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新课标教案10篇《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1.教师带表情范背。
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十二转的转就读zhuagrave;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的裳读chaacute;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
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
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
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
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
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
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
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
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
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
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
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
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
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 )决心()从军()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篇二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木兰诗》中“将军”所指之我见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赵福华《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南北朝民歌,以其绝唱千古的风韵,再度入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下册)。
为了使学生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正确理解句意,教科书在课后设置了这样一道习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这样“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看似直白的句子如何翻译的问题就凸现出来了。
查阅一下过去的一些注释,大多解释为“将军死去了,木兰回来了”。
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练习说明”中是这样翻译的,“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然后又从“互文”的角度加以说明:“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此说虽比以往有所进步,但总觉得让人难以接受,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将军……生存无几”怎样理解?谓之为“幸存者”,当是极少数吧?这是胜利之师吗?看到这样的解释,在我的脑海里呈现的是敌我双方尸横遍野的电影镜头,即使是胜利的一方,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伤残士兵。
于是原本诗歌整体阅读带来的欢欣和美好,一下子被蒙上了哀伤的阴影。
把战争写得如此惨淡,后面所极力铺排的喜庆氛围,不是显得有点儿轻浮和残忍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不是这样,虽然阻击战以少对多,并奇迹般地大获全胜,但作为指挥员的准尉就高兴不起来,因为他领导的5个女兵都死了,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为此他常常内疚、自责。
)我想,这并非诗歌的本意,而是译文对诗歌的偏离。
这两句诗有两点应当弄清:一是如何理解“死”。
我认为这里的“死”并非写实的“死”,而是征战时的“出生入死”,是敌我之间“殊死”的搏杀,是写意。
二是“将军”身系何人。
根据民歌主旨的分析,“将军”所指代的当是木兰。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诗句的翻译就没有了那种令人伤感的色彩,增加的是令人敬仰的壮烈与豪迈。
译文上对“死”的解释也就不必闪烁其词,从而一通而百通了。
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翻译:木兰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官至将军十年凯旋归来(或为了有点儿诗味而译为:木兰百战生与死,官至将军十年归)。
做出这样理解的合理性在于:一、从“互文”的角度分析。
既为“互文”,就应该把上句的“将军”与下句的“壮士”共同作为“百战死”、“十年归”的主语,而凯旋归来的“将军”则是本诗所赞美的主人公──木兰,“将军”与“壮士”当是为了诗句对仗需要的同位复指。
只有这样解释才能将在内容上具有互相交错、补充的上下句合为一体,达到一个完整的意境。
望文生义,把一个本来富含战争豪壮之美的画卷,肢解得如此破碎、惨淡,这是有悖于诗歌的本意的。
“练习说明”为翻译诗句提出了两个原则:一要理解“互文”的含义;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任何古诗要求以诗的形式去翻译,都如同在纯酿之中加兑白开水,何况这两句平白、质朴的民歌呢?为了索然无味的“诗味”而害义,这不值得,也不应该。
二、把“将军”理解为木兰,符合人们心理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
一个平民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如若是默默无闻地湮没在千军万马之中,那她的传奇性、戏剧性就大为褪色了,人们希望看到她屡建奇功,位至高官,成为驰骋战场的风云人物。
这是人们的期盼,诗歌也正是这样塑造的。
历史上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当实有其人,但“官至将军”可以是虚,这正是诗歌虚实相生的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很多以《木兰诗》为蓝本的戏剧、影视作品,不都是把木兰演义为“花将军”吗?这也正是这首民歌所呈现出来的民意。
也只有这样,故事才能顺理成章地向下发展,才会有木兰“归来见天子……赏赐百千强”,还要官授“尚书郎”。
试想,一个没有军衔的普通一兵,能得到如此浩荡皇恩吗?三、从诗歌语言的繁简上揣度。
蔡厚示先生在分析“万里赴戎机,……”一段时说:“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活,显得何等简练……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它不得”。
蔡先生的分析说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这段概括的是木兰的战斗生活,而不是另有其人的“将军”;二是诗歌着墨极简,字字千金。
试想,似这等惜墨如金的春秋笔法,怎可能会旁逸斜出,走一下“偏锋”呢?其实这两点大家都能达到共识,认可了这两点,那么“将军”即木兰,也就应当得到了认同。
诗歌故事情节的传奇构想,艺术手法的浪漫主义表现,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人们欣赏、仰慕、歌颂这可敬可爱的至善至美,不愿看到美好事物的毁灭(将军之死),诗歌也尽力回避血与火的战争写实,我们就更不要死抠字面意思,硬要翻译出一些大煞风景、给人添堵的文字来。
以上所见与编著者商榷,并与执教此诗者交流。
编辑短评:“将军战未死,十年凯旋归”二句的译法,素有争议。
本文作者的观点并非别出心裁。
那么,文中列出的几条“合理性”是否成立呢?(温立三)《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篇三《木兰诗》教学反思《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
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因此在教学中,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通过“初读诗歌、感知故事——细读诗歌、感受形象——深读诗歌、对话木兰”三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了“原来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化解读,品读出了一个刚柔相济、千娇百媚、隐忍刚强的英雄形象。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
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
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
“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
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
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
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
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
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
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句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木兰,因为。
”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