确定成本驱动因素:根据作业的特点和成本的性质,确定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

3.设定分配基数:根据成本驱动因素选择合适的量度标准,作为成本的分配基数。

4.确定分配率:根据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确定合适的分配率,用于计算作业的成本。

5.进行成本分配:根据成本汇总表或作业成本卡,按照分配率进行成本的分配。

6.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通过对各个作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和决策。

优点和限制
作业成本法具有以下优点:
•精确计算成本: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计算作业或产品的成本,提供基于实际情况的成本信息。

•分析成本变动原因: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分析成本的变动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改进。

•支持决策和控制: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成本信息的细分和明细,对于企业的决策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业成本法也有一些限制:
•数据收集困难: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可操作性有限:作业成本法对于作业的定义和成本的分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操作性,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不适用于连续流程生产:作业成本法较难应用于连续流程生产的企业,因为连续流程生产往往没有明确的作业可供分配。

结论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为企业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方法。

通过根据成本驱动因素进行分配,作业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计算和管理作业或产品的成本。

尽管作业成本法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在多种情况下仍然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