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11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木兰诗教学设计11篇木兰诗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
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
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诵读品味法。
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
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
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这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段,唱词大胆质疑了“女子不如男”这一传统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好吗?(二)导学过程1、质疑人物形象都说木兰是个金戈铁马的大英雄,可老师觉得并非如此,你同意吗?①木兰“叹息”不专心。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木兰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干活不专心。
你同意吗?明确:木兰停机的叹息,显示她没有心思织布,内心的不平静,引出母女对话,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
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决定替父从军,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②木兰想家不坚强。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未到战场便思念爹娘。
别人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木兰却是未到战场先思家,一点也不坚强,你以为呢?明确: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年轻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细致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使故事更富真实性,人物形象也更丰·满。
③木兰辞官有点傻。
“了动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凯旋归来,高官厚禄,可她却辞官回家,看来木兰有点傻。
你觉得呢?明确:木兰不做高官,不要厚禄,只要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耕织生活,依然是爷娘的纯真女儿。
④木兰形象的辩论。
大多数人认为木兰是巾帼英雄,也有人认为她只是传统孝女,你侧重那方观点呢?(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教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
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
“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吧。
在儒家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
因此有人认为作者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
这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能否在文中找到根据呢?(同学们自由辩论发言,可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聪明、勇敢、勤劳、孝顺、不慕富贵的女英雄木兰,无疑是不平凡的。
但她的思念父母、梳妆打扮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女性细腻、真实与平凡的一面。
正是因为这种不平凡中凸现的平凡,作品的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而圆润,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2、质疑写作手法经过大家的探究和辩论,我们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了木兰这一经典形象。
虽然对人物形象的反驳我以失败而告终,但我还要质疑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我觉得诗中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
①出征准备太罗嗦。
我认为“东市买骏马。
北市买长鞭”的描述太罗嗦。
现在我把它改为“各市买用具,准备奔边关”。
这样言简意明,惜墨如金,你同意吗?明确:原文好,好在通过排比句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
②战争描述太简单。
沙场征战中,木兰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英勇作战,课文都惜墨如金。
请同学们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
如:鼓擂惊敌胆,剑出退胡骑;旷野尸成堆,大漠血流河等。
并把自己写的诗句插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后,对比一下,怎样更好呢?明确:诗的重点不是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是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只用六句对战场和战争做了最高度的概括。
这样详略得当,使主题更加突出。
③结尾比喻不恰当。
结尾比喻不太好,把人比为兔子。
现在大家把兔子换作人,看该如何说,是不是更好?明确:结尾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而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正因如此,有人评论道:“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比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小结:《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选材精当,用词准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不愧为“汉乐府”中的代表作。
3、写写心目中的花木兰(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被描绘成了一个大大咧咧、不懂三从四德,不会女红,成天骑马,充满了男孩子特点的形象。
我以为文中的木兰太完美,有些不自真实,所以我更喜欢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
你心目中的花木兰是怎样的,用笔写一写,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课后作业我对《木兰诗》的质疑。
提示: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大胆质疑。
参考示例:巾帼英雄还是传统孝女(质疑木兰的形象)战争残酷的悲歌还是英雄故事的赞歌(质疑《木兰诗》主题思想)。
木兰诗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安排:教学设计:一、课前三分钟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3、优生范读4、自读体会5、抽查朗读四、疏通大意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3、老师评价纠正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