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时间:60分钟分值:88分)1.(2015吉林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11分)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6分)解析: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2分)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
(2分)(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解析: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
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
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
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
(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答出诗歌重叠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2.(2015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11分)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5分)解析:首联写万家团聚之际,诗人在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颔联“一年将尽”“万里未归”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羁旅生涯。
答案:刻画出一个羁旅思乡者的形象。
(2分)除夕之夜,诗人远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
(3分)(2)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收束全诗。
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
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
第二,诗人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抱多大希望。
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
此时此刻,诗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
这就是所谓的“余味”。
答案: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
(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
(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分)(分析酌情给分)3.(2015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11分)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解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首句,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色,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
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对西湖无尽的留恋,用感情带动写景。
答案: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
(2分)(2)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下阕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前一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
“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阕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
词之下阕,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廓苍茫的背景,寓情于景,寄托了作者的“出尘”思想。
答案: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作者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作者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
(3分)4.(2015 重庆铜梁一中高三9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11分)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润州等地赈济灾荒,路过常州时曾在此野宿,作此诗;除夜即除夕夜。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5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作者的感情,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
答案: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6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答案: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残灯”不嫌弃作者的情态,表达了作者除夕夜旅居他乡漂泊孤苦时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这是作者的无奈与自嘲。
5.(2015江西南昌八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秋思寄子由①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
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
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
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分)解析: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萧条,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光阴徒催人老。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答案:“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
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5分)解析:诗人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看淡。
因此,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
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答案: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拉走。
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6.(2015河南南阳一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11分)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康与之冯夷②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
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
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
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
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解析: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的有直抒胸臆,间接的有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修辞手法等。
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
答案:①想象。
词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写出漫天大雪、洁白雪花片片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
②比喻。
词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词人的喜爱之情。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5分)解析: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
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
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答案: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词人形象。
月光朗照,引人雅兴。
想象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①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5分)解析:作者登楼而望,春山堆叠,茫茫烟波阻隔了归家之路。
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句中的“春山”与“烟波”象征了家园被敌侵占,国家政局飘摇动荡的局面,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在匡扶国家社稷途中的种种阻隔。
答案:词人登高楼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住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