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具五刑P622、六礼P383、三司推事P1384、官当P1045、公室告P696、义绝P1317、审刑院P1608、奴隶制五刑P339、九卿会审P19210、秋冬行刑P9311、折杖法P15512、绝户P159简述题1、北齐律的主要特点及贡献P1002、大明律与明大诰的主要内容P1713、永徽律中的化外人原则P1264、亲亲得相守匿与同居相为容隐的区别P87、1265、八议入律P1036、唐律疏议十恶制度的内容、特点P1237、准五服以制罪P1068、汉代独尊儒术的社会背景P73论述题1、元朝法律不平等的政策P1632、宋代折杖法P1553、清朝会审制度的发展P2164、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立法活动及宪法文件P2275、汉朝文景二帝的司法改革P856、唐朝死刑复奏制度P140名词解释1、具五刑。
具五刑是一种与肉刑结合使用的死刑。
具五刑的施行程序是先黥面,后割鼻,再斩左右脚,又用答杖打死,最后割掉首级,并把尸骨剁成肉酱示众。
2、六礼。
“六礼”是西周礼制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六道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三司推事。
遇到全国性的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御史台御史共同审理,这种由三法司主要长官会审重大疑难案件的制度称作“三司推事”。
4、官当。
“官当”是法律允许贵族官僚用官品和爵位抵当徒流罪的一项法律制度,是等级特权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之一。
5、公室告、非公室告。
“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以外的人所犯的杀伤人、偷窃财物之类行为所提出的控告;“非公室告”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对此种控告,官府不于受理。
6、义绝。
“义绝”是唐律中首次规定的另一种强制离婚,指夫妻间或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若有殴、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义断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经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异,对任何不离的一方均追究法律责任。
7、审刑院。
审刑院是神宗以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
设知院事为长官及详议官六人。
凡是上奏案件先交审刑院备案,后交大理寺复核,之后再返回审刑院详议并奏请皇帝裁决。
8、奴隶制五刑。
所谓奴隶制五刑,是指我国奴隶制时代长期存在的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
封建奴隶制五刑是一种野蛮的、残忍的、不人道故意损伤人肌体的刑罚。
进入封建社会后,奴隶制五刑开始逐渐被废除。
9、九卿会审是指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共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10、秋冬行刑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的制度。
汉代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
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
11、折杖法所谓“折杖法”,是在北宋初年实行的一种轻刑办法。
具体是将笞、杖、徒、流等四种刑罚,统一折成臀杖、脊杖执行,折杖法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
12、绝户绝户指家无男子承继。
绝户立继承人有两种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维从妻,称“量继”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
继子与绝户之女均享有继承权,旧其有在室女的(未嫁女),在室女享有四分之三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四分之一的财产继承权。
只有出嫁女的(已婚女),出嫁女享有三分之一的财产继承权,继子享有三分之一,另外的三分之一收为官府所有。
简答题1、简述北齐律主要特点及贡献特点;1、在体例上,进一步改革法典体例,省并篇目。
将《北齐律》的《刑名》、《法例》合为一篇,成为《名例》,冠于篇首。
2、在内容上,锐意创新,推行礼法结合。
首次确立危害统治秩序的重罪十条和确立封建五刑制度。
3、立法水平较高法典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
贡献:1、是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
2、五刑制为后来的封建五刑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3、重罪十条后被确立为十恶制度,为隋唐以后历代所沿袭。
简述《大明律》《明大诰》主要内容大明律依据《元典章》体例按六部顺序编订,分别规定了六部的职权职责。
明大诰是以判例形式出现的、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
该律新增了许多禁令、罪名,且处刑多重于明律,手段残忍,其惩治对象主要是贪官与豪强。
简述《唐律疏议》的化外原则。
关于化外人相犯,唐律将其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类是“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即同一国别的外国人之间发生侵犯时,以其国家法律为准。
第二类是“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即不同国家的外国人,或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相互侵犯拾,适用中国法律。
这已规定,即=既维护了唐王朝的国家主权,又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尊重外国习俗和法律的大国风度,有利于与其他各国的正常交往。
简述亲亲得相首匿与同居相为容隐的区别。
与汉朝亲亲得相首匿相比,唐朝同居相为容隐的范围比西汉有所扩大。
八议入律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而应报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其刑罚的制度。
八议的范围是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该制度源于西周时的八辟,曹魏律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入律。
它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具体化。
《唐律疏议》中十恶制度内容特点唐律中的十恶是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威胁统治秩序的十种重罪的总称。
十恶制度就是对这十种犯罪予以严惩的一整套规定。
所谓十恶是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的犯罪,源于北齐律中重罪十条。
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立十恶制度,唐律承袭此制。
特点:维护以父权、夫权为核心的传统纲常礼教和以君权为核心的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准五服以制罪指的是将属于丧葬之礼的“五服”制度与法律结合,凡亲属间的犯罪,均根据服制的轻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
五服制罪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原则在家族范围内的体现,它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
汉代独尊儒术的社会背景1、原有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政策的弊端日益凸显,农民流逃现象不断发生,汉政府的财政基础收到威胁。
2、地方权力日益扩大,中央政府的安全受到威胁。
3、对外而言,匈奴的崛起使得汉朝外患日益严重。
4、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独尊儒术与统治者日益增强的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愿望相符合。
主观题元朝法律中民族不平等政策1、以法律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将民众划分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在科举任官中都有一系列优待蒙古、色目人而限制汉人、南人的法规。
2、定罪量刑上的民族差别规定宗室及蒙古人案件,由中央大宗政府负责,汉人、南人诉案归刑部,且审判官员需是蒙古人。
不仅如此,在法律中明定蒙古人犯罪与汉人犯罪同罪异罚。
说明清朝会审制度的发展。
清朝在承袭明朝会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处一套更为完善的会审体制。
1、九卿会审,这是在明朝九卿圆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会审组织。
它规定,凡属全国性的重要案件,特别是每年判决的斩监候、绞监侯案件,需要由九卿组成最高以及的会审机构会同审理。
2、秋审指的是九卿詹事科道在每年秋天需要将已经审核或审理过的地方斩、绞监侯案进行参阅。
3、朝审指的是每年需要将刑部判决的案件、以及京城附近发生的斩监、绞监侯案件进行复审,其举行时间略迟于秋审。
4、热审指的是大理寺会同各御道史及刑部有关官员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
其目的是加快杖刑案件的审理判决,疏通监狱,以防在酷暑天气庚毙狱囚。
评述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活动及宪法文件评述;首先清末立宪是在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其目的是想通过立宪来摆脱自身统治危机,从而巩固清朝统治。
其次尽管清末立宪活动处于清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中,但清朝统治者始终处于社会进步力量的对立面和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中,因而不能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变革中的主导作用。
最后,从其本质上看,预备立宪只是清政府为反对革命,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手段,它体现了维系皇权的本质。
但从其对专治政治的否定而言,其表明皇帝的行为必须符合宪法。
这无疑是一次进步。
文件;《钦定宪法大纲》从本质上看,关于君上的大权的规定实际上是将君主已有的独裁权力加以文字化而已。
《十九信条》是清政府于武昌起义后抛出的一个以应付时局、挽救自身统治的应急性宪法文件。
汉文景二帝司法改革汉文帝刑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肉刑: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
汉景帝两次下诏减少笞数,而且规定了刑具规格、受刑部位以及施行是中途不得换人。
改革之后,除死刑外,还有笞刑,而宫刑未改。
唐朝死刑复奏制度唐代刑事案件,通常先由中央有关部门复查,然后报请皇帝裁定,但又规定死刑执行前必须进行复奏。
但是除了犯恶逆以上重罪及部曲奴婢杀主人等死罪,不需复审且不受时间限制,即可执行。
者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对待死刑执行的慎重态度,也反映了统治者绝不因此而贻误对重罪的严厉制裁的立法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