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1.体育管理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五大要素体育管理:是一定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管理客体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创新等职能,实现既定目标的综合活动过程。
作为一种综合活动,体育管理包含着以下五大基本要素:①管理主体:即在管理活动中发号施令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②管理客体:即在管理中接受管理的人、事、物等③管理目的:即管理意欲达到和实现的目标与要旨④管理职能和方法: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和实施管理的手段⑤管理环境或条件:管理所处的内外背景和具体境况(寓意广泛)2.体育经营、体育行政、体育领导与体育管理的关系体育经营与体育管理:体育经营应是体育管理的上位概念体育行政与体育管理◎体育行政特指体育行政部门有效推行政令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活动,它主要特指在行政系统内,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或形式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体育行政的范围与内容远较管理为窄体育领导与体育管理:领导实质上也是一种管理;领导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战略性的管理、超前的管理、“超脱”的管理。
3.体育管理的特征①目的性:为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正确理解效率与效益的关系(效益=效率×目标方向);妥善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②综合性:要求体育管理者多维度、立体式地分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③人本性:以人为中心④创新性:坚持开拓创新、改革发展⑤艺术性:除了硬件技术外,还特别需要超常的思维、灵活变通的能力和艺术4.体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管理的含义体育事业:为全社会和广大民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利益的体育需求,推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业和活动的总称。
体育事业管理:体育行政部门及体育事业单位为推行体育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创新等,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体育服务需求的综合活动过程。
5.体育产业和体育产业管理的含义体育产业:为社会生产和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同一类经济部门的集合体育产业管理:以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为目的,为实现体育产业经营目标所从事的各种有关管理工作*6.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区别①在产品性质上:体育事业从事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不具营利性特征;体育产业则从事非公共产品的生产,具明确的营利性特征②在运行机制上:体育事业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各级行政部门及相关组织协调配合实施;体育产业则按照“生产-供应-需求”的经济机制运行③在目标任务和资金来源上:体育事业主要由公共财政支出,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实现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和为国争光的目标;体育产业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体育消费需求④在组织形式上:体育事业由自上而下、隶属关系明晰的行政组织系统构成;体育产业由是由分散且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构成7.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的含义、基本特征和管理原则公共产品:指供社会公众共同消费的产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它通常是指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
基本特征:⊙消费上的不排他性:即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人对同一产品的消费;⊙非竞争性:公共产品生产出来后,增加消费不会使其生产成本相应增加⊙收费上的困难性:即生产者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消费公共产品支付费用的人管理原则:①由政府担当投融资者兴建和生产公共项目与产品;②公共产品的价格通常由政府垄断性决定;③政府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因而容易引起“搭便车”行为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常是企业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不能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消费者同时消费。
基本特征:●消费上的排他性:即一个人对私人产品的消费会减少他人对同一产品的消费;●消费的有偿性:私人产品是采取购买、付费的方式消费的,不会导致“搭便车”。
管理原则:①由企业或厂商充当投融资者兴建、生产私人项目和产品;②私人产品的价格通常由市场竞争决定。
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产品,也不是纯粹的私人产品,而是兼有两类产品的性质。
基本特征:①一定程度上的排他性②非对抗性③收费上的可能性管理原则:①由有共同利益的若干主体联合,或由一个主体挂帅、其他主体参与投融资者兴建、生产俱乐部项目和产品;②俱乐部产品的价格按照其经济属性,由市场决定或由政府规定;③通过出售资格等方式向消费者(成员)收费。
8.正确认识和理解“体育产业化”的实质(将之与第六章第36条“体育产业化”的含义结合起来理解)㈠体育产业化问题的核心在于体育产品与服务科学分类⒈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必须对体育产品服务进行科学分类以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目的和运动性质为标准,可将体育产品与服务分为:体育健身康复产品与服务;体育休闲娱乐产品与服务;运动竞赛表演产品与服务;体育咨询与培训产品与服务;运动服装、器材产品与服务等。
2.保罗·萨缪尔森关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分类理论为体育产品的科学分类提供了理论武器现代经济学在研究产品的经济性质和管理政策时,将产品从一般意义上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需要说明的是,各类体育产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这是因为体育产业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那么体育产业所包含的产品范围,也应当满足同类产品可以相互替代的性质。
3.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混为一谈,源于简单地将体育的公益性等同于体育公共产品◐我国的体育体制发端于计划经济时期,在改革开放中又长期承担着国家的一些政治使命,使得我国体育体制改革一直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部分学者简单地将体育的公益性等同于公共产品,且错误地认为这些产品只能由政府或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和提供,而相对忽视了企业或私人在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⒋体育生产所具备的信息经济特征,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和私人产品提供存在着兼容的可能性(二)效益是检验不同性质生产组织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成效的基本标准⒈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的强制力决定了它在公共服务安排(包括监督)、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可以直接生产某些纯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间接生产自然垄断的公共服务(如特许经营、补贴等)。
然而,必须说明的是,只有在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所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效率较高时,政府直接参与体育服务与产品经营才是可取的。
此外,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不付费也可使用,客观上决定了体育公共产品供给难以完全满足大众体育需求,而体育公共产品同时又具有公益性,此时,政府职能就表现为代表社会征税。
因此,简单地认为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并完全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来提供,实际上是对体育公共服务的一种误解,进而导致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在体育公共服务乃至体育私人产品供给上的“越位”。
这也正是体育公共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市场化改革的立论基础。
⒉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着引进市场机制以提升效益的空间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和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较之非市场机制能将成本、收入与需求非常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
市场机制的这一优势不仅表现在纯私人产品的生产与服务方面,而且在公共事业的市场化运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正确认识体育产业化的实质“体育产业化”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广袤的概念,也是一个过程。
它主要包含这样五方面的含义:①体育产业化意味着观念的转变。
一是要转变将体育作为纯公益事业的观念;二是要转变将体育的公益性等同于体育公共产品的观念;三是要运用市场经济“产业化”的理念运作体育事业,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②体育产业化必须实施资源配置市场化。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通过法规、政策及体制改革等手段,形成以市场作为配置体育资源的基础性条件。
③体育产业化要求产品的生产者形成关注市场和消费的机制。
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体育产品生产者和服务者面向市场、关心市场、关心产品与服务质量、关心消费,并以市场为中心调整体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结构和营销手段等。
④体育产业化与体育社会化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体育运动;通过专业化协作方式生产体育产品与服务;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体育消费的规模和档次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⑤体育产业化的前提是体育产品的商品化。
使市场成为检验体育产品与服务质量和生产者营销手段的基本尺度;以商品化方式实现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增强体育运动自身的造血功能。
第二章9.体育管理体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的特点与优劣体育管理体制:指体育管理的机构与组织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①政府管理型(集权型、集中型)特点: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体育的各项事业优劣: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有利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
但不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甚至抑制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最终制约体育的社会化发展。
②社会管理型(分权型、分散型)特点:主要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实施对体育的管理优劣:有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积极性;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体育组织内部独立地进行民主管理。
但政府较难在全局上进行强有力的协调与统一,进而导致对体育宏观管理的失控。
3.结合型(混合型、中间型)特点:这是一种由政府有关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共同管理体育的体制类型优劣:有利于形成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并驾齐驱,中央与地方统筹协调,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财政与市场双轮驱动的体育管理格局,有利于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主导作用,并鼓励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但其主要管理难点在于妥善地处理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地确定和划分两者各自的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正处在一个由“政府管理型”向“结合型”过渡的改革过程之中。
10.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①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③社会民族文化传统④体育的性质和发展状况。
(其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影响体育管理体制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11.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尚存的主要问题、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及其目标与基本任务主要问题:①体育管理方式单一,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②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③体育功能单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体育产业开发不力④过分依靠政府力量,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压抑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环境适应力较低,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要求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以自身的创新为基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管理新体制②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与深化。
要求体育管理体制必须突破传统体制和观念的桎梏,探索改革新思路③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
对传统的政府集中型体育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④社会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