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东京文学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任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

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之作。

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

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人,生平事迹不详。

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

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正如鲁迅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

固亦可观,惟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流传与演变过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

如鲁迅所说:程。

“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

”《唐宋传奇集》揆其《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始特的妇女形象莺莺。

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传统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

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论调。

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的普救寺,有崔氏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了广阔的余地。

请看作者的描绘: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

为酬谢张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怨幽邃,恒若不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

得丫环红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娘之助,两人幽会。

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

某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秦观、毛滂都有以此为内容的歌舞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曲《调笑转踏》,赵令畴据此改写为鼓子词《商调·蝶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恋花》,皆为西厢故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此外,民间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据他自己说:莺莺是罕见艺人还创作有南宋话本小说《莺莺传》、宋官本杂剧的美女——“尤物”。

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等,可惜都已失传。

妖于人”。

“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自宋至金,崔、张故事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宋杂剧有舍。

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

作者却在为他《莺莺六幺佚,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南戏有《西82万方数据----------------------- Page 2-----------------------东京文学?!粤蔓!恩.厢记》一目佚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值得注意的福而与讲究世家大族体面的崔老夫人的矛盾斗争上。

这是,北宋赵德麟、令畸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些新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元杂剧鼓子词》。

他主要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蓝本。

插进他写的十二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此外,作者设计安排了一连串的新的情节,如赖《西厢》故事。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隐含地批判了张生婚、闹简、赖简、拷红、长亭等,这些情节都写得那么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这在毛滂的《调笑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个“冷淡清虚”的爱情故事写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飞絮。

”鼓子词开头得热闹诱人。

后来杂剧《西厢记》的情节规模、结构布说得更显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局,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奠定的。

这是董解元的怨。

”张生把莺莺的离怨等闲视之,含有指责张生之莫大功绩。

没有董《西厢》就没有后来的王《西厢》。

意。

结尾处又说:“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诸宫调的语言技巧是精湛的。

性格化的语言把所有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

”明确指出人物都写得惟妙惟肖,顾盼多姿。

本来这类才子佳人的张生是“弃掷”莺莺,使她遗恨无穷。

原来被元稹视为题材,很容易写成陈词滥套,它没有那些动人心弦的激错误的爱情,在鼓子词中开始被纠正并获得美的价值。

烈场面,没有争奇斗胜的巧妙情节.它主要是写人物的什么“尤物”啊,“补过”呀之类的调调没有了。

张生细腻感情,作者如果没有精湛的语言技巧,那就会使听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

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众昏昏欲睡。

可是,你认真读来,就像美酒醇醪那样深洞悉这一悲剧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他仍然袭用厚有味,如写张生思念莺莺:“待不寻思,怎奈心肠了张生背盟的结尾。

这样就不能充分赞颂他们的具有反软,告天,天不应,奈何天。

”只一个“天”字就有三封建性的爱情行为。

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

错误的爱层转折,形象地写出相思的九曲回肠。

再如:“没一个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这是美中不足的。

日头JL,b放闲,没一个时辰儿不挂念,没一个夜儿不梦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见。

”先说一整天,再说天中之时,继说时中之夜。

在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自然的语言中寄寓着作者的辛苦匠心。

还有些语言新奇调》(又称《董西厢》)。

首先.它改变了《莺莺传》巧丽,诗意盎然。

如“碧天涯几缕儿残霞,渐听得踏踏的悲剧格局,代之以二人私奔而最终获得团圆的喜剧性地昏钟儿打,钟声渐罢,又戍楼寒角奏‘梅花’”。

景结尾,从而使其主题上升到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色如I画。

又如:“过雨樱桃血满枝,弄色的奇花红间教的时代高度。

其次,《董西厢》中的人物形象较原著紫,垂柳已威丝。

对许多好景,触目是断肠诗。

”艳丽也有诸多突破,而具有了崭新的个性特征。

张生由背信脱俗。

董《西厢》又是一首充满警句美词的长篇抒情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莺莺诗,写景绘情,两穷其妙。

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束缚的典型形象,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力的代表,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

《西厢记》的杰出成就,植根色。

最后,《董西厢》中的矛盾冲突也有了发展变化。

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长期的滋育蜕变而来,闪由崔、张二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转移到他们为追求爱情幸耀着历史洗礼后的莹润光芒。

I参考文献】【l】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f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82.【31谢桃坊著.中国市民文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论((西厢记》的心理描写艺术f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2(1).83万方数据----------------------- Page 3-----------------------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作者:任莹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刊名:东京文学英文刊名: DONGJING WENXUE年,卷(期): 2009,""(12)被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4条)1.王实甫.王季思西厢记 1978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19823.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 19974.高霞论《西厢记》的心理描写艺术[期刊论文]-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1) 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杨治敏晏子故事研究 2005晏子是春秋时期的着名历史人物。

先秦时期,零星记录晏子材料的着作有很多,包括《左传》、《礼记》、《孟子》等,《晏子春秋》则是晏子故事的总集。

晏子故事历代流传演变,经久不衰。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晏子故事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考察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全貌,进行分期述评。

第二部分对“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崔子弑齐君”、“锺离春”等四个经典晏子故事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

第三部分是关於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思考,认为晏子形象的仁爱与智慧是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基石,民间扬弱心理是晏子故事流传演变的催化剂。

2.期刊论文王宪昭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母题的流传与演变 -理论学刊2007,""(9)少数民族神话母题流传的主渠道是口头传承,同时在流传中也会产生一些相应的书面文本.神话母题在流传中经常会发生演变,包括母题的扩大、母题的缩小、母题的变异、母题的淡化或消失等情况.一般而论,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民族的迁徙与分化、语言与译介以及后世对神话的加工改造等都是影响少数民族神话母题流传与演变的重要因素.3.期刊论文韩宁乐府曲调的流传与初唐诗风之演变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4)初唐时期的乐府诗创作是很有特色的,基本上可以代表了初唐诗歌的风貌.本文选取了<王昭君>、<从军行>、<巫山高>和初唐新题这样几个乐府曲调,从这些具体曲调的流传、同题乐府诗的创作以及乐府新调的产生来考察初唐诗风的演变.4.期刊论文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二) -医古文知识2004,21(3)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5.学位论文王立子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 2004从汉末(约公元2 06年前后)《伤寒杂病论》成书至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刊行《伤寒论》的治平二年(公元1 06 5年),张仲景著作在其流传过程中分化为多种不同卷数或不同内容的传本,并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留下了不同的记载,该论文拟从整理考证相关文献资料的角度,全面反映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伤寒论》文献演变简史.该文中的文献研究主要针对存于今《伤寒论》的以六经病辩治为主要内容的张仲景医学文献资料.宋本《伤寒论》刊行前有关《伤寒论》的医学文献资料有敦煌《伤寒论》残卷、《金匮玉函经》、《脉经》、《千金要方》卷九、《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太平圣惠方》卷八、《小品方》残卷、《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及《诸病源候论》.通过分析《脉经》内伤寒文献与《金匮玉函经》的关系以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与《金匮玉函经》的关系,可以看出,《金匮玉函经》这一六朝时期的传本,在《伤寒论》的流传史中有这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直接承接着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并对后世的隋唐传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根据皇甫谧的《甲乙经》序,以及对于《小品方》残卷所载的目录学资料和《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的考证,我们可以找到《伤寒论》"博采众方"的主要来源是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记录的经方著作《汤液经法》.通过对文献内容的考证,尤其是《脉经》和《金匮玉函经》条文的排列,我们可以推测出《伤寒论》的原始面貌,它是按照前论后方排列的,而且条文的次序也并不严格,是按照"可"与"不可"排列的,并不是按照"六经病"排列的,我们看到的今本的排列方式肇始于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改编,此后的宋本也沿用了孙思邈的排列方式.通过对以上文献的考证,自《伤寒杂病论》散乱以后流传的许多传本,如《辨伤寒》、淳化本、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本、敦煌残卷本等等,但细细对比校勘这些不同传本,内容基本相同,大同小异,因此可以证明,这些传本保留着仲景《伤寒论》主要内容.当然,目前各种传本,偶有一些条文系后人所增.但从总体上看,唐本、宋本、《金匮玉函经》,比较完整保存了仲景《伤寒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通过整理考证以上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到,《伤寒论》的文献内容经过历代的传抄和编订,虽然也有例如有后世注文掺入正文的现象,它的文字主体还是保持了相当的稳定性,得到了较大范围的传播,并且逐步成为医学的经典.通过考察以上文献,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掌握《伤寒论》在宋版颁行以前的流传史.我们可以看到,《伤寒论》在其成书之后的时代更替中,得到了历代医家的认可,并通过传抄、辑录的不同方式广泛流传,影响至今.6.期刊论文钱超尘宋本《伤寒论》刊行后流传演变简史 -医古文知识2004,21(2)研究<伤寒论>自北宋治平二年(1065)刊刻大字本以来至2001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赵开美本,凡936年关于宋本<伤寒论>流传演变学术简史,涉及到北宋大字本、小字本、明赵开美简历及其翻刻北宋小字本之背景与特点,对日本内阁本、中国北图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本三个赵开美本进行详考,发现赵本有初刻本、补刻本之异.日本内阁本是初刻本,北图本、台湾本是补刻本.补刻本由当时优秀刻工赵应期独立补刻.考证赵本在日本流传演变.7.学位论文黄海峰骑楼与建筑文化比较分析 2006近代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关主题