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教学点泸州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姓名唐胜涛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期201 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论文内容目标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
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
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
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
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
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一)曲折的人生经历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
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
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渊明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其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义熙元年时在彭泽县令任职仅八十多天便弃官,从而结束了自己长达13年的官场生活。
从此他彻底脱离了官场而选择隐居,直到其六十三岁而逝。
陶渊明的遁世归隐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避世的手段,更是陶渊明后期田园诗创作的风格主流,开创了文学创作上的新气象。
(二)动荡的社会生活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的动荡时期,“杀夺而滥赏”、“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经历了孙恩、卢循、徐道覆、桓玄等多次叛乱后,脆弱的东晋政权也走到了尽头。
政治上的新领袖人物刘裕顺理成章得代替了司马氏的统治地位。
存这样一个乱杀混乱的现实环境巾,许多名人被卷进政治斗争而被杀害。
陶渊明从最开始期待自己能像曾祖一样建立丰功伟绩,但是最终遁入田园。
他像其他魏晋文人们一样选择探寻自然山水之美,摒弃尘世俗务的羁绊,最终开创田园诗派。
二、陶渊明入世与避世的儒道思想转变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在前期,陶渊明主要受儒家的“大济苍牛”思想理念的影响,一直以“猛志逸四海”来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努力来建立像曾村那样的报国功勋。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删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
年轻的陶渊明抱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开始他那高尚人牛抱负与理想的实践。
晋室南渡和南方世族的偏安,政治的动乱削减文人的报国热情,最终造就了东晋文人追求人世和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
东晋一朝,地方军阀和豪强势力对中央政权的争夺的纷争不断。
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无法得到现实的认问和实现。
陶渊明往为官与出居之间徘徊,最终选择厂弃官归隐乡野,而从前深受儒家影响的人世救民的思想也开始渐趋向道家的隐逸。
魏晋时期的动荡加速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失望,而道家的追求自我的思想开始渐渐受到重视。
在晋宋交替的现实面前,陶渊明深深感受到现实现状并非儒家思想所能改变的意识到儒家义道德的空虚无用。
中国古人很久以前就对“自然”一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自然山水和人文之间的联系也有很深的认识。
因此,陶渊明选择摒弃儒家的思想,开始转向接受道家强调个体、牢真的自然思想,追求自己人格的独立与洒脱,开始了田园诗歌的创作。
三、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陶渊明之出仕追求事功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与表现,其归隐田园显然也主要受到儒家洁身自好、固穷守节思想之影响,尽管他的思想是复杂甚至矛盾的,道家追求个人自由的隐逸观、当时流行的享乐性隐逸观在他的隐逸行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与表现。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晋宋之际,玄风盛行,这种“以老庄思想为主导、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陶渊明在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抱朴守静”,寻找自然中的“真”、“淳”。
正是道家“复真”、“还淳”的意念引导他走上归隐田园之路。
归隐之后,陶渊明并不能忘情于世,“他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等,更以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意念来追求理想”。
道家思想救济了他那颗孤独而寂寥的心,于是他由衷地仰慕“自然”与“本真”。
“贤人失志,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理的政治位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得不到施展。
于是道家的遁世归隐则在心灵的矛盾巾占据了上风。
道家哲学思想奉源为深陷困境的文士们的精神困苦提供了有效的解脱途径”。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选择了田园生活。
读书、采菊、耕田,饮酒,各种生活都能引起他的兴趣。
有了这样的牛活基础,他才能以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写出耳闻目睹的山园生活。
归隐田园后,陶渊明饱尝耕作的劳苦和辛酸,“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其八)。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巾》)。
陶渊明在饥寒交迫中受煎熬。
晚年他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哩,叩门拙言辞”(《乞食》)。
但生活中的充实与乐趣,给诗人在精神上很大的寄托:“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饮酒》其几)。
他接近农人,参加劳动。
与农人在情感上和谐地交流。
总之,陶渊明归隐后的种种体味,是从他勤劳的“躬耕”生活中得来的。
“先师有遗洲:忧道小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就是这种“不优贫”的意志让他真心地投入了田冈的怀抱。
陶渊明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描写的景物之中,真情实感从“胸中自然流出”,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创造出富有情趣,又富有理趣的诗歌意境。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善于隐喻说理,言简意丰。
以少总多,其思维具有简约性,如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国维认为:“陶诗不隔。
”(《人间词话》)。
陶渊明田园诗写情写景皆不隔,正是得力于道家简约的思维。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洒》其五),平淡普通而高度提炼的语言与田园风光情调结合得天衣无缝。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而且丰富了他的艺术之路。
陶渊明诗歌题材广泛,生活中凡有所感都被写入诗。
有遇物即言的杂诗,有以古人古事抒发自我心声的咏史诗,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在风格上有“金刚怒日”式,也有“悠然见南山”类。
其诗歌成就最大的要数其田园诗。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沉人“自然”,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农耕劳作,第一次成为诗歌题材被写入诗中,田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和审美对象。
清占玄诗的两晋诗歌,其作者是清一色的都市里的上中层文人,田园是无法进入其创作视野。
在两晋以前的诗坛上,田园乡居生活偶尔在诗歌巾出现,那也是作为背景和辅助性描写出现的,并非诗歌题材。
所以陶渊明在有意无意中拓宽了诗歌的创作之路,引发后世的田园山水诗领域,他也成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不仅开辟了田园诗领域。
而且其田园诗另具一格且造诣极深。
这样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之外,还与他的人生取舍与信仰有关。
儒道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陶渊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道家崇尚天道自然,显出消极退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自由与逍遥,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引向人自身的生活和人的心灵,归隐后偶尔出现的儒家关心民生国事的心情被淡化和掩盖起来。
所以大家看到陶渊明诗歌中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最普通的农人耕作与歇息的日常生活。
陶渊明“复真”、“还淳”的意念和恬静平淡的心境与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十分投契。
(三)隐士思想对田园诗的风格影响信仰道家思想的诗人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
除了这些能传达信仰的词语外,意象也是信仰的见证。
他诗歌巾出现的鸟、洒、菊、松、山、园、柳意象就是最好的明证。
“陶渊明对自然的渴求,是对形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求。
下面以鸟来做说明: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饮洒二十首并序》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咏贫士七首》其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溪田舍获》)《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