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专题复习
作者描绘了一幅美好惬意的早春图景, 在这写景的文字中,满蕴着作者对春 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 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 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对此的描写予以抒发。我 国古诗词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 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 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二)间接抒情,即借助写景、叙事、议论等来表达感情、 披露心迹,它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 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 发感情。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 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复堤杨柳醉春Hale Waihona Puke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二 表现手法:为了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都使用了丰富的表 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鉴赏,就是在整体把 握诗歌的基础上,分析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及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 作品主旨的作用。要通过平时的训练,使自 己获得正确解析各种表现手法的能力以至形 成技巧,以达到正确作答的目的。
诗歌复习专题(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 抒情方式: 是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主观感情的 表现和抒发。诗人抒情言志的方法 多种多样,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 抒情两类。
(一)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 陈自己的喜怒哀乐,能鲜明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 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作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抒发了诗人功业 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 蔑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5、组合,即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直接把 物象排列组合的一种艺术手法,类似于电视中的蒙太奇。 其作用是使意象鲜明,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来体 会诗歌的思想内容,令人回味无穷。 马致远《秋思》全曲前三句由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 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 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杨柳岸,晓风残月” 都是意象组合的名句。
在感叹贾生治国安邦的才能得不到施展中, 矛头实指晚唐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 统治者,又寓有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间接抒情 议论:即表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见解,常放在 记叙或描写后面,起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突 出主旨的作用。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 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间接抒情 借古讽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曲折地 反映对现实的关注。这是咏史怀古诗中常见的表 现手法。
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无名氏的《杂诗》: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 春。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以想象中的故园梨花溪月之幽雅高洁来反衬游子客居异地, 有家难回的羁旅愁怨,属于以“乐景衬哀情”。
常用的表现手法
3、比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就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歌中常用比兴开头, 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诗经》中大量诗歌都运用了 比兴手法。《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 徊”,就是比兴,给全诗奠定了哀婉缠绵的基调,又是刘 焦爱情的形象化表现。 4、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词很讲 究用典。它的作用是言简意丰,耐人寻味;深化内涵,强 化主旨;生动形象,委婉含蓄。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 北固亭怀古》连用了五个典故,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而 又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 庭树,孤客最先闻。”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 过,何日是归年。” 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
透露了思归的感伤,是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对秋景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寂寞思乡之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 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 格化的色彩。这是不少咏物诗的特点 。
常用的表现手法
1、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 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 现手法。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 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韩 琦《点 绛 唇》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 添憔悴。乱红飘砌, 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愁? 愁无际。武陵回睇, 人远波空翠。
“乱红”两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悲凉气氛。“滴尽胭脂泪” 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抒发了作者的伤感年华流逝之情。
常用的表现手法
2、映衬,也叫衬托,是指不直接的、正面的描写,而是 通过以此托彼、以虚衬实等方式,来状写那些难以直接表 现的事物及其蕴藏的情致和深意,能使事物的特色鲜明突 出。
映衬的方法主要有:正衬,即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 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写哀情。映衬可借宾衬主, 以景衬人,以景衬情等。
注意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是两相对照,以突出各自的 特征,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反衬(以动衬静)
刘方平的《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 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写梨花飘零,满地狼籍,与美人迟暮、泣泪涟涟两相映衬, 引发读者对美人身世可悲、青春暗逝的类似联想,属于 “以哀景衬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