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一等奖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2、学习《回乡偶书》:(1)、了解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
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自号四明狂客。
善草隶。
天宝初,年八十六卒。
还乡里。
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
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同学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留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同学回答,总结规律老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同学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把握读诗的方法。
(3)、同学按小组争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
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原来,他是告老还乡,家乡有他的亲戚伴侣,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生疏,特殊是年轻的一代。
儿童们不熟悉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家乡,去追求功名事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
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定,登记来便成了诗。
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涵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3、学习《夜雨寄北》(1)、了解: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
李商隐早年即以文才得牛党令狐楚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楚之子举荐,及进士第。
后李党王茂元镇河阳,慕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
他这一举动被牛党视为叛恩之行,所以令狐为相后,即使李义山屡屡致信剖析心迹,他也不予理置,李商隐因之始终过着极为清寒的幕僚生活,后至客死荥阳,潦倒而终,成为牛党争的牺牲品。
其诗作内蕴的思致深曲、情感沉厚而移情折心,也往往为其辞饰的用字瑰丽、笔法沉郁、色泽凄艳、情调迷离而魂迷目眩。
但也会由于其诗作谜样的语言而难求甚解。
历代诗评家对其大部诗作或以为情诗,或以为寓托之作。
《夜雨寄北》也是一首难解之诗。
这首诗,有的选本也作《夜雨寄内》,是写给他的妻子的;但有人考证出,此诗写于李妻去世之后,是写给北方友人的。
(2)、朗读这首诗。
(3)、同学探究诗歌的内容,先行争论,之后把记录下来的难词难句提出来。
“君问”:您(致信)垂问,但“君”指何人,不知;“归期”:归家之期;“未有期”:没有准信。
“巴山”:寓处;“夜雨”:最有利于表现羁旅之愁和不归之苦的境域氛围;“涨秋池”:绵密秋雨使池塘涨满,交代时令。
“何当”:何时能够;“共剪西窗烛”:承上文苦况向往将来欢愉。
“却话巴山夜雨时”:今夜的苦境又成了将来剪烛夜话之资料。
说明:这是一首有多种理解的诗。
(4)、诗歌中抒发的情感:表过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背诵全诗。
4、作业:课后练习题一其次课时1、学习《淮上与友人别》:(1)、了解及背景:郑谷,唐朝诗人。
字守愚,今江西宜春人。
本诗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本诗不是送别而是所握别。
淮上是指扬州(2)、朗读这首诗。
(3)、同学争论疏通文意。
体会诗中的意境。
前两句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味道。
大好的春天里却要与友人分手,心中的离愁别绪与此形成鲜亮的反差。
这里虽只写渡江人,但彼此羁旅飘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上。
这两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后两句,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
此时风笛奏起,笛声载着愁情,诉说别离的时间到了,两位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这是即景生情,颇具典型意义。
(4)、争论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了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背诵全诗。
2、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了解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初唐四杰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哀痛的情调。
(2)、朗读这首诗。
(3)、探究诗歌的内容。
首联:前句写送别地点,后句形容伴侣去的地方不远,五津风烟在望,示意不必为此行哀痛,为下文铺垫,奠定了抒情基调。
颔联:用彼此相同的境况来劝慰伴侣,既蕴含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出他的旷达爽朗的胸襟。
颈联:这是全诗的中心,对友人的深厚情意和表现出的豪迈气概跃然纸上,与前文一脉相承又有升华。
尾联:这两句是对伴侣的吩咐,也是自己情感的吐露。
豪放之情溢于言表。
(4)、争论诗歌中抒发的情感。
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式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背诵全诗。
4、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风赠》:(1)、了解: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诗人,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做过太子来宾等官。
唐顺宗永贞元年,王叔文联合一批朝臣搞了一场政治革命,几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人被贬官放逐,就是其中之一。
他被贬到几个地方去当刺马、司马等官。
长达二十多年。
公元826年冬,他奉召回朝,在扬州遇见白居易,白设宴款待他,并在宴上写了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七律给他,他就作了这首诗回赠。
(2)、解题:酬:答谢。
乐天:白居易的字。
见赠:相赠,赠我(诗作)(3)、朗读这首诗。
(4)、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内容、意境等。
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23年。
在外面,我怀念老伴侣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家乡,恍如隔世,正像传奇中的烂柯人。
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暂且靠着杯中的美酒兴奋精神。
(5)、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感。
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5、背诵全诗。
6、作业:课后练习二。
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精选篇2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文言词汇积累;2)品尝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领悟木兰保家卫国的热忱,领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究。
教学理念:以叙述、品尝、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
(板书课题)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解释,理解诗歌大意。
3、叙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
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第一、二节:打算代父从军;第三节:;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比方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预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2)主题探究。
争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A赞颂劳动人民诞生的妇女英雄;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憧憬;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究。
争论: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备忘:反映美妙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斗一笔带过)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4)叙述传奇故事。
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尝形象美。
1)依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尝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勤劳和善淳厚质朴喜爱亲人巾帼英雄坚毅英勇机敏活泼报效祖国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尝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复沓句)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
(排比句)(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3)朗读品尝。
6、迁移阅读。
孔雀东南飞(节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四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妒嫉嫌迟。
非为织布迟,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准时相遣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守节情不移( ) 妾不堪驱使( ) 便可白公姥( )2)你认为诗中仆人公的性格是怎样的?3)按原文回答:①描写仆人聪慧能干的句子是:②描写仆人自尊的句子是:板书设计:木兰诗一、传奇美1、得当的详略处理二、形象美2、丰富的人物形象三、语言美3、独特的语言风格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精选篇3教学目的一、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英勇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二、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领悟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布满传奇颜色的表现方法。
四、体会民歌刚健清爽的特色,把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一、教学中,让同学反复诵读,留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培育阅读古代诗歌的爱好。
二、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指导查阅工具书,引导看解释,熟识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自读——讲析——问答——练习,也可以协作电化教学进行。
四、支配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言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
(板书课题) 1.题解(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立刻演奏的军乐,由于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斗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斗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斗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斗。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同学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解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机杼zh),与“抒情”的“抒”区分,“杼”,“木”旁,“抒”,“扌”旁。
可汗k8h2n。
鞍鞯ji1n。
辔头p8i。
溅溅ji1nji1n,拟声词。
胡骑j@。
戎机r、戌,音x、戍,音sh)。
朔气shu^。
金柝tu^,区分:析x9——折zh6——拆ch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