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专项练习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2.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00℃。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
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雪是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很多谚语蕴含着物理知识,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其中,河水结冰属于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霜的形成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
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是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
6.如图所示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当热管的热端受热时,吸液芯里的液体吸收热量变成蒸气,这一过程叫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蒸气在管子里跑到冷端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液态,液体通过吸液芯又回到热端。
7.某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是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可能在 _____℃;8.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
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_______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
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9.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A. 升华现象B. 液化现象C. 汽化现象D. 凝华现象10.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A. 汽化B. 液化C. 凝华D. 升华11.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凝固B. 夏天洒水降温——液化C. 秋天细雨绵绵——升华D. 冬天大雪纷飞——凝华12.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
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减慢水分蒸发的是()A. 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B. 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C. 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D. 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13.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A. 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B. 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C. 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D. 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14.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B. 温暖的阳光里,冰化成潺潺的流水C.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D. 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表服也会干15.如图所示,烧杯里装着水,试管中装着酒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给烧杯加热使水沸腾,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A. 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B. 温度能达到沸点,且能沸腾C. 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16.“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伟大成就之一。
古人通过观测天体运行,总结出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诗句“一朝秋暮露成霜”,描述了“霜降”前后的气温变化。
下列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露和霜都是液体B. 露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C. 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D. 霜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的17.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
”——“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D.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18.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
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 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 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 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19.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
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
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吸收热量B.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C. 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D. 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20.如图所示,从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A. 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B. 这是某种晶体的凝固图象C. 该物质熔化过程历时4分钟D. 该物质的熔点是48℃21.小军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绘制了该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
请根据图像回答问题:①该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___________。
②该固体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___________min。
2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小兰和小伟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实验。
(1)图甲装置中给烧杯加盖的目的是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2)观察气泡可判断图甲中水处于_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
(3)小兰和小伟根据各自的实验数据绘制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乙中A 、B 所示。
由图像可知,小兰和小伟所用水的质量大小关系是A m ________B m 。
23.小刚与小健在家用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制作冻豆腐,将豆腐切成正方体后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一天后取出来观察,豆腐的形状与图中第 _____幅图像。
盛夏,打开冰箱门会看到“白气”,这是 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个过程要 _______热量;(2)他们在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搅拌使盐溶解后插入一支温度计,放到冰箱冷冻室。
一小时后发现部分盐水已经结了冰,此时小刚读出杯内温度计的示数如图④,示数是 _______℃;(3)小健观察到冰箱的冷冻室内积着厚厚的霜,这些霜的形成是 _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小健家把食物放进冰箱时喜欢盖起来或用保鲜膜包起来,因此小健家的冰箱应该更 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产生霜。
参考答案1.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答案】 38.32.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00℃。
【答案】①. 低②. 低【解析】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水的沸点随大气压增大而升高,所以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低于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低于100℃。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
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___________热,雪是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①. 放②. 凝华【解析】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中的冰是由水放热凝固形成的;雪是由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很多谚语蕴含着物理知识,如“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其中,河水结冰属于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霜的形成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①. 凝固②. 放出5.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
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
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是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
【答案】①. 液化②. 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温度较低,倒入纸杯后,纸杯的温度也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杯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纸杯上,使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
6.如图所示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当热管的热端受热时,吸液芯里的液体吸收热量变成蒸气,这一过程叫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蒸气在管子里跑到冷端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液态,液体通过吸液芯又回到热端。
【答案】①. 汽化②. 放出【解析】热管的热端受热后,吸液芯里的液体在高温下,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
蒸气在管子里跑到冷端温度降低时,这些蒸气又遇冷变为液体,发生液化放出热量。
7.某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是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可能在 _____℃;【答案】等于 208.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
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_______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
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答案】①. 吸收②. 液化【解析】路基温度上升,液氨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氨沉入棒底。
9.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A. 升华现象B. 液化现象C. 汽化现象D. 凝华现象【答案】C10.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白气”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是A. 汽化B. 液化C. 凝华D. 升华【答案】B【解析】“白气”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11.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 春天冰雪消融——凝固B. 夏天洒水降温——液化C. 秋天细雨绵绵——升华D. 冬天大雪纷飞——凝华【答案】D12.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