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1.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C【详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底,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以下温度最接近22℃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C.人的正常体温D.无锡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答案】B【详解】A.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A不符合题意;BC.人体正常体温为36至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D.无锡盛夏室外最高温度超过35℃,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过消毒直接用来测体温是37℃和40℃的两个病人,则这两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A.37℃和40℃B.40℃和40℃C.39℃和40℃D.39℃和39℃【答案】C【详解】由于体温计有缩口,在不甩的情况下体温计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过消毒后直接用来测体温是37℃和40℃的两个病人,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显示39℃和40℃,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

已知甲是水,则()A.乙是冰B.丙是水蒸气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答案】D【详解】AB.由于甲是水,由甲转变成乙要吸热知道,乙是气体,可推导出丙是固体,故A、B错误;CD.从丙到甲是熔化过程,要吸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5.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在15~20min内没有吸收热量B.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C.该物质熔点为80℃,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D.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答案】C【详解】A.由图乙可知该固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物质在15~20min内为熔化过程,要持续吸热,故A错误;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C.由图乙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80℃,熔化过程为10min~25min,持续时间15min,故C正确;D.本实验是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有计时工具和测温工具,不需要天平,故D错误。

故选C。

6.如图,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水中出来后,人体表面的水蒸发放热,所以人感觉冷B.有风的时候比无风的时候更冷,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了人体表面水的蒸发C.人出水后比在水中要冷,这是因为泳池内水温高于人的体温,而空气温度低于人的水温D.人从泳池出来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人体表面液化,所以人感觉冷【答案】B【详解】ACD.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因为人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收热量,导致人体表面温度降低,所以人感到特别冷,故ACD错误;B.有风的时候比无风的时候更冷,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了人体表面水的蒸发,加速了蒸发吸热,故B正确。

故选B。

7.下列对有关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B.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防止菜被冻坏的C.夏天,乘坐有空调的公交车,车窗上有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玻璃内侧D.感冒发高烧时在身体上擦拭酒精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答案】B【详解】A.冬季,湖水结冰是水的凝固过程,凝固是个放热过程,故A错误;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时会向菜窖内放热,使菜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把菜冻坏,故B正确;C.夏天,车外温度高,车内温度低,车外的水蒸气液化放热,水珠附着在玻璃外侧,故C错误;D.酒精在常温下可以迅速的汽化,汽化要吸热。

所以在发烧病人身上擦些酒精,利用酒精汽化吸热降低体温,故D错误。

故选B。

8.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答案】36 -14【详解】[1]由图可知,两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图甲中,40℃在30℃的上面,此时的温度高于0℃,示数为36℃。

[2]图乙中,20℃在10℃的下面,此时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14℃。

9.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冰箱。

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会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采用了______的方法来加快蒸发;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其制冷效果会更______(选填“好”或“差”)。

【答案】吸热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好【详解】[1]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纱布上有水,水蒸发时使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要吸收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2]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篮子上罩纱布袋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

[3]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使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加快水的蒸发吸热,其制冷效果会更好。

10.把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写出来:①樟脑丸消失_____②雾消散_____③霜、雪的形成_____④高温下,铁变成铁水_____⑤火山爆发的岩浆变成岩石_____⑥棒冰表面冒白气_____。

【答案】升华汽化凝华液化凝固液化【详解】[1]樟脑丸消失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2]雾消散,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

[3]霜、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4]高温下,铁变成铁水,是由固态到液态是熔化。

[5]火山爆发时岩浆变为岩石,是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

[6]棒冰表面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1.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2℃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最舒适的房间温度为23℃D.苏州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答案】C【详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零下18℃,故B不符合题意;C.正常情况下,让人最适合的温度约为23℃,故C符合题意;D.苏州的最低气温正常都是高于零度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为防控“新冠”疫情,全校师生都要进行“晨、午、晚”检。

小红用一支甩好的水银体温计给全班所有同学测量体温,从第一位同学开始测到最后一位同学结束,期间都没有甩,则体温计最终所显示的温度一定是()A.第一位同学的温度B.最后一位同学的温度C.最中间一位同学的温度D.体温最高的一位同学的温度【答案】D【详解】由于体温计的结构特点,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中,所以没有及时甩过的体温计只能记录温度最高的数值,因此最终所显示的温度一定是体温最高的一位同学的体温,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B.此时水的沸点是100℃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D.DE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答案】C【详解】A.图像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水在98℃沸腾,沸点是98℃,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在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固体的熔点是0℃,此过程中物质正在熔化,是晶体,故C正确;D.DE段该物质沸腾,处于液态,故D错误。

故选C。

14.对下列物理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所有的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是通过减小液体表面积来减慢水分的蒸发C.炎热的夏季,户外游泳刚上岸的人感觉冷,是因为岸上的气温比水的温度低D.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答案】D【详解】A.只有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A错误;B.将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减慢了空气流动速度、降低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B错误;C.炎热的夏季户外游泳刚上岸的人感觉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故C错误;D.使气体液化的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故D正确。

故选D。

15.贵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

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A.云B.雨C.霜D.雾【答案】C【详解】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体,是凝华现象。

雨、雾、云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高空形成的就是云,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上形成的就是雾,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是露。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6.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一个液体球“变”成了固体球。

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A.熔化吸热 B.凝固放热C.液化吸热 D.凝华放热【答案】B【详解】由题意可知,王亚平老师将一个液体球“变”成了固体球,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所以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固,凝固过程放热,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答案】C【详解】A.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B.雪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C.露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18.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分别盖上相同的干燥玻璃板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玻璃板___________(选填“a”或“b”)的上表面有小水珠。

【答案】a【详解】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温度高,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板的上表面;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板的下表面。

19.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毒,而且是为了防止口中的水蒸气在镜面_____,使镜面模糊;医生为病人打针前,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有凉凉的感觉,这是因为酒精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